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材简析 本文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的一首儿童叙事诗.课文是一首儿童诗,通过记叙"我"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故事,赞扬了少年儿童主动关心、帮助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全诗紧扣"送"字,抓住人物的特征,写"送"的用意和蝈蝈的欢叫,分别用了四个"婆婆"和"您",洋溢着童心和意趣,充分展现了儿童美好的心灵世界.  相似文献   

2.
陈凤娟 《考试周刊》2014,(99):45-45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有趣的儿童诗,全诗紧扣"送"字,描绘了小男孩送蝈蝈给盲婆婆的情景,通过一声声情真意切的呼唤及蝈蝈"咯咯"的欢唱,塑造了一位天真烂漫、心地善良的少年形象。因为教研活动的需要,作者连续在三个班级教学此课,其间对课文的把握不断深入,发觉站在孩子的角度解读教材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在此诉诸笔端,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3.
<正>一、说课内容本次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教材二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课题是《送给盲婆婆的蝈蝈》。这是一首儿童叙事诗,诗歌通过记叙"我"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故事表现了当代少年儿童关爱他人的好思想、好行为,褒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全诗共4小节,课文根据诗的内容配有两幅插图,一幅是"我"送蝈蝈给盲婆婆:另一幅是盲婆婆倾听蝈蝈的歌声,背景是广阔的田野。在朗读的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观察画面,展开想象,以达到增强直观、  相似文献   

4.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的一首儿童叙事诗。它通过记叙"我"将心爱的蝈蝈送给盲婆婆的事,表现了当代少年关心他人的好思想。其中,理解课文,激发学生关心帮助他人,体验爱的价值,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相似文献   

5.
【教材简析】《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上的一首诗,它富有浓浓人情味,烈烈生活情,全诗有两条线:明线:叙事线——送蝈蝈";暗线:情感线——献爱心,教学本诗,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陶冶美好的心灵。【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的两个生字:盲、喜。2.情感目标:让  相似文献   

6.
【教学片断一】师:自己读第二小节,边读边想:读了这一段,知道了什么。生1:我知道了这只蝈蝈不但漂亮,还会唱歌呢。生2:我读了“婆婆,婆婆”,感觉那个小朋友给盲婆婆送蝈蝈的时候特别开心,因为他想现在盲婆婆不孤单了。生3:我知道了这个小朋友在放假的时候经常陪伴盲婆婆,给盲婆  相似文献   

7.
陈春雯 《江苏教育》2012,(31):53-54
在苏教版低年级教材中,收录了许多儿童诗作,如《乡下孩子》《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一朵紫丁香》等。它们以睿智的语言、活泼的童趣、美好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彰显着独有的文学特质,成为学生认识生活、丰富情感、学习语言和实现自我的文本典范。笔者以苏教版二年级下册《雨后》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关于儿童诗教学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正《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是一首低年级的诗歌,写的是为了让盲婆婆在"我"上学的时候也不会孤单,"我"捉了一只会唱歌的蝈蝈,替"我"给盲婆婆唱歌:"歌声会领您走进田野,看见小溪流淌的清波;歌声会把您带回童年,想起童年难忘的欢乐。"整首诗清新明快、朗朗上口,给学生美好的回味。在一节教学展示课上,老师在课堂上安排了两个教学环节。一个环节是让学生体验一下盲婆婆的生活,并写一句话,说一说自己的感受。有学生写道:我先把眼睛闭上,眼前黑乎乎的一片,什么也看不  相似文献   

9.
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已成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但如何让学生语言的表达训练更有实效,仍是阅读教学中需要探讨的问题。下面一个教学案例,是教师在教完课文《送给盲婆婆的蝈蝈》的第3小节后,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的一个教学片段。师:咯咯,咯咯,蝈蝈为盲婆婆唱着歌。歌声还会领着盲婆婆走到哪儿?盲婆婆又会看到什么?学着书上的句子,能试着说说吗?  相似文献   

