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抗日统一战线政策的确立与战略转变中国共产党抗日统一战线政策的确立,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由“反蒋抗日”逐步转变到“通蒋抗日”,实现了战略的转变。“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不顾东北沦亡的民族危机,继续调重兵“围剿”红军,迫使中共把主要精力放在维持自身生存的反“围剿”斗争上。尽管这样,中共仍然高举抗日大旗,主张与国民党合作抗日。一方面,在“九一八事变”后的第三天,即9月20日,中共就发表宣言,最早号召中国人民武装抗日,并派出军事骨干杨靖宇等前往东北组织抗日武装,开展局部抗战。另一方面,中共也初步地提…  相似文献   

2.
1931年“9·18”事变到1937年的“8·13”1海抗战,中国经历厂由局部抗日到全民族抗战局面逐步形成的过程。蒋介石国民党政府,也由妥协退让、犹豫动摇、准备抗战到决心抗战的曲折转变过程,放弃实行多年的“捷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转而实行“对内和平统一”、“对外抗日御侮”的正确方针,最终走上抗日道路。全民族抗战局面才得以实现。在此,国民党所起作用何在?本又将对此作一分析。一、国民党决,0抗战,对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9·18”后,蒋介石对日奉行不抵抗政策,不顾国土沦丧,继续对红军发动军事“围剿”…  相似文献   

3.
1936年,中国共产党对蒋政策由“反蒋抗日”转变成“逼蒋抗日”,这一转变有着深刻的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主要是: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因受到英美等国逼迫对日态度有所变化;蒋介石因自身利益受日本侵犯而改变对日政策;国民党内部和地方实力派转向抗日。  相似文献   

4.
由“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是中共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略过程中的一个重大变化。中共制定“逼蒋抗日”方针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建立了新的根据地。二是中日民族矛盾经,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要求迅速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三是日本加紧对华北进攻,危害英美在华利益,英美开始反击日本。四是国民党蒋介石为了维护自身和英美在华利益,对日政策逐渐改变。五是国民党军政大员和地方实力派中,有些人开始转移到抗日上来。六是国共两党代表有联系和接触。  相似文献   

5.
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我党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了许多艰巨复杂的工作,特别是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分析每个阶段时局的特点和国民党内部矛盾的变化,适时地改变对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斗争的策略,从而在“七七事变”后实现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全国自下而上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完成了抗战前准备阶段的任务。 从一九三五年“八一宣言”我党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到一九三七年四月中共中央“告全党同志书”宣布停止内战的目的已经实现为止,在一年零八个月的时间,我党对蒋介石三易斗争口号,即由“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最后“联蒋抗日”。这一事实充分表现了我党审时度势,高度的领导水平和领导艺术,是革命的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的范例。下面,就三个口号的背景、实质和效果作些浅析。  相似文献   

6.
1932年,日本发动了“一二·八”事变,驻守上海的国民党十九路军爱国官兵,不顾蒋介石的阻挠奋起抵抗,深受人民的赞扬。蒋介石出卖淞沪抗战,十九路军被调往福建“剿共”,屡为红军挫败,处境维艰。该军领导人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联合国民党内李济深等一部分反蒋势力,于1933年11月在福州发动了著名的福建事变。  相似文献   

7.
三年游击战争时期,为更好适应斗争需要,福建红军武装番号适时进行了策略性转变。红军长征后,部队番号多冠以“独立”的称号;“抗日讨蒋”时期,以“抗日”、“讨蒋”为名义;国共合作形成时期,番号完成了从“工农红军”到“国民革命军”的演变。这一时期番号经历了从分散到集中、从“名不副实”到“名副其实”、从非法到合法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中央红军长征抵达陕北后,中共随即开展了同地方实力派杨虎城、东北军张学良等的统战关系,谋求建立红军、西北军和东北军"反蒋抗日"合作格局,推动和领导抗战。"西安事变"发生后,中共依据当时国内国际形势,提出"逼蒋抗日"方针,争取"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二二事变",导致东北军内讧。中共尽力维护红军、东北军、西北军三方合作关系,共同应对蒋介石国民党政治、军事压力,推动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最终实现"联蒋抗日"。  相似文献   

