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列宁早在1905年《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一文中,首先提出了党的出版物党性原则的概念。毛泽东也于1959年6月在《要政治家办报》中强调:“搞新闻工作,要政治家办报。”又说,“新闻工作.要看是政治家办,还是书生办。”不论是革命导师列宁所说的“党性原则”,还是开国领袖毛泽东所说的“政治家办报”,强调的其实是一个问题:报纸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相似文献   

2.
好的新闻是“看”出来的。这里所说的“看”,有别于读报的“读”,它特指用眼睛去直观地看,所诉诸的是感官的刺激与反应。眼睛的主要功能就是通过感受外在世界的色彩、光线与线形,把它们传输给大脑中枢,并通过简单经  相似文献   

3.
军事新闻写作大有学问。要写出深受读喜爱的好新闻,除了新闻学所强调的“新、实、深、短、快”等基本要素外,能不能写“活”,也很重要。从新闻写作的角度看,一件好的军事新闻作品,需要满足3条标准:第一是经得起“看”,内容鲜活;第二是经得起“品”,语言优美;第三是能给人“打烙印”.形式新颖。而要达到上述要求把军事新闻写活,不妨从以下3个方面做些尝试。  相似文献   

4.
抓问题是解放军报的传统和优势,是解放军报的“名牌产品”。但是,有些作在写稿抓问题时走入误区:因为瞎抓而抓瞎,“放到篮里都是菜”;因为看不准而抓不准.捡了芝麻当西瓜。于是,“名牌产品”有了假冒伪劣,伪问题经常出现在来稿中。我们说一个问题是伪问题,意思是说.从新闻角度看,它是没有意义的、没有价值的甚至是有害的。新闻写作中  相似文献   

5.
王琦 《新闻传播》2006,(4):54-54,56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准确及时,具有真实性和时效性。既然新闻是客观的真实,那么新闻播音是否也应是客观地播报而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呢?新闻播音到底是不是纯客观的,又能不能是纯客观的?带着这一问题,在实践中加以分析研究,笔者明确了这方面的一些认识:新闻播音应该有“情”,而且必须有“情”。没有“情”就无法表现出爱憎、表现是非,新闻播音也就失去了宣传的意义。(注:本文所说的“新闻”特指消息体裁,“新闻播音”特指新闻播报。)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作为新闻工作,要适应时代的发展,不断推进新闻工作的改革与创新,就要以“与时俱进”的态度来对待自己日常的工作。具体地说,应主要体现在更新知识(不断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和更新观念(新闻意识不断创新求变)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有这样一则商业寓言,两名推销员到一个偏僻的小岛上去推销皮鞋。登上小岛后他们发现,这里的居民都不穿鞋。于是,两个推销员分别给自己所属的公司发回电报。一份电话告知:“该岛无人穿鞋,我明日返回”。另一份电报却说:“情况很好,该岛无人穿鞋,我将在此大力推销”。对于同一事实,两个推销员截然相反的看法正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这则寓言对我们的启发在于,记者要善于选择新颖的角度去开掘事物的新闻价值。正如美国新闻记者罗伯特·怀特说:“任何人都能在商场里看时装,在博物馆里看历史。但是,具有创造性的开拓者却能在五金…  相似文献   

8.
会议新闻在党报的宣传报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从每年中央到各省市自治区的“两会”,再到各部委的工作会议,各行业视工作形势发展而召开的系列会议,由此可见采写会议新闻是记者、通讯员一项基本功。但常有读者议论:“我就烦看会议新闻,又空又长,今天李书记讲话明天张厂长强调,一个套路。”也常有作者感叹:“搞会议报道没意思,很难。费力不讨好。”为什么会这样呢?纵观以往会议新闻报道,其主要弊病就是滥、长、空及写作的程 式化,报上常见的“格式化”会议新闻让读者生厌、心烦,有的报纸 因此类会议新闻太多,从而失去不少读者…  相似文献   

9.
一个重大突发事件,媒体都离不开应对,这个应对可以说就是策划,从操作层面看,对于重大事件性报道的策划,就是寻找一种“发现程序”。这种“发现程序”,是一个从“总体”到“局部”到“个体”的发现过程。即:从总体看,是一个个重要时空的信息组合;从局部看,是一个重要时空内一个个方面的信息组合:从个体看,是一个方面的一个个点的信息组合。  相似文献   

10.
新闻工作者真实反映客观存在,坚持真实报道,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新闻传播实践提出的思想上的基本规范。但在如今的新闻宣传报道中,却时常出现不和谐的音符——失实新闻,正如梁衡所说:“假新闻年年有,常常有,有的还过关斩将,被推到评奖桌上,甚至有的还在全国新闻评比中获奖。”  相似文献   

11.
“刻板印象”——新闻与广告的双重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惺 《新闻界》2005,(5):63-64
新闻和广告是媒介内容的两大构成部分。新闻为广告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广告为新闻采写提供经济支撑.二者可谓是唇齿相依、休戚与共.但是这对盛开在媒体之树上的姐妹花却各有各的职业守则,各有各的道德标准.一种现象从新闻的立场看可能是臭名昭著,避之惟恐不及;从广告的立场看则契合了某种利益方面的需要,成了香饽饽.英文中有一句话非常精妙地描述了这种情景:“oneman's meat is an otherman'spoison”(某人之佳肴即他人之毒药)。  相似文献   

