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旧话重提     
重提新闻摄影的“抓”与“摆”,实在是令人闻而生“倦”了。国内摄影界爭论了三四十年,仅《爭鸣集》中收入的文字就达几十万言,着实是“吵”不动了。据说前几年在大连会议上,把“摆”拍交给了摄影艺术,将“抓”拍留给了新闻摄影。那么,新闻摄影真的只剩下“抓”拍这一着了吗?笔者曾请敎过新疆摄影界的多位老同志,他们对中国著名摄影家、老一辈的新闻摄影工作者郑景康的“抓抓摆摆,摆摆抓抓,抓中有摆,摆中有抓,宜摆则摆,宜抓则抓”的拍摄方法颇为赞赏。这“二十四字诀”,是郑老于60年代初在新疆  相似文献   

2.
122个国家,4000多名摄影家,40000多幅摄影作品,云集荷兰,角逐“荷赛”大奖,鹿死谁手?本刊记者王瑶,一位年轻美丽的姑娘,斩关夺隘,一举获得“荷赛”大奖。王瑶幼时酷爱拍照,6岁入门,11岁拍的《开学了》,即获全国好新闻摄影比赛  相似文献   

3.
了解摄影有一种最好的方式就是从了解一位摄影家开始.从他的摄影作品、他的言谈以及细细地观察他是如何运用摄影技术进行创作的。  相似文献   

4.
新闻摄影的平民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勇 《传媒观察》2007,(6):52-53
随着“荷赛”的引入中国,以及近几年来中国摄影人在“荷赛”中屡屡获奖,特别是获奖名单中诸多摄影后生的出现,让人们对新闻摄影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其实新闻摄影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已经淡化了过去摄影家们所拥有的一般人很难掌握的技术,淡化了作品中一味追求的纯美学概念,让人感觉到新闻摄影更多的是关注新闻场景的记录和摄影观念的表达。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他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新闻单位发表具有鲜明沂蒙老区特色的新闻照片近千幅。其中,有的作品在苏联、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展览过。去年,他被中国摄影家协会吸收为会员,载入了《中国青年摄影家名录》。他叫王玉,是某师战士摄影报道员。当笔者问及这位同行成功的“秘诀”时,他一本正经地说:几年间我搞摄影的体会就是紧紧地“哇”住了沂蒙老区的特点。诚者斯言。当你看家王玉那厚厚的六大本剪报时,就会觉得,几年来,他发表的近千幅摄影作品无不具有鲜明的沂蒙老区特色。和他细哈,又知他不仅仅只是“抓住了当地特点”,…  相似文献   

6.
黛阿妮·阿帕斯的名字,对中国读者来说,并不陌生。在我国一些摄影刊物上,曾介绍过她的作品和艺术风格。她原是美国著名的时装摄影家,后来转而从事写实摄影并长期在杂志社工作。她拍摄了不少反映美国现实问题的新闻照片。1967年,美国摄影艺术博物馆曾展出黛阿妮·阿帕斯、莉·弗里兰德以及加里·温诺格兰德三人的“写实摄影展览”。这次展览被美国摄影界誉为,开辟了写实摄影的新纪元。阿帕斯曾两次荣获格吉赫姆奖金,并作为美国第一位摄影家被邀请去意大利威尼斯比恩诺,举办了个人摄影展览。在1972年现代艺术回顾展览后,她的画册销售量达到18万本的纪录;另一本画册收集了她在杂志社工作期间拍  相似文献   

7.
莫斯科国际摄影艺术展览,1961年9月7日在莫斯科“各国人民友谊之家”开幕。这次展览展出了来自五十五个国家和地区的四百二十二位摄影家的五百五十幅作品,这五百五十幅作品是从一千八百三十位摄影家的五千三百六十六幅作品中选出来的。从参加这次展览会的作者人数和国家数目来看,这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摄影展览之一。这次莫斯科国际摄影展览是由苏联对外友好和文化协会联合会和苏联新闻工作者协会联  相似文献   

8.
今年53岁的石河子公安局警卫科副科长李庆锡(现役武警),4月24日终于成“家”了,成了中国的“摄影家”。他的辞条已载入《中国摄影家大辞典》一书中。专业摄影工作者成为摄影家不易,对于利用业余时间从事摄影的人来说,就更难了。然而,李庆锡成功了,在他成功的背后,留下的是艰辛跋涉者汗水浸溃的脚印……1955年7月,不满19岁的李庆锡从郑州市来到石河子,被安排在农八师政治部保卫科从事刑事照相工作。李庆锡第一次握着照相机拍摄刑事现场时,手心沁出了汗珠。望着现场遗留的足迹、指  相似文献   

9.
交通岗亭前,一位青年民警正为坐着残疾人的轮椅车充气。残疾人探身用手摁着管卡,一根皮管如同一条纽带,将两人的感情连系在一起。人民警察爱人民的炽热之情,温暖着残疾人的心。这就是奎屯市公安局刘玉贵同志的摄影作品《胜似亲人》。这幅作品立意新颖,构图明快,富有时代气息,在1986年全国公安系统“卫士之光”摄影美术书法作品展览中,被评为优秀作品。刘玉贵从事公安工作20多年,业余爱好摄影。他节衣缩食,自己购置照相机及洗印放大设备,同时还购买了不少摄影方面的图书资料,如饥似渴地钻研摄影技术。最初,他只拍些生活照片。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闯进了新闻摄影的门槛。1983年的一天,兵团131团场派出所顾满良的  相似文献   

