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6月末,人民日报新闻培训中心陆振华同志约我写写记如何深入采访的章。他说,时下通讯工具现代化,记打开网页找资料,守着电脑写稿子,还要不要继续深入采访呢?  相似文献   

2.
一篇新闻报道的角度往往决定着新闻的深度,而新闻角度的选择又是由记的宏观意识决定的。了解当前形势和现实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熟悉与采访题材有关的方针政策,是选取好角度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记者的工作重心在采访。可以说,采访的效率和采访质量,不仅决定着一篇篇具体的报道的水平,也决定着一个记者终身成功的程度。所以,有事业心的记者一方面在日夜地奔波,一方面在钻研如何用眼睛观察,如何讲究访谈技巧……很多人可能忽略了一个问题:采访的效率和采访质量并不是完全由记者单方面决定的,它还决定于被采访者——不仅决定于被采访者的友好的配合,也决定于被采访者  相似文献   

4.
深入基础,深入采访,这是个有关采访久而又久的话题,其重要性,必要性毋庸置疑。一位老报人曾著文归纳:“采访的深度决定了写作的厚度。你赋予新闻作品多少辛苦,她就回报你多少欣慰。”记得我刚参加新闻工作时,听前辈讲他们当年如何步行、骑自行车下乡,如何住在农家小院,如何盘腿坐在农家土炕上,卷着农民自家种的烟叶,采写一篇篇的稿件。虽时过境迁,但他们那种深入基层的采访作风,却奠定了我采访工作的基本准则,成为我采访作风的坐标。有几件事使我感受颇深。  相似文献   

5.
当湖南日报、湖北日报最终确定,以“记换位看湘鄂”为此次采访活动的主题时,我们就知道,这是一次极富挑战性的采访。因为,此次采访聚焦的是县域经济中尚未被充分重视的“边区经济”,研究的是独特的边界现象,探讨的是如何加快边区经济发展的特殊课题。这一要求,决定了采访活动必须有比较独特的视角和与众不同的丰富内涵,因为,此次采访首  相似文献   

6.
王育红 《青年记者》2006,(16):78-79
新闻采访是记通过观察、访问获取新闻素材的基本手段。一般来讲,记在采访活动中占主导地位的同时,也受制于被采访对象,占被动地位。那么,如何与采访对象建立起良好的接纳关系,以最佳方式取得最佳的采访效应,是新闻工作在新闻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索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用生命书写新闻”的海南日报记甘远志,39岁在采访途中殉职,做了1000多天记,发表了1000多篇报道。他说:“新闻,是跑出来的。”“我在东方采访”,这是甘远志留给同事吕岩的最后遗言。  相似文献   

8.
化冰 《新闻导刊》2005,(6):22-22
在新闻采访过程中,多数情况下,记是同采访对象直接接触的,其中包括记对采访对象的观察、揣摩、体味、交谈等。在这些接触中最重要的是记与采访对象之间的交谈,这是记了解事物真相,探索采访对象内心世界最重要的行为。  相似文献   

9.
王军 《新闻三昧》2004,(3):34-36
记大多都遭遇过“无可奉告”的外交辞令。为了顺利地完成采访任务,面对被采访对象日益增强的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面对频率不断升高的拒绝采访现象,新闻记应如何对待?这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本试图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0.
电视新闻采访作为电视记的职业活动,始终贯穿在电视记对客观事物进行观察和了解、判断其新闻价值及其搜集选择报道素材,酝酿新闻主题的全过程中,电视新闻采访与报纸、广播新闻采访相比,有共性的一面,但也有自己的鲜明个性。在共性方面,三都要遵循新闻采访活动的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在个性方面,电视新闻采访与字、广播的最大区别就是镜前采访,它把电视记的采访活动直接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从而使记的采访活动由单一的采集手段拓展为一种表现手  相似文献   