10.
"随文识字"教学模式作为识字教学的一种流派,提倡的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识字教学理念,就是把生字词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即具体的一篇篇课文中来感知、理解和掌握。结合《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一文教学,探讨随文识字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1.
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已成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但如何让学生语言的表达训练更有实效,仍是阅读教学中需要探讨的问题. 下面一个教学案例,是教师在教完课文《送给盲婆婆的蝈蝈》的第3小节后,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咯咯,咯咯,蝈蝈为盲婆婆唱着歌.歌声还会领着盲婆婆走到哪儿?盲婆婆又会看到什么?学着书上的句子,能试着说说吗? 生:盲婆婆,歌声会领您走进花园,让您看到五颜六色的花儿. 生:歌声会把您带回故乡,让您想起往日难忘的欢乐.  相似文献   

12.
总体而言,儿童诗教学是少不了朗读、领悟和想象等要素和环节的。笔者曾以《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为例,对儿童诗教学中的朗读、领悟和想象有如下的思考和实践。  相似文献   

13.
师:蝈蝈为盲婆婆唱着歌。歌声会带着她到哪里去,让她看到什么?请仿照课文的句子样式,试着说说看。生:盲婆婆,歌声会带您到大街上,让您看到可爱的猴子。生:盲婆婆,歌声会带您到动物园去,让您看到漂亮的孔雀。  相似文献   

14.
二(3)班的38位同学书写第5课《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中的生字,37位同学不仅被评定为优秀等级,还在"优秀"二字前面加了"五角星"或"大拇指",只有王冬冬得了良好,他把"难"字右边的"隹"字少写了一横,被老师打了个鲜红的"×".老师的通常做法是把作业全发下去,面向全班夸奖同学们一番,然后点出王冬冬的问题,最后集体订正这个易错的"难"字.  相似文献   

15.
学习《送给盲婆婆的蝈蝈》(苏教版二年级上册)一课的生字时,我照例让学生谈谈自己记忆字形的方法。生:"您",上面是"你",下面是"心"。(学生说得对,不过感觉少了点什么。)师:这个"您"字,为什么下面有个"心"?(他答不上来,我便把目光转向大家。大家看着我,用心想着。)  相似文献   

16.
儿童诗是指以儿童为主体接受对象,适合儿童欣赏、吟诵、阅读的诗歌。相比较儿歌,它的篇幅有所增加,语言更加诗意优美,内容更加丰富。苏教版在低年级段选用了9篇儿童诗,有叙事性的儿童诗,如《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有抒情性的儿童诗,如《水乡歌》。立足语用的角度,低年级的这些儿童诗有哪些价值,在教学中又该如何体现这些价值呢?  相似文献   

17.
在教学中,教师出现失误是在所难免的,重要的是教师如何巧妙地把握这些失误,如何灵活地驾驭这些失误,让失误生成甚至升华为精彩。一位教师教学《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一文,在范读时出现了一个细节性的失误,把"提"误读成了"捉",当学生提出意见后,这位老师虚心地接受了,不仅重新读了一遍,而且在理解课文内容时,巧妙地  相似文献   

18.
教《送给盲婆婆的蝈蝈》这篇课文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我把自己用卡纸做的一只蝈蝈送给了朗读最好的那位学生。为了使学生更有兴趣地再来读读这篇课文,我灵机一动,说“:现在有没有哪位同学再来试试,读得好老师教你画蝈蝈,你就可以自己画一只绿色的蝈蝈了。”我本以为这样  相似文献   

19.
在领略了《送给盲婆婆的蝈蝈》第三自然段的优美意境后,老师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小男孩把手举得高高的,小脸涨得通红.  相似文献   

20.
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已成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没有语言表达训练的阅读教学课可以说几乎是没有的.那么如何让学生语言的表达训练更有实效,仍是阅读教学中需要探讨的问题. 下面是二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教学案例,这是教师在教完课文《送给盲婆婆的蝈蝈》(苏教版《语文》(二下)的第三小节后,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的一个教学片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