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培养学生幸福感对于德育实效性问题而言是一种新的尝试,可以为学校德育提供动力,有助于德育的知情统一和知行统一。从德育功能、德育内容、德育方式三方面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加强幸福感与德育的有机结合,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新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
班级德育是在班级中进行的德育。班级德育定位于班主任,班主任是学校德育的基本力量,班级是学校德育的基层阵地,也是联结和整合学校德育与其他德育领域的基本节点。班级德育的价值体现在班集体既是学生道德发展的重要环境,同时又是一个道德主体,学生通过在班集体中学习和生活来发展与表现自身的道德品质。班级德育具有集体德育、组织德育、生活德育的特点,其在班集体中,通过班集体来实施。  相似文献   

3.
杨静 《教育探索》2021,(1):52-56
认知理论经历了由传统身心二分的离身认知到身心统一的具身认知的发展历程。具身认知的含义可以概括为具身性、生成性和情境性等三点。在具身认知理论的影响下,我国学校德育也经历着由离身德育向具身德育的转变。在离身德育中,学校德育缺乏对"人"的关注,学生的身体在德育过程中被忽视,出现学生身体参与度低、德育方法缺乏互动生成、德育情境创设不合理等现实困境。具身德育作为学校德育的新转向,对还原道德教育的本真、促进学生道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具身认知开展学校德育,应牢固树立具身的德育理念;让学生的身体和生活经验回归道德教育;采用动态生成的德育方法;创设贴合学生经验与实际生活的德育情境。  相似文献   

4.
主体性德育模式试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学校德育不同程度存在主体性失落的误区:忽视学生的心理特点,把德育目标当作德育起点;忽视受教育者自身的实践活动;德育功能认识片面。学校德育主体在道德接受中的心理机制是:道德需要是学生道德行为的心理动力和主要归因;在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中,道德信念是中心环节,道德修养是关键。在此基础上,试构学校主体性德育模式:学校德育主体道德接受通式,品德结构模式,德育观念转变模式  相似文献   

5.
德育管理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机组成.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管理,消解德育工作中的矛盾和分歧,有赖于行之有效的制度规范与制度保障.实施科学而适切的德育管理,提升德育管理的效率与水准,完善高效运作的德育管理体系,需建立与健全德育领导制度、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管理制度以及社会化参与德育管理制度,有效推动学校德育工作朝着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从而提高育人质量,不断开创学校德育管理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6.
从系统的整体的角度来考虑学校德育工作,从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心理规律来实施德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学校德育工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我校努力探索德育的新途径,采取如下方法使德育系列化。  相似文献   

7.
论学校德育场的德育功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所谓德育场,简言之,就是指由学校内部各种环境因素构成的、对学生品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校教学环境.从德育论的角度看,学校德育是学生形成道德认识,发展道德情感,践行道德行为的主要环境.它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干预学生的品德发展,塑造学生的个性与价值观.从而表现出多种不同的德育功能.探讨学校德育场的这些功能,对于从新的角度探索学校德育规律,提高德育质量,无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学校德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为提高德育实效,提升学校德育内涵,学校秉承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德育理念,在德育机制上,创建学习型、科研型的德育教师队伍,融合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力量构建全方位德育网络;在德育内容上,把纪律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重点长期坚持抓;  相似文献   

9.
王国强 《中国德育》2012,(23):27-30
挖掘和整合利用社区德育资源,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是开展大德育、全人德育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新举措。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德育资源挖掘、整合、利用活动,是学校德育在根本观念上的突破,可以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提高学校德育的效果,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使每个教职工都用心、用情、用力投入到学生教育中,真正把德育放在自己工作的首位,致力于学生的发展。只有强化“全员德育”意识,才能推进学校德育工作向纵深发展,建造“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学校德育系统工程,实现“以德立校”的教育宗旨。一、全员德育的内涵建立和完善教师教书育人的良好工作机制,让全校的教职工共同参与学校的德育管理,学校的德育理念、德育目标、德育计划、德育管理、德育活动等信息应是全体教职员工、家长和学生共同知晓、共同关注并认同的。全校的教职工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  相似文献   

