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和式太极拳名称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是一名太极拳爱好者,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习练和式太极拳。但在近20年的时间中,这个拳种出现了很多种叫法,如:赵堡太极拳、武当赵堡太极拳、武当赵堡承架太极拳、太极拳道、武当赵堡大(小)架太极拳,最近又出现了丹经太极拳等等。根据本人习练和式太极拳近二十年的亲身经历和对有关人员的访谈,以及对收集的有关资料认真研读后,就和式太极拳的名称问题做如下考释。  相似文献   

2.
戚建海 《武当》2005,(9):10-12
是赵堡太极流传早,还是和式太极产生早?和式太极拳能否完全可以取代赵堡太极拳?要澄清这些问题,还得从赵堡太极拳源流史说起。  相似文献   

3.
张杰 《武当》2004,(7):28-28
2003年6月,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了赵堡和式太极拳(准确的说应为赵堡太极拳)传人和有禄编著、康戈武作序的《和式太极拳谱》。  相似文献   

4.
刘万坤 《武当》2004,(8):21-21
忽雷太极拳,其名应为腾挪忽领太极拳,为赵堡太极拳四大拳种之一.多为老师口传心授,文字记载极少。在当今世上流传的赵堡太极拳有腾挪忽雷太极拳,主要分布在温县、台湾和美国等地,还有代履太极拳、查托太极拳、跟头棍太极拳三大拳种,主要分布在温县、香港等地。由于写书人不懂其名,也不知腾挪太极拳的来历,在文字中写为“忽雷”,这是错的,与拳套不相符召的口传拳名不一样。笔者特将忽霍太极拳的来历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2008年7月11日上午,河南温县赵堡村委大院的灯光球场内,人声鼎沸,笑语满堂。来自全国17个省市和地区的700多名赵堡和式太极拳爱好者欢聚在这里,参加由河南省焦作市体育局、焦作市太极拳研究会、温县人民政府主办的为期三天的第二届赵堡和式太极拳观摩交流大会。  相似文献   

6.
赵堡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一个重要流派,但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知晓。赵堡太极拳和其它几个主要太极拳种一样,有它鲜明的特点和独到的要求。概述了赵堡太极拳的起源、特点和练习要求。  相似文献   

7.
原福全 《武当》2004,(9):64-64
今年"五·一"长假期间,康戈武先生给我来了一封信,信中共有三份材料,一是张杰先生写给康戈武先生的信,二是张杰附于其信后的文章--《评和有禄<和式太极拳谱>的出笼》,三是康先生托我代为了解情况的信。康信中说:"今年4月29日,收到张杰同志的一封来信。信中说:'今将我写的《评和有禄<和式太极拳谱>的出笼》一文给您寄去,请过目。如有不同看法来信说明。'张杰同志信文中的主要内容,是以赵堡太极拳传人、赵堡太极拳总会负责人、赵堡和式太极拳研究会负责人的'话'为依据,对和有禄著《和式呔极拳谱》和我为此书写的序进行的'评'说。为了回复张杰同志'如有不同看法来信说明'的要求,谨将张杰同志来信及其附文寄给您,请帮助了解情况,以便先听听赵堡太极拳传人与有关组织对《和式太极拳谱》及其序文的评论,然后再向张杰同志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   

8.
赵堡太极拳是一个古老的拳种,它除了具有一般太极拳的特点之外,还有自己的显著特点,它的练习要求有不同于其他太极拳的要求。弄清这些特点和要求,才能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赵堡太极拳要领,从而学好赵堡太极拳。 一、赵堡太极拳有适合各种人练习的三种架式 赵堡太极拳经过历代前辈太极拳家的长时期的传习,总结创编出  相似文献   

9.
王海洲 《武当》2006,(1):13-16
我是赵堡人,从小听前辈讲说赵堡太极拳的很多的故事。长大后,在赵堡太极拳前辈的指导下练习赵堡太极拳,到现在已有40 年。由于赵堡地处黄河边,在历史上是个多灾多难的地方,战乱和自然灾害使赵堡人流离失所,这使得赵堡太极拳也散落到全国很多地方。年轻时,但凡知道有赵堡太极拳前辈  相似文献   

10.
林泉宝  张长林  张顺林 《武当》2006,(10):18-21
本来并没有什么李氏太极拳之说,只因李作治是赵堡太极拳第七代宗师陈青平的弟子,首创赵堡太极拳“衩托架”,为与其他赵堡太极拳架式区别,故以李氏代之。  相似文献   

11.
太极拳是我们祖先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个优秀拳种,蕴涵着丰富的东方文化哲理。和式太极拳是和兆元在继承陈清平拳架的基础上创造的"带理架"太极拳,历经数代传人的发展,已成为太极拳的主要流派之一。它不仅具有"理技相合"与"耍拳"的理论特色;而且体现出和顺中平、轻柔圆活的技术特点。文章在阐述和式太极拳概貌的基础上,进而对太极拳的理论研究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12.
康戈武 《武当》2004,(7):29-29
注1:今年4月29日,收到张杰同志(自称梅花拳第十七代传人)的一封来信。信中说:“今将我写的《评和有禄&;lt;和式太极拳谱&;gt;的出笼》一文给您寄去,请过目如有不同看法来信说明。”信后附有《评和有禄&;lt;和式太极拳谱&;gt;的出笼》一文此信及其附文的落款时间皆为“2004年4月24日”此信的主要内容,是张杰自言以赵堡太极拳传人、赵堡太极拳总会负责人、  相似文献   

