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庄子把人的生死看成是一种自然的过程,强调对于生死应自然地对待;立足于生来领悟死的意义,并且借由死来体悟生的价值,从而超越生死来审视人生,体会生命本身的力量。文章从庄子直面生死的坦然、善待生死的豁达进而达到无谓生死的游与逍遥之境这三个方面来论述这一思想,最后强调应善待生命,旷达地面对死亡,并在生的过程中感悟生命。  相似文献   

2.
生命教育是舶来品,最早源于20世纪初在西方兴起的死亡学和之后发展起来的死亡教育、生死教育。其核心是珍惜生命、注重生命质量、凸现生命价值。中职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比普通中学生存在更多的心理矛盾与困惑,当他们面对来自学业、就业、人际交往、情感等多问题时,可能会产生焦虑、抑郁、偏激等心理失衡现象,进而导致行为上的误区。德育课是实施生命教育的主阵地,充分利用这一有效途径有利于培养中职生积极的生命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3.
庄子是先秦诸子中对生死问题思考最深入、影响最大的一位。他以理性主义、自然主义、个体主义为出发点来探讨生死问题,形成了“全生”、“保身”、“逍遥”的生命观和超越、达观的死亡观,调和了生与死之间的紧张、对立和冲突,最后达到对生死的超越,以实现人生的大,自由。  相似文献   

4.
生亦何哀,死亦何苦——浅论庄子的生死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死问题是庄子生命伦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道”是其生死哲学的理论基础;“气化”是生死的本质,生死的变化其实是气的聚散;“善生善死”为庄子对待生死的态度,一方面要善待生命,使生命本性得以自然发挥,注重养生。另一方面,以旷达的心胸面对死亡,顺其自然。对生死的超脱为现实人生一切利害关系超脱的根本。  相似文献   

5.
史铁生作品中展现出的有关生死的哲理,与他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透过文字,可以看出他对生命苦难的乐观态度,对生命过程的深入体验以及对生死的达观参悟。对迷茫的年轻人来说,阅读史铁生的文章,结合自身生活实践品味文本语言,并将其感悟融入自身生活,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唤醒生命意识、思考生命价值、强化生命体验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儒家在生死观上重个体生命的本体存在,主张以“义”来构建现世的生活,同时又不否认“死”的存在。认为超越死亡的唯一办法就是摆正义利观,做到生死两安,生死和谐。儒家这种主张以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融个体生命于众生之中,超越生死,实现永生的生死伦理,对构建和谐社会健康个体的塑造、教化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力军,肩负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如何加强大学生生命观教育,使其意识到生命的宝贵,学会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和热爱生命,是我国素质教育面临的重大问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哲学理论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生死的思考和探讨主要有宗教和哲学两方面。宗教方面主要是指佛教和道教中的生死境界,哲学方面主要是指儒家和道家的生死智慧。  相似文献   

8.
通过作诗、吟诗、品诗,毛泽东流露出来的生死感怀是一片意味丰厚的人文风景。越到暮年,毛泽东对生死的关注越强烈、越深刻。这是由他的文化心理、生存方式、行事风格所决定的.毛泽东的空间意识既继承又超越了中国古代文人的传统,使他获得了得以战胜时间与死亡的独具辉煌的生命感受。  相似文献   

9.
目前我国大学生生死观缺失现象较严重,德育要取得成效须持珍爱生命、关注生死体验的理念。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哲学社会科学课、心理教育咨询等方面渗透生命教育内容,提供组织保障,形成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10.
屈原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对生命本体的认识,对生命的体验是不同于他人的。他深受楚国文化的影响,对生命有一种崇高的神圣化体验,有着清醒的理性认识。他渴望通过建功立业来实现生命的价值。当所有的追求遭遇悲剧时,他无法做到从容超脱,而是选择以生命的自我取消来抗衡荒谬的世界,来保持自我生命的完整和神圣。在对生死的再反思中他对生命的体验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