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1 毫秒
1.
这场伊拉克战争不仅给全世界的军事家们洗了脑,而且在新闻理论界也卷起了一股很大的冲击波。关于新闻战在地区冲突和高技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又被重新高估。对媒介的“强效果”理论的再认同感,正被逐渐强化。尤其颇具大胆和“创见”的是“制新闻传播权”论的提出。笔者认为,将媒体宣传张力作超现实的“浪漫主义”想象,无限过分地夸大,在理论上站不住脚,在实现中不可行。  相似文献   

2.
《军事记者》2002,(2):25-26
10月7日,世纪第一战在美国对阿富汗空袭的炮声中打响。与此同时,另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新闻宣传大战也日趋白热化。正如战争本身的“非对称性”一样,这不仅是世界头号军事强国及其盟国对一弱小群体的军事打击,也同样是超级发达的美英媒体和极其弱小的阿富汗新闻传媒之间的生死较量。  相似文献   

3.
美国在阿富汗进行的反恐怖战争留给人们的思考很多,而美国媒体在这场战争中的一言一行;则让人们看到了隐藏在战争背后的一个事实:美国政府的“战时新闻管制”行为。  相似文献   

4.
新闻记者是时代的代言人,是思想的传导者,其主要职责是“采”、“记”、“写”,三者缺一都不能称为合格记者。但是在一些报纸中,有一种令人不安的倾向,这就是很多记者疏于采访和写作,而擅长发布“挂名新闻”。所谓“挂名新闻”,说白了就是投机取巧“抄”新闻——抄录通讯员的来稿,抄袭其它报刊的内容,抄摘网络上的信息等。记者“挂名新闻”之风,不引起重视势必会损害新闻队伍的形象,甚至变成一种“新闻公害”。  相似文献   

5.
孙米密 《新闻知识》2001,(10):44-45
电视新闻的“摆拍”现象时下并无减弱之势,它关系到新闻的真实和新闻价值取向,因此这种状况不可等闲视之。电视新闻的“摆拍”指的是某些电视新闻记者,不是从现实生活场景中发现和选取新闻画面,“根据事实来表现事实”,而是按照想当然,如同排戏一般“导演”和摆布被摄对象,“根据主观想象来表现事实”,然后加以报道,以达到新闻宣传的目的。因得此法,一些记者便干起了闭门造车,按图索骥的事:在家想好场景,想好被采访者要说的话,扛上摄像机外出找些群众充当角色,群众甲不按记者想好的说,那就再找乙,或者直接教甲如何如何说,…  相似文献   

6.
黄琼 《新闻记者》2001,(9):48-49
7月份是广告的淡季 ,但传统的淡季未必是无热点可寻。今年7月 ,一个引人注目的新闻是 :2008年夏季奥运会主办权花落谁家 ?北京能否一圆奥运梦 ?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在7月13日的莫斯科之夜 ,全国的媒体在等待那瞬息的爆发同时打赢两场战争媒体的采编部门憋足劲等待着一场新闻战的打响。由于这一新闻的意义非同寻常 ,围绕着北京申奥成功与否 ,媒体将有完全不同的新闻处理方法。所以 ,当绝大多数媒体在为“7·13之夜”的新闻战精心构思之时 ,我们却从一天天逼近的申奥脚步声中看到了一个商机———能否在打好一场申奥新闻战的同时 ,再…  相似文献   

7.
今天的网络技术使每个人都有了发布、传播新闻的可能性。 2001年7月3日,米洛舍维奇被押往海牙监狱的那一刹那,监狱对面的一名住户在窗前用个人摄像机摄下了这个镜头,随即通过网络成像技术传播出去。虽然没有一个记者被批准进入现场,但米洛舍维奇被警察“推进狱门”的情形,全世界的网民都看到了,诸多报纸、电视也采用了这张“业余记者”的摄影照片。 现在,各类媒体都更加欢迎来自各个角落的人送来的新闻信息和新闻作品,“记者”更加社会化了。 与此同时,“资深记者”这个词渐渐出现在国内媒体上。名记者以“名”为特点,资深…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电视新闻节目中经常出现趣味横生的“软新闻”,为受众所喜闻乐见。“软新闻”又称为趣味新闻。有许多“软新闻”传播的内容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奇闻异事。奇闻异事成为“软新闻”的前提是必须“有趣”而且“有益”。如果只有“趣”而无“益”,则成了无聊。任何无聊的东西都是不能作为“软新闻”传播的。  相似文献   

9.
在记者队伍中,一些人总有写不完的新闻,而一些人则经常闹“稿荒”。这其中除了记者个人勤懒有别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记者掌握新闻线索的多寡。新闻线索不多,记者自然采写的新闻稿量就少;但如果新闻线索源源不断,则见报的新闻就层出不穷。后者因拥有新闻线索多常被称为“富”记者。而当“富”记者的诀窍就是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善于发现、捕捉和挖掘新闻线索。  相似文献   

10.
注意培养新闻敏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新闻记者来说,新闻敏感是非常重要的。美国新闻学者约斯特说:“一个不善于辨别色彩的人,不能成为一个画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新闻敏感又被形象地称为“新闻眼”、“新闻鼻”它是指记者对社会形势的敏锐洞察能力、对客观事物的新闻价值的判断能力。以及对报道对象的迅速而准确的反映能力。  相似文献   