9.
1933年秋冬,蒋光鼐、蔡廷锴、陈铭枢等十九路军将领响应中国共产党关于"在三条件下与全国各军队共同抗日"的号召,派代表与苏维埃政府和工农红军签订了《反日反蒋初步协定》(又称《抗日作战协定》),使十九路军成为第一个与红军实现三条件下合作抗日反蒋的国民党军队,为十九路军的历史增添了光荣的一章;随即,他们又联合国民党中李济深、陈友仁等一部分主张抗日反蒋的势力,在福州成立了"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通称"福建人民政府").在福建人民政府期间,他们又多次派代表与苏维埃政府和红军谈判.对这段有意义的历史,过去涉及甚少、叙述欠详.近年来,我们查阅了一些史料,访问了一些老同志,现将我们了解的福建事变期间,十九路军与红军的几次谈判情况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0.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大旗,经多方努力终于和国民党及各民主党派组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然而,蒋介石接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被迫的,他仍念念不忘削弱以至消灭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因此,从统一战线形成之日起,投降、分裂的危险就已存在。抗战刚开始,蒋介石为了笼络人心,不得不作出抗战的姿态,“国民党在1937年和1938年内,抗战是比较努力的,同我党的关系也比较好,对于人民抗日运动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胜利后,南方局在西南地区不失时机地领导人民进行反内战反独裁的群众运动,以配合中国共产党中央同国民党进行政治谈判的斗争。一九四五年十二月一日,在昆明爆发威震敌胆的“一二·一”运动,就是在南方局的直接领导下,正确执行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和斗争策略,巩固和发展了“一二·一”运动的胜利成果。为解放战争时期开辟第二条战线,吹响了第一声号角,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过程中,中间党派(包括无党无派的爱国民主人士)作为资产阶级、城市上层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做出过重要的贡献。他们包括邓演达创建的“第三党”;从国民党统治营垒中分化出来的民主派,会同宋庆龄、鲁迅等人组建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李济深,陈铭枢等人创建的中华民族革命同盟和全国救国联合会。还包括“九·一八”事变后转为抗日反蒋的中国致公党和要求抗日的中华职业教育社、乡村建设派及广大的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他们在中国共产党影响和推动下,冲破国民党南京政府对抗日的种种限制,在国民党统治区开展了各种抗日救亡运动。他们首先和中国共产党结成政治联盟,这一联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也就是抗日民主运动不断发展,抗日阵营不断扩大和南京国民党统治集团逐步被孤立、被分化,最后被迫放弃内战政策参加到民族抗战行列中来的过程。因此,中间党派所开展的大量活动,对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有着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期间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论学说,科学分析现状而得出的正确政治策略。它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党进行艰苦斗争的结果。大体上经历了“抗日反蒋”、“逼蒋抗日”、“联蒋抗日”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抗日反蒋”,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八一”宣言发表前.1931年,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蒋介石下个东北军,“绝对拖不抵抗主义”。第二天,日本轻易地占领了沈阳、长春等20多座城市,不过四个多月,东北三省全部沦陷。1932年,日寇又发动了“一·二八…  相似文献   

14.
从“四·一二事件”到“七·七事变”十余年间,蒋介石的对日政策经历了试探拉拢、妥协退让以及联共抗日等几个阶段。“不抵抗主义”是蒋介石对日关系的基调,而其形成则始于1928年的“济南惨案”.本文试就“济南五·三惨案”前后蒋日关系的变化及影响作一些浅析。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我们都认为在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即提出了“反蒋抗日”或“抗日反蒋”的主张。事实却不尽然。中共对此有一个认知认同到系统提出的过程。笔者认为,“反蒋抗日”方针的系统提出,标志着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16.
救国会在华北事变国家民族危亡之际,始终围绕着停止内战,实现国共两党合作这个中心任务,进行广泛的宣传动员,并开展一系列规模浩大的群众救亡运动,把全国的抗日救亡运动引向高潮,对于推动国内和平团结御侮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救国会对各党各派作了大量工作,如帮助中共进一步完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促成其由“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政策的调整;如劝说和敦促蒋介石改变内战政策,走向团结御侮之路等,推动国共两党停止内战,联合抗日。国民党逮捕救国会领袖,制造“七君子”事件,进一步激起了人民的极大义愤,国内外的抗议浪潮汇成了一股逼蒋团结御侮的强大政治压力,也推动了西安事变的发生,“七君子”事件本身成为推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一个重要事件。救国会对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是根据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而相应改变的。当1935年日本发动华北事变,中日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后.中国共产党发表了“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尽管这时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还是“反蒋”.但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有了明显转变.共产党要停止内战。瓦窑堡会议后,共产党的政策又发生了重  相似文献   

18.
1931年爆发的“九·一”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为适应其垄断资产阶级急剧向外扩张这一经济、政治的需要、发动侵华战争的历史开端,同时,也是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救亡运动和进行武装抗日的开始。而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至1937年“七·七”事变六年之间,全国各族各界人民是以抗日救亡运动为主要形式进行抵抗日本侵略者的。这个气势磅四、波澜壮阔的抗日救亡运动,是在当时国民党政府“总裁”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政策一再阻挠下进行的。那么,这个运动是由谁在不断号召、组织和领导的呢?历史的结论给以肯定的回答:是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19.
成立于1927年春的中共湖北省郧县地下党领导人民群众,长期坚持敌后斗争,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地为红军运输药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和抗日反顽斗争,广泛传播马列主义,所做的一切是可歌可泣的。  相似文献   

20.
陈少敏在抗日战争时期,为恢复和建立鄂豫边区敌后党的组织,创建革命根据地,发展中原敌后游击战争,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一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发出通电,号召全国人民、政府和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略。中原地区的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点燃了游击战争的熊熊烈火,象“尖山游击队”、“抗日挺进大队”、“淮南抗日游击队”等抗日武装,在斗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