11.
地方民俗文化资源引入学校德育过程对于学校德育实践有着重要意义:这是新时期教育工作的迫切需要。有利于促进教育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的实现;有利于为学生提供最为亲切的乡士德育资源,让学生在民俗文化的熏陶中传承传统文化的优良美德,感受到亲切的乡士教育;有利于转变和完善学校德育方式,完善学校德育功能,构建德育新模式,为德育过程籍以创设德育情境、开展体验活动带来丰富的内容和形式;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实践证明,将地方民俗文化引入学校德育过程,积极挖掘地方民俗文化深厚的德育意蕴,主动将地方民俗文化引入学校德育课堂,积极开发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多生动而丰富的乡土文化学习内容,通过拓宽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身感受地方民俗的文化魅力等,都是发挥地方民俗文化在德育过程中的作用,增强学校德育实效性的有效之举。  相似文献   

12.
曾品荣 《教师》2015,(10):10
德育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并能够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针对农村学校德育教学中存在的重智育而轻德育、德育评价方式较单一且随意性较强等实际问题,本文主要从创设校园良好德育氛围、改革德育评价机制以及充分利用课外德育资源这三个方面,对农村学校德育形式多样化的有效方法进行探讨,以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并促进农村学校德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学校德育工作应构建课堂中渗透德育、加强校园建设,强化德育内化机制.加强学校德育科研建设的学校特色德育体系.从对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高度出发,高立意、低起点,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时代性和实效性.通过渗透、熏陶,内化和提升,构建充满人文关怀的学校特色德育系统.  相似文献   

14.
德育实效性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坚持以人为本的德育理念,探索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同时提出更新观念,关爱学生,构建情景化的德育模式;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实现德育载体和方法的多样化等拓展德育实施的途径,突破学校德育的封闭性,整合社会、家庭德育力量,尽最大可能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实效,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人们对学校德育实效性的质疑和对学生德育品格现实的不满,使学校德育陷入了一种举步维艰的困境.怎样才能使德育真正在学校精神文化建设中体现出特有的价值和意义?何种方法与途径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精神高尚?可以说,人们对德育拯救青少年道德滑坡和心灵异化的深切期待,使德育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需求.学校德育,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6.
朱莲萍 《现代教学》2013,(10):50-51
德育的目标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坚持这个原则,一切从这个原则出发,学校德育就会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我校努力以人的成长为核心构建起多元德育课程体系,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一、丰富德育隐性课程《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十分明确地提出"激活所有学科的德育内涵",这是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是学校德育课程体系中的隐性课程,是达成学校德育目标的重要渠道,也是与我们全体教师直接相关的艰巨任务。课堂是学校实施"两纲"教育的主渠道,我们要  相似文献   

17.
学校德育面临着复杂的环境和严峻的挑战,从社会视角审视学校德育的价值取向,应树立科学的德育价值观。主要包括:德育社会观、德育功能观、德育素质观、德育效益观、德育层次观、正确的学生观。学校德育应对青年学生进行价值引导,注意在德育实践中避免道德教育上的绝对灌输和相对主义,最大限度地实现德育价值,实现对学生精神人格的真正提升。  相似文献   

18.
在教育理念不断发展过程中,社会各界对学校德育越发重视,而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校长的德育能力是推进学校德育的关键,对校长德育领导力意蕴进行阐述,并提出以下校长德育领导力提升策略,希望能够在校长德育领导力提升过程中,强化学生德育建设发展。  相似文献   

19.
学校德育生态研究旨在用整体的德育生态观的关照德育中出现的问题,而在学校德育生态系统中,教师作为德育实施者,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应注意德育生态建构。基于当下校园欺凌频发的问题,教师在整个学校德育生态系统中的应然取向包括以下四点:一是教师把自身作为学校德育生态整体性的一部分,强调"身教";二是教师对学生生命性的关注:引导学生敬畏生命;三是教师应根据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变化而保持德育内容的动态性;四是教师要注意营造主体间性的师生关系与相互理解和尊重的生生关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分析中外德育理论发展趋向的基础上,结合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对学校德育提出的新要求,提出了在德育过程中应倡导学生的心理自由的观点。作者对心理自由的涵义、它在德育中的作用和表现形式进行了分析,并且根据目前学校德育的现状,建议通过重新认识学生主体地位、重视学生亚文化建设、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加强成长指导等措施保证德育过程中学生的心理自由,从而使学校德育真正能收到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