10.
本书以解海龙50年来的摄影生涯为核心叙事线索,讲述了解海龙从业余摄影爱好者,成长为中国著名摄影家的人生历程。同时,书中解海龙还以历史亲历者的口吻,重点讲述了希望工程救助失学儿童及他助力希望工程的故事。解海龙作为支援希望工程的摄影家,可谓是中国摄影家群体的杰出代表。以解海龙为代表的摄影人用摄影术激发了中国人团结互助、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是大众摄影和专业摄影推动中国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1.
2003年9月,在中国第三届平遥国际摄影节召开前夕及第二届中国建筑摄影大奖赛开赛之际,汇集日本资深建筑摄影家高井洁、中国青年建筑摄影师杨超英优秀建筑摄影作品的专著《建筑摄影技法》一书正式出版了。读过该书,我认为它是国内第一部用教材形式有效为建筑  相似文献   

12.
德国摄影家在世界摄影界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已经举世公认,甚至可以说以费什尔徒为代表的一批德国摄影师促成了“作为艺术的摄影”地位的真正确立,这批年轻的德国摄影家也把单幅摄影作品的价格提高到数以十万美元计的地步,今收藏家们瞠目结舌。  相似文献   

13.
你——金义良,南京军区后勤部的摄影干事,从事新闻摄影20多年,全国、全军性的摄影展览没少参加。我见过你那一百多张入选通知和五六十张获奖证书。你出版过一本《清凉世界莫干山》风景画册,有七幅作品出国展览,其中四幅被国外几家报刊争相选用。去年,你的作品《银羽》在“江苏在腾飞”摄影展览中又获了奖。噢!对了,1985年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摄影家辞典》,把你几十年的摄影生涯载入书中……你周围的人跟我讲,让我写写你,说你身上有“闪光点”。  相似文献   

14.
我怀着敬慕的心情去拜访我国著名新闻摄影家、浙江日报社高级记者徐永辉同志。总编室的同志引我到他的办公室,徐老热情地接待了我,乐呵呵地对我说:“欢迎,欢迎,您是采访我的第107位记者了。” 徐老是在新中国成长起来的新闻摄影家。他一直是浙江日报社的摄影记者,勤奋刻苦,富于创新精神,发表了大量的摄影作品,青年时期就在国际摄影艺术展览赛中获得了铜牌奖。徐老是获得我国新闻摄影特别贡献奖最高荣誉的  相似文献   

15.
我刚刚涉足摄影领域之初,一位摄影界的权威人士在看一幅拍虚了的照片时说:“摄影,第一重要的是拍实!”  相似文献   

16.
1978年11月19日晚,新加坡影艺研究会、新加坡彩色摄影学会和东南亚摄影学会联合在新加坡大会堂举行了一个隆重热烈的授奖典礼,千里迢迢从大洋彼岸赶来的美国摄影学会会长保尔·利布基博士,亲自将该会主办的1978年度国际新闻摄影展览获奖作品“最佳新闻摄影奖——基斯奖”授予一位新加坡中年新闻摄影家。 1983年,保尔·利布基博士又带着两份奖品——美国摄影学会新闻照片组主办的1982——1983年度会员作品季赛全年最高积分冠军奖和会员作品季赛获奖作品全年总决赛铜牌奖,再次亲临新加坡授予同一位摄影家。  相似文献   

17.
廉洁经过20年的辛勤耕耘,收获颇丰:先后在省以上报刊发表新闻摄影作品2100余幅;70余幅作品在军区及全军、全国摄影大赛中获奖;31个摄影专题被《人民画报》、《解放军画报》、《民族画报》采用;35幅作品被国家级刊物用作封面。1989年,廉洁的名字被收人《中国摄影家大辞典》。4次荣立三等功,1次荣立二等功。1974年底,廉洁人伍来到巴林草原。部队在这艰苦的环境中戍边守睡,吃的是高粱米,喝的是雪水、雨水,住的是“干打垒”。但官兵们工作、学习、训练劲头十足,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这一切感动着他、激励着他,促使…  相似文献   

18.
一个个闪光的荣誉伴随着他:200多幅发表在《解放军画报》等各类报刊上的摄影作品;空军“92护士一日”摄影抓拍赛金牌;解放军摄影函授学校兼职教员—…·提到这些,他总是淡淡一笑:“我搞摄影并不是为了追求这些,而是因为我热爱这光与影的艺术”。1990年,他投身于绿色的军营,对摄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月,他把津贴费全部买了胶卷和药粉,又从班长那里借了一台傻瓜相机,开始了他的苦苦追寻。白天,他去抓拍新闻,晚上,就躲进自己用帐篷搭起的“暗室”里冲卷。在拍了7卷“废片”之后,他的作品终于见报了。望着样报,面对着战友们的…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新闻     
我国首捧“摄影世界杯” 国内个人最高奖花落珠海 新华社珠海9月17日专电 在有着“摄影世界杯”之誉的第27届国际摄联(F—AP)黑白摄影作品两年展中,中国摄影家协会选送的10位摄影家的10幅作品,共摘得1银2铜,夺得了团体总分第一名。获得银牌的是珠海市摄影家协会主席、珠海特区报摄影部主任李伟坤的作品《黑衣壮印象》。这是我国摄协参加国际摄联各项不同赛事的最好成绩。  相似文献   

20.
“亚当斯的一套原作被国内摄影家收藏了”,这几天,这则消息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国内影像收藏市场掀起了阵阵波澜,引起了诸多摄影人的好奇与关注。 “这套作品共50张,制作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亚当斯去世前最后亲手制作的一批作品,虽然距今已20年了,但保存得非常好,作品装裱十分规范讲究,且从来没有展览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