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意中翻到一份1984年6月13日的人民日报。看到第二版上登有一封读者来信,批评该报一则报道皖赣铁路正式运行的消息,竟然没有介绍这条铁路的起点和终点在哪里。信后附有编者的话,表示“读者批评得对,无论是记者还是编辑,都应该从中记取教训,在报道一件事情时,要尽可能地把情况清楚地告诉读者。”最后又补充介绍了  相似文献   

2.
亲历炮火     
《光明日报》编者按:自3月24日北约悍然轰炸南斯拉夫联盟、南联盟奋起反抗以来,读者每天都可以读到发自南联盟黑山或贝尔格莱德的本报战地报道。这些报道均出自本报常驻南斯拉夫记者许杏虎之手。31岁的许杏虎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专攻塞尔维亚语,原为国际部编辑,1998年7月受报社委派,和新婚不久的妻子朱颖一起,赴南斯拉夫担任常驻记者。他的这些报道是如何战胜轰炸带来的困难一篇一篇采写出来的,记者处于怎样的战时环境,许多读者表示希望了解。为满足读者要求,本报今起在国际新闻版连载许杏虎的战地日记———《亲历炮…  相似文献   

3.
2009年5月20日的<南方都市报>A12~13版刊发的深度报道<女服务员与招商官员的致命邂逅>,引发了许多读者的质疑和不满.该报道被网络媒体转载后,许多网友也对采写本报道的记者乃至<南方都市报>提出了强烈的批评,不少网友认为这是一篇"黄色新闻",甚至是一篇小说.一篇深度报道,为何会引发读者和网友如此激烈的反应?其根本原因在于该深度报道的写作过度文学化.  相似文献   

4.
党报工作人员,每发一篇批评报道,都要认真思考它会给读者带来什么影响。这里,重要的是让读者尽快地看到批评以后的结果。因此,我们力争做到“不把问题留给读者,不把问题留给版面”,采取相应措施,着力抓批评结果的报道。去年第二季度以来,我们一、二版和读者来信版发表的较有影响的批评稿有三十一篇,其中批评后有结果,并已在版上发表的有二十五篇,其余六篇所批评的问题,也大多  相似文献   

5.
党报工作人员,每发一篇批评报道,都要认真思考它会给读者带来什么影响。这里,重要的是让读者尽快地看到批评以后的结果。因此,我们力争做到“不把问题留给读者,不把问题留给版面”,采取相应措施,着力抓批评结果的报道。去年第二季度以来,我们一、二版和读者来信版发表的较有影响的批评稿有三十一篇,其中批评后有结果,并已在版上发表的  相似文献   

6.
现在报纸很多,又有电视、广播的滚动式报道的竞争,要使本报的第一版既有丰富的信息量,又有本报的特色,并非易事。正因为这桌菜难做,所以更需要编辑下功夫。 根据读报的感受,我认为办好一版要从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扩大报道面,使一版版面丰盛起来。 一张报纸,能不能及时、准确地向读者提供大量  相似文献   

7.
章敏 《视听纵横》2002,(5):46-47
从今年开始《浙江广播电视报》(以下简称本报)扩为二十四个版,现在大多数的报纸都多于这个版数,但就本报来讲,是一个“量”的飞跃,作为报社的一名编辑,很希望本报借此达到一个“质”的飞跃。我认为简单地讨论如何安排这二十四个版的内容,是避重就轻了,本报要下功夫的地方是如何以质保量。本报在我省算得是历史悠久,但不客气地说,她与生俱来也有许多“硬伤”,概括说来有以下几点:A、广播电视报是依托广播和电视的一张报纸,从诞生之日起,在编辑工作上就处于一种被动的地  相似文献   

8.
近据报载,湖南株洲《新闻图片报》刊登一则启事:“《新闻图片报》采取‘读者参与’的办报方针,因为每一位读者都是编者的知音。凡发现本报的错别字并最先报告编辑部的读者,每次可得奖金100元,并在本报公布获奖者姓名。”  相似文献   

9.
强化政治家办报意识坚持鲜明的党性原则解放军报编辑部解放军报作为中央军委机关报,我国武装力量的喉舌,一直受到党中央三代领导集体的重视和关怀。去年1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亲临本报视察,就如何进一步办好解放军报、树立“政治家办...  相似文献   

10.
办了多年报纸,有些问题却一直没弄清楚或者说没完全弄清楚。   比如,报纸该登什么稿 ?   有时,记者发来一篇稿子,编辑看了说,这稿子,没啥意思,不登了 !有时,报纸登了一些稿子,记者看了说,这样的稿子也能见报 ?没劲 !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公理”何在呢 ?   从读者心理出发,想了一个比较简单因而可能也还适用的公式,叫做“三要两不要”标准。 标准一:要登读者“很想知道”的稿件   报纸该登什么稿 ?当然该登新闻稿。然而,我们每天抓了不少新闻,也登了不少新闻。为什么读者还是不感兴趣或者兴趣不大呢 ?  …  相似文献   

