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去年,我在青藏公路沿线奔波采访了两个多月,行程二千公里。期间,在《青海日报》发表系列通讯二十五篇,消息及其他题材十四篇,合计近四万字。这次采访,对我来说,在业务上,在毅力、意志及工作方法上,都是难得的锻炼。这几篇日记,是我采访生活的一些真实写照。六月二十三日星期日夜深人静,高原古城西宁睡了。我在灯下翻阅着有关青藏公路的历史、地质、气象等资料。明天就要出发了,第一次接受这样的采访  相似文献   

2.
我写的第一篇新闻:《战士高学庆带伤救人风格高》,发出不到一星期,就被报纸采用。这使我体会到,是功夫下在“腿”上的结果。那天,我从别人那里听说了高学庆带伤救人的事迹,便立即决定去采访他。营房在山上,天又下着雨,我深一脚浅一脚地赶去,却扑了个空,他们全连外出施工还未回来。我等了两个多钟头,直到晚上八点多,他们才回来。在采访过程中,我得知高学庆所救的群众还有人在驻地医院治疗,第二天我又徒步20多里赶到医院了解情况,并又两次上山找高学庆采访。由于跑的地方多,采访细,稿子写、登都很顺利。看来,搞新闻报道工作…  相似文献   

3.
1992年2月23日,我采写的通讯《耿耿志长存》在《西安晚报》头版头条刊登。熟悉的人都说这篇通讯写得很感人。我心里很清楚,这并不是自己的写作水平有多高,而是被采访的对象——胡兴汉的事迹非常感人。我与胡兴汉相识于1984年,那时他是洪庆镇岳家沟村党支部书记。在这之前,我就听人说过胡兴汉带领全村群众兴办企业,改变了穷山沟面貌的事迹,相识后我曾两次采访过他,并在西安晚报上发表过两篇“豆腐块”。后来老胡当上了省人大代表、省优秀学员和西安市劳模。  相似文献   

4.
难忘莫斯科     
沈在群 《新闻知识》2001,(10):25-26
集团新闻研究所《报刊业务探索》嘱我写一篇采访手记,讲讲赴莫斯科采访北京申奥的甘苦,并介绍一些没有披露过的新闻背景。说来惭愧,就是这么一篇很宽松的命题作文,都让我挠头不已。这次采访时间紧、任务重,在莫斯科7天,我情绪激昂,四处奔忙,时间像旋风一样过去,回来之后,又一直没能静下心理理头绪,现在要条分缕析地谈甘苦甲乙丙、新闻背景ABC实所不能。想了想,还是文分两块,第一部分记叙北京申奥成功前后,我在莫斯科对这一历史事件的所见所感;第二部分是整个采访过程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个细节。一相信大家都从电视里…  相似文献   

5.
十余年来,我先后在《人民日报》、《工人日报》、《中国企业报》、《新闻出版报》、《中国煤炭报》、《四川日报》、《四川工人日报》等20多家报刊发表读者来信近100篇。我的愿望是:用手中的笔,为矿工鼓与呼,为群众分忧解难。我原在井下工作,发现个别矿工在井下动辄骂爹咒娘,污言秽语不堪入耳。有的还在矿车、风门上画一些裸体像,写些无聊的打油诗,等等。我认为这种现象不利于矿山文明生产,应当制止。于是,我采写了(井下也应讲文明)一稿。这篇来信很快在(广旺矿工报)和(中国煤炭报)上发表了,并在矿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  相似文献   

6.
时间过去了三十年,至今我还怀念着当时那种和群众息息相通的采访生活,那种同新闻工作密切相关的党的优良传统。我想起了1953年春在河南农村的一次采访。那次采访我写了《让农民对我们说真心话》(刊于1953年5月6日《人民日报》二版),这篇批评性稿子受到了当地党委的热情支持,新乡地委把它做为农村工作干部的学习材料,河南省委书记亲笔加写了批语,让《河南日报》以头版重要位置转载。按语原文是这样:  相似文献   