13.
张长林 《精武》2006,(3):50-51
蒋发是赵堡太极拳第一代宗师。从蒋发宗师传至陈青平,七代宗师很少有旁支。在陈青平时期,打破了赵堡太极拳不出村的定规,太极拳发展进入一个高潮期,名人辈出,高手群起。陈青平门下就有著名的七大弟子,都有超凡绝技。张应昌为陈青平七大弟子中佼佼者,其父为赵堡太极拳第六代宗师张彦,故被人尊称为“少师”;其它六大弟子为陈青平之子陈景阳、张敬芝、和兆元、任长春、李作智和李景彦。本文要谈的是李宗有先生与李作智宗师流传下来的太极拳,即赵堡李作智太极拳的一些渊源与往事。  相似文献   

14.
和式太极拳创始于1810~1890年。和兆元是河南省温县赵堡人,他出生于当地一个中医世家,自幼随父习文学医。1825年,始学于本镇太极拳师陈清平,成为陈清平的入室弟子。后随他的姐夫李棠阶(历任晚清礼部侍郎、军机大臣、礼部尚书等职)进北京供职,官授武信郎(正六品武职官员)。和兆元在原传拳的基础上,删其繁琐,增其不足,创编了一  相似文献   

15.
武式太极拳是武禹襄先生在陈式太极拳、赵堡太极拳的基础上,根据练功方面的感悟而创编的拳式小巧紧凑,集强身、防身、修身为一体,适合文人修炼的太极拳,后人称之为武式太极拳。武禹襄先生在对这套拳法身体力行的实践中,  相似文献   

16.
《武当》2000,(4):66-67
李派太极拳是较赵堡、陈、杨等太极拳晚生的一个拳种。但它仰宗祖师张三丰,根脉连武当,所以文化源流久长而古老。李派太极拳直源北派之一的杨露禅先师和南派甘淡然(甘凤池先师后代)先师,乃南北合流融汇而成,时称“武清派太极拳”。而门中代代相传李派太极拳更属张三丰祖师弟子金蟾子(俗名李道宗)一脉,故称“武当悟休金蟾派太极功”。今著名“钓蟾功”仍在本派流传。据传,李瑞东老先生功至高能而达神奇且独领风骚,有赖此功。  相似文献   

17.
王玮  吴忍堂 《武当》2004,(9):17-19
武当赵堡太极拳源于张三丰的太极内丹学炼养思想,是张三丰在上阳子陈致虚、扶摇子陈抟的内丹修炼体系上的继承和发扬。修炼士王宗岳传河南省温县赵堡镇人蒋发。从蒋发到今天,武当赵堡太极拳在赵堡镇已相传400余年,是十几代人以身证司可行能行的大法。太极拳不是某个张三李四发明的,故不应姓张也不应姓李。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通过查阅文献和实地走访,发现温县近几年在太极拳文化产业的开发与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在发展太极拳文化建设方面没有认识到赵堡在太极拳发展中的地位与影响。文章从文化承栽力的视角,阐述赵堡对太极拳发展历程的影响,分析制约赵堡太极拳文化建设的因素,进而提出相关建议以促进赵堡太极拳文化的复苏,推动太极拳的历史研究与其发展。  相似文献   

19.
赵堡太极拳     
关荣光 《精武》2010,(8):15-15
赵堡太极拳源于16世纪前的赵堡镇,此镇位于河南温县东。传说战国时赵兵曾屯兵于此,故名“赵堡”。 赵堡太极拳是以儒家为理论骨架的太极拳流派。清朝末叶,赵堡太极拳宗承和兆元先生(1810~1890年)以儒文化,易经、中庸和理学充实其拳艺理论,其思冥想,饶有哲理丰采。开创太极拳代理架之先河而名扬海内。  相似文献   

20.
注1:今年4月29日,收到张杰同志(自称梅花拳第十七代传人)的一封来信。信中说:“今将我写的《评和有禄<和式太极拳谱>的出笼》一文给您寄去,请过目。如有不同看法来信说明。”信后附有《评和有禄<和式太极拳谱>的出笼》一文。此信及其附文的落款时间皆为“2004年4月24日”。此信的主要内容,是张杰自言以赵堡太极拳传人、赵堡太极拳总会负责人、赵堡和式太极拳研究会负责人的“话”为依据,对和有禄著《和式太极拳谱》和康戈武为此书写的序进行的“评”说。未及“来信说明”,就听张杰同志传出话来,说:“他写的《评和有禄<和式太极拳谱>的出笼》已得《武当》杂志采用。”闻讯后,我与《武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