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西晋作家左思《三都赋》的评价,过去曾有“洛阳纸贵”之说,后世作家也多赞扬。王辉在《洛阳纸贵未必佳作》一文(见《陕西师大学报》今年第一期)中,对《三都赋》重新加以评论,认为完全是失败之作。文章认为,从这三篇赋看出左思的政治倾向是,通过赞扬曹魏政权,为晋王朝夺取政权寻找理论根据。三篇赋的前后安排和篇幅长短,都是为了贬低吴、蜀,赞扬魏都的建设和曹魏的政治措施,强调曹操是受天命,甚至抬出唯心主义的五德终始学说,作为曹魏代汉的理论根据。赞扬曹魏,是为了颂扬西晋司马氏政权,为了说明西晋继承曹魏是正统,是受天命。  相似文献   

2.
刘逵小考     
崔洁 《兰台世界》2017,(12):91-94
刘逵是西晋学者,博学多识,精通礼学,同时又善于吸收学习当今先进的学术研究成果。左思《三都赋》成,刘逵为其作注。以其《吴都赋注》为例,可知其注释翔实可征,委曲备至。刘逵的这种注释特点,一方面是基于左思《三都赋》尚实贵本之创作倾向,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刘逵效法胡广、蔡邕,而胡、蔡二人的注释颇为精核。  相似文献   

3.
冯源 《新闻爱好者》2017,(12):69-72
文化认同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在一部作品的传播过程中,往往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西晋时期左思《三都赋》的传播即印证着这一原则。《三都赋》选题本身蕴含着左思强烈的政治文化意识,左思在创作中又着力构建中原的地域优势及道德文化优势,此种鲜明的文化取向,在三国争统的文化语境中,迅速得到了西晋北方士人的强烈认同,拓宽了传播渠道,使得《三都赋》的传播获得了空前的效果,形成了"洛阳纸贵"的传播局面。  相似文献   

4.
同题争锋     
诗赋小道,文人末技,壮夫不为,虽如此,自古为者不竭.武无第二,文无第一,纵使同题争锋,也难分高下. 西汉扬雄有《蜀都赋》,西晋左思也有一篇.扬雄即蜀人,生于斯,长于斯.左思非蜀人,只是过客,走马虽不光为了观花,雾里看花,终隔一层,所幸文章重头不再景致风物,在其主张天下一统的观点,“日不双丽,世不两帝.天经地纬,理有大归”.扬雄作赋多仿司马相如,拟物写形,精于描绘,此作一文定终身,开城市赋之先河.左思此作为《三都赋》首篇,跌宕昭彰,独超众类,亦成名之作.扬赋蝉蜕尘埃,喜用生字僻典,不及左赋平易通俗者流传,简洁而富寓意,顾随说“俗非由于不雅,乃由于不深”.一个麒麟独步,婉丽凄清,翛然尘外;一个鸾凤翱翔,如珠走盘,圆而不滑.二人所同,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皆口吃.  相似文献   

5.
中国历史上没有植物园,只有悠久的皇家御苑和私家花园。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和左思的《三都赋》等所描述的奇花异木,丰富多彩,却不是科学意义上的植物园。“所谓植物园(Botanic Garden)者,是将各地植物在可能范围内收罗一处,按进化的顺序,分区栽培之,并定以各国所公认的学名,”  相似文献   

6.
宋玉的作品《汉书·艺文志》著录说"宋玉赋十六篇",但具体篇名不得而知。今传题名宋玉的作品有十六篇,《楚辞章句》有《九辩》、《招魂》两篇,《文选》有《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五篇,《古文苑》有《笛赋》、《大言赋》、《小言赋》、《讽赋》、《钓赋》、《舞赋》六篇,明刘节《广文选》有《高唐对》、《征咏对》、《郢中对》三篇,共计十六篇。其中只有《九辩》现在基本  相似文献   

7.
古代书籍盗版拾偶黄正雨【湖北】印刷术发明以前,书籍是以抄本形式出现的,由于数量较少,著作者唯恐其作品不能流传,当然是欢迎传抄的。如西晋诗人左思作《三都赋》后,因自己名不见经传,遂请当时的著名文学家皇甫谧为其作序,“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相似文献   