7.
时间过去了三十年,至今我还怀念着当时那种和群众息息相通的采访生活,那种同新闻工作密切相关的党的优良传统。我想起了1953年春在河南农村的一次采访。那次采访我写了《让农民对我们说真心话》 (刊于1953年5月6日《人民日报》二版),这篇批评性稿子受到了当地党委的热情支持,新乡地委把它做为农村工作干部的学习材料,河南省委书记亲笔加写了批语,让《河南日报》以头版重要位置转载。按语原文是这样:  相似文献   

8.
我从60年代初涉新闻工作起,就与这全军唯一的新闻业务刊物“认了亲”。我一期不漏地读;也经常投个稿,至今共刊登了30多篇。凭这两条,我给自己“评”了两个“先进”:“热心读者”和“积极作者”。往事如烟,不堪悉记;但有一篇小文章,我却终生难忘。那是1981年,《解放军报通讯》第10期,刊登了我的写作杂谈《力求有一句自己的话》,全文连标点符号在内共237个字,是那30多篇刊稿中最短的一篇,而对自己在激励进取精神、提高业务素质和修养学风、职业操守等方面所起的自律作用,却是很大的。这篇小文章说的是,一篇文章,至少应有一句…  相似文献   

9.
采访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台《人生热线》节目主持人苏京平,第一个感觉就是他这条热线的确够热的。一个半小时的采访时间里,我的访谈十多次被热线铃声打断。回想我对近千个人物的采访经历中,这是被电话铃声打断最多的一次。苏京平用他那略带沙哑的声音,向我敞开了一个广播人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0.
采访是记者发现新闻的第一手段。一次成功的采访,有时会获得意想不到的结果。1997年,我在一次采访中,写出了一篇反映农业部、铁道部两位部长为石家庄郊县农民办实事的稿件《部长调运收割机》,这篇消息在《石家庄日报》一版头条刊登后,《农民日报》、《河北日报》均在一版显著位  相似文献   

11.
这是一次难忘的采访,我也为此遭遇一场巨大的厄运。 1956年10月6日《人民日报》发表一篇题为《此风不可长》杂文。翌年,“反右”风暴中被指控为“挑起群众对党不满”、“向党进攻的毒箭”。编辑部领导过我的人和支持者、包括我这个采访记者,都被无辜打成“右派”,报社内外受此事件株连的不下数十人。  相似文献   

12.
作为新闻记者,参加会议、到单位采访,吃顿招待饭是难免的事。那么,面对佳肴,是饕餐大吃,还是把吃饭作为一种特殊的采访形式,趁机在饭桌上多问、多听、多记些新闻线索呢?我选择了后者。实践证明,近一年来,我在招待饭里“挖”出了不少有价值的新闻,其中有近20篇消息、通讯被《人民日报》、省电台、《新华日报》等省级以上新闻媒体采用。95年8月,我去徐州市一家基层法院采访,晚上6点多才结束,他们已备好饭菜,非留我吃饭不可。盛情难却。席间,他们谈到铜山县法院如何廉洁办案,其中无意提到送礼者被送上“曝光栏”的事。我…  相似文献   

13.
今年三月上旬,为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我省造林绿化,实现今年消灭全省宜林荒山的战略目标,省委办公厅负责组织的有省报、省电视台、省广播电台及其它新闻单位参加的“灭荒督办行”系列宣传报道活动。笔者有幸参加了这次采访。在历时近10天的时间里,行程近2000公里,调查研究了随州、丹江口、郧县、郧西4个县(市),采写了4篇消息。在这4篇报道中,除《万众一心,克难猛进,郧县大打灭荒攻坚战》这一篇为正面表扬稿外,其余三篇都是抓问题的批评性报道。稿件见报后,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同时也受到省委督办处、省林业部门及报社内部的好评。 这次采访实践,使我对应当重视舆论监督和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报优良传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夕阳染红燕山群峰,和风掠过校园。我与多年从事科技报道的顾迈南老师漫步中国新闻学院进修分部甬道上。中等个头,体型微胖的顾迈南两鬓灰白,衣着朴素,和蔼可亲。得知我从河南来,她风趣地说:“我这只笨鸟起飞时曾在豫北新乡栖息过。”1963年春季,走上新华社记者岗位只有半年时间的顾迈南,目光投向豫北平原,采访土壤学家王守纯。她住在农民家里,吃的是高粱面窝窝头,喝的是苦涩的碱水。采访持续了近一个月,她写出了一篇介绍当地群众治碱经验的消息,和长约6000字的通讯《盐碱地上好庄稼》。《人民日报》在一版头题位置刊登出这条消息,同时在一版下方用半版篇幅刊登了这篇通讯。虽然初出茅庐,顾迈南已领悟到科学家的甘苦和奉献,她愿竭尽全力为科学家唱赞歌,为科技腾飞摇旗呐喊。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谈起“文革”那场浩劫,顾迈南喟然长叹:“那时,科学园地万木萧  相似文献   

