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六一"前参加北京市少年宫活动时曾说:"孩子们成长得更好,是我们最大的心愿。"我想这也是所有人的心愿。要让孩子们成长得好,不能忽视一件事,就是要从孩子的角度,站在孩子的立场来思考,大人们究竟应该做些什么。对于孩子来说,从幼儿园升入小学这段时间,是其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点。因此做好幼小衔接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一、幼小衔接,到底衔接什么?教育的核心是育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  相似文献   

2.
读罢《幼儿教育》2000年第3期上的《用开水浇花行吗》这篇文章,我心里颇不平静。文中李老师为了让孩子们明白“不能用开水浇花”这个道理,竟然默许孩子用开水浇花,以致一盆美丽的鲜花葬送在孩子手里。这种做法实在不妥。1.容易误导孩子,使他们认为为了实验,可以没有环保意识。我们之所以让孩子们种花,除了让他们观察、欣赏之外,更是为了让他们体验花是需要精心呵护的,这里面也包含着责任感的教育。如果只是为了让孩子们获得知识,而不顾花的死活,那还谈什么环保教育从小抓起。2.无益于孩子同情心的培养。曾读过一篇关于“花开的声音”的散文,我被散文中那能听到花的声音的人感动,因为心地善良纯洁的人才能听到花的心语。而《用开水浇花行吗》中的腾腾,分明早已“听”到了花快要死去的呼喊声,可老师直到他茫然不知所措地哀求时,才揭开了谜底,  相似文献   

3.
题好一半文,一篇文章如果有了好的标题,也就成功了一半。作文的标题常常就是一个短语,而什么类型的作文用什么结构的短语拟标题是有讲究的。文章按照文体可以分为议论文、记叙文和散文等,不同文体的作文在拟标题的时候,要求也是不一样的。  相似文献   

4.
<正>引子:今天拟定这个题目,出于两个情境:1.不只一次听一些家长对孩子的班主任说:"老师,拜托了,你的话比我们家长的话管用……"也不只一次地看到孩子扬起天真的笑脸自豪地对自己的父母说:"我们老师说的!"我们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在孩子的成长中应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这种作用应该发挥到什么程度?这是不是一种使命?2.因为我是教政治的,所以,在我的课堂上经常会听到孩子们对当今社会很多问题的质疑,而质疑并不是可怕的,可怕的是很多孩子会认为那些优秀的道德观念或是我们的社会理想不过是课本上的说说而已。探究这种价值取向的成因,一定是受我们成年人世界的影响,这里面包括社会、家庭,当然也包括我们老师自己。有很  相似文献   

5.
黄色的粉笔     
只要孩子敢于提出问题并认真思考,就是一个好的学习过程。并且,这洋的问题中,往往蕴含着无法预约的精彩!那天执教的是《和时间赛跑》一课。这篇课文说难也不难,只要能让孩子们在读中体会到作者的内心感受,从而懂得珍惜时间就够了。因而我所设想的,就是通过课题质疑来引发引领全文学习的问题——会什么要和"时间"赛跑。甚至为了突出"时间"一词,我在设计的时候便思量着,要换一种颜色的粉笔板书加以凸显。端端正正地在黑板上写上"和时间赛跑",而其中"时间"—词便是按预设换了颜色。写完后,我转过身来问孩子们:"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问  相似文献   

6.
又到了星期五,该给孩子们布置回家作业了。让孩子们干点什么呢?有了,我对孩子们说“:春天来了,双休日请爸爸妈妈带我们到田野上走一走,看一看……”我话还没说完,就有孩子接着我的话说“:然后写一篇日记,是不是?”我笑着说“:能写一篇日记那当然好!”讲台前的一个孩子笑着说“:要是写两篇的话,老师就要高兴死了!”我听了,随口说了一句“:你为什么要我‘死’呢?不说我高兴‘死’行吗?”孩子们都乐了,纷纷开口,有的说喜气洋洋,有的说兴高采烈,有的说喜笑颜开,有的说眉飞色舞……我灵机一动,说“:是呀!要表示高兴有很多词语可以说,用其他的词语…  相似文献   