8.
崔瀚鹏 《兰台世界》2017,(12):89-91
《袁氏当国》是唐德刚先生所写的一本以袁世凯当权始末为背景,反映清末民初各党派、各势力在动荡的时局中争斗的著作。书中就清末社会转型问题、历史三峡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对中国近代民主化进行了追寻。其思想见解具有独到之处,对研究中国近代史进程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刘逵是西晋学者,博学多识,精通礼学,同时又善于吸收学习当今先进的学术研究成果。左思《三都赋》成,刘逵为其作注。以其《吴都赋注》为例,可知其注释翔实可征,委曲备至。刘逵的这种注释特点,一方面是基于左思《三都赋》尚实贵本之创作倾向,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刘逵效法胡广、蔡邕,而胡、蔡二人的注释颇为精核。  相似文献   

9.
唐宋以来,谈文话诗的风气盛行,特别是自欧阳修《六一诗话》出后,诗话、词话、四六话之类著作风起云集,多至不可胜数。但却独无赋话。宋徽宗宣和时,王铚撰《四六话》二卷,其自序云"诗话、文话、赋话各别见",然今存《四六话》二卷,多言四六表启章奏之语,并未见其赋话之书。直至清乾隆年间,始有赋话著作出现,流传稍广者也仅有李调元《赋话》等寥寥数种。于是,后来学者或以"赋之有话,殆始于李调元之作"。笔者近年来搜集赋学资料,对古代赋论、赋话作了一些初步的探考,发现早于李调元而以"赋话"名书者,尚有浦铣《历代  相似文献   

10.
战国时代,以辞赋名于世的,除屈原之外,就是宋玉、唐勒及景差了。景差赋已亡;唐勒赋残存三百数十字;最幸运的是宋玉,竟保存了十几篇。这十几篇赋,见于《文选》者有七篇,即《招魂》、《九辩》、《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及《对楚王问》;见于《古文苑》者有六篇,即《笛赋》、《大言赋》、《小言赋》、《讽赋》、《钓赋》及《舞赋》;清季严可均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又录  相似文献   

11.
论荀赋     
荀卿是文学史上第一位以"赋"命名其作品的文学家。奠定荀子在赋史中地位的是他的两篇作品——《赋》及《成相》。《赋》今存其书中,刘向《叙录》本编在最后一篇,即第三十二篇,杨惊《注》本列在第二十六篇;《成相》亦存书中,刘本在第八篇,杨本在第二十五篇。杨于《成相》篇题下注目:"《汉书·艺文志》谓之‘成相杂辞’,盖亦赋之流也。"杨认为《成相》亦赋作,所以,荀赋存世者有此二篇。二篇赋作存在的问题相当多,本文摘要讨论之。  相似文献   

12.
一《郊居赋》是南朝沈约的重要作品,《梁书·沈约传》录入全文,但未明言作年。据笔者所知,最早考证此赋作年的是中国学者伍叔傥和日人铃木虎雄。上世纪三十年代,伍氏和铃木氏各自有《沈约年谱》之撰,均系《郊居赋》于  相似文献   

13.
丁仪妻《寡妇赋》的作者在流传过程中产生了多种不同的说法,并且关于此赋是作者应曹丕之命所作,还是作者的自悼之作,学界历来也存有不同的看法。本文立足原始文献,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梳理、论证,从而认为此赋应是魏文帝曹丕即位杀掉曹植党羽丁仪兄弟等之后,丁仪妻的自悼之作。本文并根据潘岳《寡妇赋》与此赋在结构与内容上的相似性,把严可均对此赋几句佚文的放置顺序进行了重新排列。  相似文献   

14.
邓桂姣 《兰台世界》2016,(20):129-132
贾谊有大量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切于世事"的政论文和多篇骚体赋。然而《史记》贾谊传却偏偏不忌重复地选录两篇同类型的"不切于世事"的骚体赋。为何?该传立意于探讨人生困境下士人的生死去就、志行操守问题,贾谊"切于世事"的作品因不切合该命题致使落选。《吊屈原赋》《鵩鸟赋》虽有雷同的因素但表达的思想内容不同,从而构成了对该命题的讨论和对屈原式精神行为的不同角度的反思,因此并录而不重复。《惜誓》系代屈原立言,遮掩了作者贾谊的主体性,使之不能跳出被代者身份而未参与该命题的讨论与反思,终致落选。  相似文献   