11.
在海湾战争之后的高技术局部战争中,信息战日益成为一种新的战争形式,新闻媒体为信息战和心理战的展开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新闻战已经成为高技术局部战争条件下不可缺少的作战样式。面对新闻战进入现代战争平台的实际,我们必须加大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中新闻战的准备,提高政治干部打赢新闻战的能力和素质。一、提高新闻洞察力新闻宣传战在人类战争史上由来已久。拿破仑曾说:“报馆一间,犹联军一队”;艾森豪威尔也说:“在宣传上花一个美元等于在国防上花五个美元”。我军向来重视从精神和心理上瓦解敌军。新形势下的政治干部,在信息时代的战…  相似文献   

12.
有人说目前不少媒体中“跑”新闻的记者多,“想”新闻的记者少,要提高媒体的整体素质,就要下功夫改变这种状况。有人说:“年轻人是‘跑’新闻,成熟了就应该‘想’新闻。”“跑”新闻的记者只会“报告今天发生了什么”,而“想”新闻的记者“能够预见到明天会发生什么,不该发生什么,怎样让它不发生。”前者是事实的记录者,后者是观察家和预警者。记者由“跑”新闻型向“想”新闻型过渡是成长的必由之路,又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记者年轻时缺乏经验,大多数业务功底不厚,以“跑”新闻为主。要紧的是要早日养成在跑新闻中自觉地把“跑”与“想”有机…  相似文献   

13.
新闻“开战”尽显时代本色   从 3月 3号到 3月 15日,我国政协第九届四次会议,九届人大四次会议的召开,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各个新闻媒体在大会召开之前,早就拉开了新闻战势,准备随时捕捉人们期待的热点问题。大会开始,媒体的直播或再现,多角度地展示了两会的盛况,同时也充分显示新世纪的新闻特色。   “两会”是全球的热点,新闻媒体倍受青睐。截止 3月 1日,报名采访“两会”的记者就达 1680人,不仅境外记者有 360人,而且驻华使馆的新闻官基本加入了“两会”专访的行列。美国、日本、法国、德国、新加坡等国家的新闻媒…  相似文献   

14.
张宪 《新闻三昧》2006,(7):31-32
采访是记者搜集新闻素材进行的调查研究活动,也是新闻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即使在现代科技为采访提供了先进条件的今天,面对面采访仍是新闻工作者必须身体力行、娴熟掌握的基本功。作为工人日报的一名记者,笔者十几年来采访了200位来自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人物,感到如果记者能在访前准备、提问技巧、非语言采访等方面多加留心,即全方位地、立体地、多角度地看待采访对象,就会使采访事半功倍。一、访前准备古人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怠”。毛泽东说:“不打无准备之仗”,指的都是在战争前要做好准备。对记者采访而言,有准备与没准备的采访效果大不一…  相似文献   

15.
陈乐 《新闻知识》2007,(11):23-25
记者一直被称为"无冕之王",作为普通的新闻从业人员,记者何以能得到如此之高的社会头衔?王者,具有主持公道,平衡天下的基本职责;王者之言,是公正之言;王者的立场,必定是能够一锤定音的公正立场。正因肩负着树立公正立场的重大社会责任,作为新闻从业人员代表的记者被称为"王"也就不足为奇了。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美国先后发动了四场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战争期间,同时打响了一场场激烈程度不亚于正面战场的“新闻大战”。随着战争硝烟的远去。越来越清晰地看到其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7.
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与“事实”意思相近、相关而又有差异的系列概念,如新闻事实、法律事实等。中国著名新闻记者艾丰在《新闻写作方法论》中写道:“事实是生活中用得最多的概念,同时也是最模糊、最不确定的概念。”本文对新闻事实及法律事实概念进行辨析,旨在阐明新闻事实和法律事实在现实生活中的关联与区别,而后从法学角度剖析新闻事实与法律事实的辩证关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新闻敏感在西方又称为“新闻嗅觉”“新闻鼻”“新闻眼”等。在中国《现代新闻采访教程》中对新闻敏感是这样解释的:“新闻敏感是记者对社会形势的敏锐洞察力,对客观事物的新闻价值的判断力,以及对报道对象的迅速而准确的反应能力”。也就是说记者要善于在一大堆事实中,  相似文献   

19.
作为陕西日报记者,我连续五年随陕西“两会”代表团赴京采访,亲历全国“两会”新闻战,可谓是“惊心动魄”,那种紧张激烈的“高速连轴运转”,常常令我在每次大会结束后好多天还缓不过劲来。 回想静思,在每次“两会”间的十几天里,我平均每次接待来陕西代表团采访的国内外记者都在三百多人次以上,其次还加班向陕报写新闻稿二十篇左右。尤其是今年会上涌起的西部大开发热,陕西代表团成为众多新闻媒体关注的“热点”,来团采访的各路记者达六百多人次,陕西代表被采访的报刊、电台、电视台频频刊播,形成“西部热”带来宣传“陕西热”…  相似文献   

20.
炮火纷飞的美伊战争之外,还有一场看不见炮火的战争在激烈进行,这便是“新闻战”。同真刀真枪的战争要付代价一样,“新闻战”也在付出代价。代价之一,便是美国大牌记者彼得·阿内特的被炒鱿鱼。阿内特是美国著名的战地记者,曾在越战和第一次海湾战争中做过卓越的新闻报道工作,并曾获普利策奖。就是这位大牌记者,在此次美伊战争中,因为实话实说,被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和《国家地理杂志》同时宣布“解除合约”。被“修理”的不止一个彼得·阿内特。随美军采访的美国记者菲尔·斯麦克被美军赶出了伊拉克,原因是他的战地报道太具体,“危害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