11.
余昌顺 《视听纵横》2004,(6):118-118
电视采访由于其依赖设备的程度较高,我们不可能随心所欲地与被采访对象进行触膝般的交谈。我们不是为交流而交流,需要用摄像机记录这种交流,并使这种交流符合“我们的要求”。庞大的采访设备是对“场景”的一种破坏,被采访对象面对它多少会产生拘谨,如何将这种破坏降低到最小程度是我们电视记,尤其是社教节目的电视记需格外重视并加以解决的问题。在人物采访中这个问题显得特别突出,怎样才能使人物处于“自  相似文献   

12.
历时一月,行程万里,发稿50多篇、组,由湘鄂两省党报联合组织的“记换位看湘鄂”大型跨省采访活动画上圆满的句号。  相似文献   

13.
《新闻导刊》2004,(2):49-49
采访思想,不仅有对这一做法必要性的认识问题,而且有一个如何掌握具体操作方法问题。要学会采访思想,首先必须逐渐养成热心与被采访人及其他人交流思想的习惯。其实重视在采访和写作中交流思想,使其产生连锁反应,已成为许多精明记和编辑的共识,他们努力将其运用到新闻作品采写全过程。  相似文献   

14.
海南日报社年仅39岁的共产党员、主任记甘远志在报社工作3年共1095天,采访写作稿件达1051篇。去年9月4日,他在东方市采访,由于劳累过度引发心脏病因公殉职后,全省各界干部群众近千人参加追悼会,送别这位爱岗敬业的好记。  相似文献   

15.
深秋的沉思     
一年一度的记节如期而至,今天的天下,可谓是媒体的天下,几乎任何一件重大事件都离不开媒体。但是,作为媒体的主力军记,生存状况却不容乐观。许多有正义感有责任心的记在采访中遭到殴打。他们的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一种奇怪的现象是:一方面许多人都尊重和羡慕记这个职业,另一方面当记采访威胁到某些人的利益时,就拳脚相加。今天,往日令人羡慕的记,成为仅次于矿工和警察之后的第三大危险行当。  相似文献   

16.
新闻采访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它要求记不畏艰辛,寻根究底,再现人物风貌和事实真相。《大雁情》是女作家黄宗英二十几年前精心采写的一篇获奖报告学,讲述的是在七十年代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过程中,女科技工作秦官属仍然遭受的不公正待遇,以唤起全社会对知识分子问题的重视。今天,如果我们从采访学的角度抚书重读,还可以把它当成一篇采访手记,透射出在采访中所要遵循的一些规律,给人以学审美之外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无论是硝烟炮火、枪林弹雨的战争年代,还是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我们的身边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成为“新闻”的事实。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及时准确地采访和报道,关键取决于记实力的强弱。笔认为,记提高实力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18.
李剑南 《新闻知识》2004,(10):52-53
有人说,新闻采访不是学问,而只是有关于采访提问的技巧。美国《塔尔萨论坛报》的鲍勃.福尔斯曼说:“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决当不好记的。”(转引自兰鸿《新闻采访学》P229)因为记凭借所占有的信息传递的舞台,借助自己的采访报道向受众传递信息,于是,采访活动在记的整个收集素材的活动中便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新闻导刊》2004,(6):31-31
就近随机采访是记常用的采访方式之一。这时候,很多记都会走上街头,走到自己最接近的现场,倾听和反映普通市民的感想和看法。很多记觉得,这种方法是深入实际的表现,更容易取得接近性的效果。但是细细想想,这种方法运用不当,往往存在着某种程度的误区。  相似文献   

20.
王前 《记者摇篮》2009,(4):14-14
提问是记者采访中最主要的获取信息方式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新闻记者的采访提问可以决定一篇报道的成功与否,电视新闻采访则更是如此。除了通过提问来搜集新闻素材,还可以让采访对象声情并茂地同期声来阐述事件、说明问题,而有效的提问则是新闻素材搜集和采访对象声情并茂同期声的关键所在。新闻采访中提问的好与坏,直接决定着新闻写作素材的搜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