7.
我经常思考这个问题:我们的孩子应该读什么长大?我觉得,虽然教材所编选的每一篇课文都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但孩子们词语的积累和文化的建构仅靠课本还不够,更多还要依靠课外阅读来实现。就文学作品而言,古今中外的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都应该进入中小学生的阅读视野。教师要当好中小学生阅读方面的"营养师",引导学  相似文献   

8.
一、鼓励质疑 ,质疑是创新的前提杨朔是散文大家 ,他所写的散文都是精典之作。《荔枝蜜》一文被选入中学生课本 ,更是堪称典范之作。在学习这篇课文时 ,当我正在说这篇散文怎样美的时候 ,一个学生私下里说 :“这不是没有缺点。”我于是停下来问他有什么缺点 ?他说 :“文中‘我’与养蜂员老梁的对话就写得很呆板 ,你说了我说 ,一点变化都没有。”我一想 ,这确实是一个瑕疵之处 ,我当即对这个学生进行了表扬 ,并让他对这段对话描写进行改写 ,借以推陈出新。试想如果没有这个学生的质疑 ,也就谈不上对这段对话描写的创新了。二、训练求异 ,求异…  相似文献   

9.
一年级新生脸上的笑容总是特别地生动,也最令人心动。其实,孩子们灿烂的微笑源自他们敞亮的内心,因为他们都是带着奇异的梦想走进校园的。但是,当他们完成学业走出校园时,我们却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不少孩子脸上的笑容已没有了进校时的灿烂,而眼里则多了些黯淡,这难道不应该引起我们每位教师的深思吗?作为教师,我们要为孩子护梦。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教师,身处孩子们梦想的起点上,其位置尤为重要。我们应该关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瞬间,精心守护孩子们弥足珍贵的童真,让每个孩子一进小学就能找到幸福感。我想,只要孩子心中奇异的灵火…  相似文献   

10.
孩子的内心世界是一个如此丰富的世界,只要我们用心去挖掘,用爱去发现,我们一定可以在孩子那精美奇妙的成长世界里看到花开。而作为教师,我们需要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在孩子们童趣的世界里给他们精神的引领,让每个生命体都以自己的姿态成长。让沟通和理解成为孩子成长中的一座联系师生的纽带。  相似文献   

11.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下)第四单元有课文《送行》、《给我的孩子们队》、《台阶》、《呼兰河传(节选)》四篇课文,其中以《送行》、《给我的孩子们》为讲读课文。根据单元提示要求,要在读书中培养发现意识,培养初步的怀疑与批判精神,引导学生在读书中学会质疑。最好能让学生提出问题,讨论疑难问题不一定要有结论,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从而获取对问题的基本认识。下面以《给我的孩子们》为例来谈谈如何在学习中进行质疑。《给我的孩子们》文体是属于散文中的序文。是一篇内涵丰富的名作,所包含的主题意义重大。所以我们在学习文章表…  相似文献   

12.
丑小鸭的坎坷经历让孩子们唏嘘,丑小鸭最后变成天鹅让孩子们欢欣鼓舞.丑小鸭的坚强感动了班上所有的孩子.解读这篇童话可以在这样的基础上往深处进行一番研讨了,我对同学们说:"在人们眼中出生低贱,在成长过程中饱受身体和心理折磨的丑小鸭终于变成了天鹅,这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啊!小天鹅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最后的两个自然段."  相似文献   

13.
教育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它的价值从来没有被质疑过。但是,由于复杂的原因,尤其是人的过高期待带来了教育实践与教育理想的偏离。"我把天真活泼的孩子送到学校,若干年后你还我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一位美国妈妈对当代学校教育提出了这样的质疑,这不禁引发了我们的疑惑,被标榜为崇尚自由化与个性化的美国教育为何会被质疑?与之相比较,中国教育带给孩子们的又是什么呢?问题似乎有过之而无不及。学校教育都有这样的通病:教给孩子们的只是如何生存,而不知教其何为人  相似文献   