15.
出乎意料,《长安田头出现“招手停”》一稿,被评为1990年度全省一等奖好新闻。感谢《陕西日报》编辑老师们精心编改,使我的这篇拙作登上了大雅之堂。这篇报道线索的获得,是一次偶然的巧合。我家在长安农村,多年间,我尝过耕田种地的艰辛,深知农民群众在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后,急切希望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因此,在近几年的采访中,农机服务问题一直是我留心的重点。去年秋  相似文献   

16.
四川省南充日报社派出吴奉天、李彬林两名年轻党员记者,从2月3日开始,先后深入到南充市的嘉陵、西充、南部、阎中、仪陇、营山、蓬安、高坪等8个县(市)。区的62个边远乡镇采访,历时42天,行程近2000公里,写出了《李渡码头的昨天与今天》《特困户年饭桌上评出“十大喜事”》《廉洁的力量》等通讯、特写、访问记45篇,并在南充日报第一版《边远乡村行》专栏陆续刊登,这组系列报道展示了农民风采,受到了市委领导的肯定和农村干部群众的好评。南充日报开展“跨世纪边远乡村骑车千里行”采访活动@何其兴  相似文献   

17.
《英雄携手飞天——神舟六号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出征记》这篇1700多字的现场特写,获得了第十六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这篇稿件从采访到写稿,用了不到3小时,但台前幕后值得一说的东西却有很多,也给我和我的同事们带来不少启发。在此,我想着重谈谈“四个妥善处理”,希望对于同行们写好重大事件现场特写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我们部队报道员刘志伟,两个半月时间上稿二十一篇。我问他有什么诀窍,他指着在桌上的《新闻知识》感慨地说:“是她帮了我的大忙。”去年年底,他从连队被调入团报道组担任报道员。到团后,每天都进行六、七个小时采访写作,晚上熬到深夜一、二点钟才睡觉。就这样,他四个多月向报社电台投稿二百多篇,一篇未中。他有点灰心了。正在这时,宣传股股长耐心地开导他,鼓励他重新振作起来,并送给他一套一九八五年度的《新闻知识》杂志,又帮他购买了今年一至三期《新闻知识》。从此,他犹如鱼儿得水,一下子被《新  相似文献   

19.
《普通人的故事》是大众日报的一个名牌栏目,并获首届中国新闻名专栏奖。为了增加这个栏目的可读性、形象直观性,我尝试着用图文相结合的方式,采写了《杨金明:爱心创奇迹》、《房东奶奶张静怡》两篇新闻稿,两篇稿件发表后,当日就被评为优等稿,开创了这个名牌栏目用摄影形式报道的先例,受到大众日报编委们的好评。通过这两篇优等稿的采写,我受到以下启示:一、深入生活发现素材摄影记者只有多深入生活,才能了解和发现许多方面的新闻线索,有了好的线索,再经过深入细致的采访,才能抓拍到一些有情感的、典型的精彩瞬间。2000年3月10日,在德州市德城区官屯乡堤岭村采访,我  相似文献   

20.
我见报第一篇是600字的消息,看似有些偶然,其实是我紧跟形势、选好题材、有的放矢的结果。初写报道时,有位老报道员给我传经,说写报道要跟准形势,才能提高见稿率。老报道员的话时常提醒我看报学习,掌握了解当前形势。1990年底,《军事设施保护法》颁布实施已快半年了,我从几家报纸中看到这方面的报道很少,f是注意留心收集这方面的素材,经过近半个多月的反复酝酿、琢磨,我采写的第一篇《河南省保护军事设施有成绩》的60D字综合消息,投书不到10天,就被《河南日报》、《法制日报》、《河南广播电台》采用。自此,我得到启发:要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