15.
《吊红》《野祭》《歼倭记》《不如归》《下南唐》《北邙山》《访贤轺》等七种杂剧,均诞生于民国时期,且出于学人之手。学界此前曾提供了其中四种剧作的部分线索,但受材料或著述体例所限,均未作详述。鉴于上述剧作稀见,兹就作者和作品等相关问题进行必要交代和力所能及的考证,并在总结民国时期学人杂剧特点的基础上,揭示上述剧作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6.
对于赋体文学作品的辑录与整理,从汉代即已开始。西汉末年刘向等人整理校勘图书,编纂成我国古代第一部综合性国家图书分类目录《七略》,其《诗赋略》即分"屈原赋"、"陆贾赋"、"孙卿赋"、"杂赋"四类,著录屈、宋、荀况及秦代西汉辞赋共78家、1004篇。魏晋南北朝时期,赋的辑录与整理又有较大的进展。仅据《隋书·经籍志》集部的"总集"类记载,这一时期出现的各类赋总集及赋的选注本就有近四十种之多,著名学者郭璞、薛琮、张载、李轨、褚诠  相似文献   

17.
《哀江南赋》是由南朝入北朝的大文学家庾信的名篇,作家作品皆是显赫的。在《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卷22汉魏六朝别集类中,收有清王闿运撰《哀江南赋注释》一卷,并标曰"稿本"。但据南京图书馆馆藏该稿本的影印件来看,此作根本不是庾信《哀江南赋》的注释,而是王闿运自己的作品。且不论庾赋有序,此赋无序,比对两文,亦风马牛不相及。节录一段云:方天下之全盛,无苍生之系命。闻草木而惊弓,秉权衡而失镜。怙其高下之心,守其优柔之性。遂使谋同筑室,功无反正。当凶徒之收卒,值时事之可为。险鹿非寸梃之所制,奔  相似文献   

18.
李飞宏 《大观周刊》2012,(43):30-30
鲁迅最早对屈原作品作出评价是通过他和好友许寿裳聊天时表达出来的。据许寿裳回忆,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曾送过他一本线装《离骚》,并对他说:“《离骚》是一篇自叙和托讽之作,《天问》是中国神话和传说的渊薮。”自此以后,鲁迅在他的一些作品中更加全面、深刻的对屈原及其作品作出了评价。  相似文献   

19.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并没有将枚乘所作《七发》列入,而只收其《菟园》一篇与司马相如等十家赋并列,并称其为“辞赋之英杰也”。历来研究汉赋的人,也大都喜欢将枚乘的《七发》视之为汉赋由骚体向散体大赋转化的标志,而刘勰为什么却要将其从《诠赋》篇中剔除出来?实际上,刘勰并不是认为《七发》不是一篇重要的作品,而是他发现自枚乘首唱《七发》以来,所形成的以“七”拟题立意的作品,既带有明显的拟作仿效的色彩,同时在数量上又形成一定的规模,故其将这些作家作品置于“杂文”一章中另辟专论。据统计,自枚乘首制《七发》,汉晋…  相似文献   

20.
《西京杂记》载有一则关于司马相如的重要材料:司马相如为《上林》、《子虚》赋,意思萧散,不复与外事相关,控引天地,错综古今,忽然如睡,焕然而兴,几百日而后成。其友盛览,字长通,牂柯名士,尝问以作赋。相如曰:"合纂组以成文,列锦绣而为质,一经一纬,一宫一商,此赋之迹也。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览人物,斯乃得之于内,不可得而传。"览乃作《合组歌》、《列锦赋》而退,终身不复敢言作赋之心矣。这条记载向来被作为研究司马相如与汉代文质说的重要史料而加以引用,实际《西京杂记》这条记载不可信。按:梁殷芸辑《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