14.
"谁不考虑尝试错误,谁不允许学生犯错误,谁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教育契机。"——盖耶。错误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它是孩子们在接触世界、探求未知领域过程中一种认知上、行为上、思想意识上的偏差,也是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失误"。因此,我们不能谈"错"色变,更不能将"错误"一棒子打死。既然"错误"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那么我们在教学中,面对错误,就要有一颗包容的心:尊重孩子各自不同的成长规迹,并将孩子们的错误转变为促进孩子发展的有效资源,让学生在错误中分析,在错误中成长,从而让我们的教育彰显m宽容博大的胸怀。本文就对“容错也是一种智慧”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5.
等待     
云丽 《家长》2014,(Z1):98
正孩子的成长,就如空心菜开花的历程,这是一个漫长的积累和提升的过程。我们能做的就是要蹲下身子,仔细地观察,精心地呵护,耐心地等待。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写过一篇优美的散文:"看到水田边一片纯白的花,形似百合,却开得比百合花还要繁盛,姿态非常优美,我当场就被那雄浑的美震慑了。‘这是什么花?’我拉着田边的农夫问道。‘这是空心菜花呀!’老农夫说。原来空心菜可以开出这么美丽明艳的花,真是做梦也想不到。我问农夫:‘可是我也种过空心菜,怎么没有开花呢?’他说:‘一  相似文献   

16.
<正>要想真正做好幼儿园老师,爱孩子是关键,这也是教好孩子的前提。怎样爱孩子?就是放下身段,和孩子平等相处。这就要求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孩子是伴随游戏和玩具成长的,首先你要成为他们的玩伴,让他们信任你,要让孩子们觉得:"原来老师也喜欢玩这个!我们可以成为朋友。"也许有人会问,是不是就是装成小孩子?没错!就是装,而且要装得像,模仿他们的交流方式和思维方式,有时候还要故意装成什么都  相似文献   

17.
时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问题备受关注,可能大家都感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身为人父,我很关注这方面的讨论,也有一点自己的想法,兹录于此,以供批评。孩子们的思想道德到底有些什么问题,可另作别论。我的看法是,孩子是我们的一面镜子,孩子们的高度便是我们的高度,孩子们的问题便是我们的问题。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孩子的成长过程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一定的社会环境是孩子们赖以成长的摇篮,而这个摇篮是由我们——我们每一个成年人预先编就的,编得好不好,合格不合格,都会从孩子们的身上反映出来。从现实的情形说,社会这个大摇篮的结构是复杂的,…  相似文献   

18.
<正>新学期得知一个不幸的消息:一位同事的孩子在家不慎坠楼夭折,这位同事也临时调离,不再任教我所在班级。开学第一天,班里孩子就着急问我,为什么这位老师离开了?并且孩子们隐约对这一事件有所耳闻和议论。如何向班级孩子集体宣布这一突如其来的消息;用什么方法去合理解释班主任的突然离开;如何对这些天真快乐的孩子展开生命这一沉重又庄严的话题?我思考着如何上这一堂晨会。"孩子们,请你们看我们教室北边的两扇窗,它们每天为我们挡风遮雨。但是你们知道,这两扇玻璃窗,当我们用外力去撞击它们的时候,它们会怎样?""它们会‘啪!’碎掉。"孩子们很自然地回答道。我说,"对,看来我们都有经验。看似安全坚固又很平静的玻璃窗,其实很  相似文献   

19.
<正>我们办教育,到底是为了什么?对于这个问题,也许大家都有各自不同的理解和回答。但返璞归真、删繁就简,教育的实际上就是为每个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就是为了让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今年儿童节,胡锦涛总书记在湖北十堰市柳林幼儿园考察时题词"快乐生活、健康成长"八个大字,揭示了教育的本源。这是教育的起始,也是终极目标。孩子不健康,民族无希望;学生不快乐,国家无生机。如果孩子不能健康快乐成长,那就偏离了教育的本源。  相似文献   

20.
<槐乡五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用较多叠词以及秩序整齐的长短句,营构了一幅朴实无华却又真挚活泼的"槐乡图".这幅画围绕"五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是家乡孩子的季节"而展开,画中有人有花,有景有情,有动有静,情景交融,人花和美.文本既写了槐花的多、香,又写了槐乡孩子的乐、闹.不论是三年级的孩子还是我们,都会自然而然地被这种美与乐所吸引.沉浸的同时,我们不免要想一想应该教给学生些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