12.
对于初入新闻门槛的人,往往看不到别人的获奖作品除了标题究竟好在哪里;而自已辛辛苦苦采访了新闻素材,却无从下手,勉强写出稿子也羞于见人。应该说,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初学者,对于何为“新闻眼”和如何拎出“新闻眼”,认识不清,重视不够,或把握不准,恐怕是不可回避的现实状况。何为“新闻眼”我这里所说的“新闻眼”,指的是一则新闻的主题、红线、灵魂、它是整个报道思路和整篇新闻文脉交织的枢纽,是新闻作品中的精气神和最为光彩照人的闪光点。有没有“新闻眼”,“新闻眼”显不显著,抢不抢眼,将直接关系到一篇新闻作品的深浅高低和成败得失。  相似文献   

13.
近读一则关于写作方面的故事,时新闻写作颇有启发意义: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写作前总爱先蒙头大睡.睡醒后方展纸搦毫而写,一挥而就。笔以为,王勃的“大睡”是假.“大思”是真,因为有了“睡”中的反复思考,烂熟于心,才能有“醒”来后的如泉涌。假如他真的是“大睡”。恐怕醒来后等待他的不但不是“一挥而就”.而可能是“一筹莫展”了。  相似文献   

14.
宣传思想工作的“三贴近”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闻事业中的运用和发展,也是新闻界前辈们艰苦实践的结晶。对于我们这些晚辈来说,则是自己从步履蹒跚到日渐成熟的必然选择。基于这种认识,围绕“贴近”二字,去年我在四个方面埋头努力,收获颇多,受到报社内外好评。我的做法是:  相似文献   

15.
蔡韬 《新闻传播》2005,(8):42-42
俗话说“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题好一半文”,读者打开报纸,要看什么,先看什么,取决于标题。标题是报纸的“广告、窗口、索引”。可见制作好标题有多重要!有一位老编辑说:“做好一道题,皱脱两撮眉。”足见制题之艰辛。下面就根据工作中的一点体会谈谈如何制作标题。  相似文献   

16.
关于军事科技新闻采写的一般要求.军报的新闻函授教材上已经讲明了。从学员们的来稿情况看,目前在采写军事科技新闻方面需要重视解决的主要问题:一是如何抓军事科技新闻:二是军事科技新闻如何避免写得太“专”,力求通俗易懂。下面,笔者结合一些实例,探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最近新闻界开展“走转改”活动.目前新闻界确实问题较多,要求到一线采写东西是应该的.但用“走转改”来要求党政机关是适当的,而媒体不是党政机关,记者不是领导干部.专业新闻传播是一种社会职业,其特征如马克思所说:“报纸的一般性质——经常的战斗准备,对于急需报道的耸人听闻的当前问题的热情关心.”记者到一线不是领导干部体验生活,而是要能够抓到具有新闻价值的东西,而且新闻有强烈的时效性特征.这些是不能通过简单地要求“走基层”就能做到的.当然,先从“走基层”做起,也是好的.  相似文献   

18.
永葆新闻工作党性原则的生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坚持新闻工作党性原则的问题 ,在深入开展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习教育活动中 ,得到新闻工作者前所未有的普遍关注 ,进而探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增强坚持新闻工作党性原则的说服力和自觉性 ,必须永葆新闻工作党性原则的生命力。这里所说的“党性原则”是无产阶级党性原则 ,她是无产阶级的阶级性及先锋队的党性在新闻传播事业中的集中体现。党性原则是新闻工作之魂 ,是新闻工作的立足点 ,只有抓住了党性原则这个根本 ,并永葆其青春活力 ,才是新闻工作的根本 ,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习教育的根本。党性原则的生命力根植于新闻工作的…  相似文献   

19.
何世勤 《新闻界》2001,(6):57-57
最近,认真看了一些通讯员的来稿,发现不少稿件质量相当不错,但也有部分稿件存在一些问题,既影响了稿件的命中率,又加大了编辑的工作量。我认为,当前通讯员来稿中存在的一个较普遍的问题,就是“追风”。何谓“追风”?就是报上每发表了一篇较有影响的稿件后,跟着都会有不少人“追”着这篇文章的主题去采写稿件。尤其是每当中央、省委作出一些重大部署后,各地党委、政府作出相应反映的稿件,在这方面的问题表现得就更为突出。“追风”问题的实质是违背了新闻最基本的一个规律,即新闻要“新”,要讲“创新”,“追风”则只是简单地摹…  相似文献   

20.
苗菁  张卓 《新闻前哨》2001,(1):15-16
伦理学是有关道德的哲学,其核心问题是“善”与“不善”。传播伦理是伦理学在传播领域的实践,是贯穿在整个传播进程中的道德观念。如德国伦理学家包尔生所说:“道德哲学的首要目的并不是规定人们应当做什么和人们应当根据什么原则来判断,而是描述和理解人们实际上的行为和生活方式。而要理解这些就意味着要理解他们的风俗、法律和制度的目的论的需要”。①因此,传播伦理中的道德不仅是调整各种关系的社会规范,更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发展进程中,在传统文化笼罩下形成的一种集体的价值观与心理积淀,是传播过程中的无意识。这里讨论的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