11.
人民日报最近连续在一版显著地位刊载批评性摄影报道,画面真实,构图自然,内容多为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诸如城市交通服务急待改进,农村粮食生产急需化肥等等,加上文字说明实话实说,交待清楚,虽不作任何评论:但批评的倾向性和解决问题的紧迫感,已跃然纸上。人民日报编辑对这些摄影报道  相似文献   

12.
无意中翻到一份1984年6月13日的人民日报,看到第二版上登有一封读者来信,批评该报一则报道皖赣铁路正式运行的消息,竟然没有介绍这条铁路的起点和终点在哪里。信后附有编者的话,表示“读者批评得对,无论是记者还是编辑,都应该从中记取教训,在报道一件事情时,要尽可能地把情况清楚地告诉读者。”最后又补充介绍了皖赣铁路的起点、终点和途经的主要城市。这块短短200来字的“豆腐干”,现在‘吃”起来还是那么有滋有味,也许是多半未“吃”的缘故吧!  相似文献   

13.
7月3日《沈阳日报》《群言堂》专栏登载两篇文章,一篇是批评“某商场”营业员服务态度不好的;另一篇是表扬“沈阳气体压缩机厂设立‘招商奖’”,鼓励工人为工厂创效益的。批评的没点名,表扬的点名了。类似的不点名批评在各种报纸上经常能见到。我以为,批评也该点名。我国的新闻媒介对批评性报道历来是慎之又慎,哪怕是事实确凿无疑,也往往因种种顾虑而不点其名。如此不疼不痒地拍一巴掌,对制止不良现  相似文献   

14.
对于“军地立交桥“专版经常有人评报说一些肯定的话。“军地立交桥“就稿件的内容来讲,大都讲的是婚姻、家庭生活一类的事,可称为“软新闻“。这便于前面的要闻版、工作指导版可称为“硬新闻“的构成了一天的本报。所以,该版尽管排在8版,其功能不可小视。由此,我们联想到一版报纸的稿件和各个版内容的结构问题。对于一张报纸来说,版面诸多,确实有个合理配置问题。对于一个版来说也有个合理配置问题。品种、长短、“硬““软“、轻重、前后、上下、字体、字号等等,优化配置。经济工作要调整结构,强调资源的优化配置。报纸也一样。配置得当,就会增加报纸的“厚度“,满足更多读者的需求。本报配置不当时有。有时一个对开两版都是长文章;一天的报纸上有一个作者登几篇稿子;同一天的报纸某个大单位稿件过于集中;指导性够了,可读性不足,等等。尽管我们的搭配还没到了失衡的状态,但是,我们在设计整张报纸的时候,在组合一个版稿件的时候,若能更自觉地重视结构配置问题,是不是效果会更好些?(2001年2月28日) “军地立交桥”的功能@王作进  相似文献   

15.
人民日报最近连续在一版显著地位刊载批评性摄影报道,画面真实,构图自然,内容多为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诸如城市交通服务急待改进,农村粮食生产急需化肥等等,加上文字说明实话实说,交待清楚,虽不作任何评论,但批评的倾向性和解决问题的紧迫感,已跃然纸上。人民日报编辑对  相似文献   

16.
报纸上公开的批评是一种艺术.近几年来报纸上批评性报道数量不少,起到了好的作用,但出色的批评报道还不多,所以有必要提出讲究批评性报道的艺术的问题.一、尖锐与含蓄批评必须尖锐泼辣,旗帜鲜明.对于危害党和人民利益的错误思想和行为,不能含含糊糊,吞吞吐吐,棋棱两可.但旗帜鲜明又不等于直来直去,有时根据对象的情况、问题的性质等等,需得用含蓄的方法.直来直去固然痛快淋漓,但效果有时并不佳.含蓄并不是含糊,而是一种批评的艺术,实践证明,尖锐与含蓄是可以统一在一起的.今年1月30日《人民日报》第五版刊登的批评性  相似文献   

17.
编辑人语     
“编读往来”是联系编辑部与作者、读者的桥梁。作为主持人,我们希望通过这个栏目,把编辑这本杂志的种种想法告诉读者,更希望得到读者朋友的呼应。自杂志改版以来,陆续有读者电话、来信反馈到编辑部,对每一期的精彩之篇给予表扬、不足之处给予批评,为我们的编辑工作提供了诸多帮助。越来越多的读者告诉我们,每期杂志一到,就迫不及待地一口气通读一遍,有的甚至要读两遍、三遍,把全年的杂志装订成册、作为学习资料收藏好。我们在欣慰和感动之余,更多地是感到肩上担子的沉重。  相似文献   

18.
报纸的版面设计,是组版编辑和美术编辑智慧的结晶。它不仅容纳各类稿什并使之浑然一体。鲜明地体现着编辑部的宣传思想和报道意图,而且是引导读者阅  相似文献   

19.
江西乐平报记者詹晓东,因在人民日报·华东新闻发表了一幅批评性图片,受到当地不公正待遇。对此,华东新闻的编辑不仅给江西省委领导写信,还亲赴乐平市了解情况,后又编发了两期《回音壁》;以后他又发了〈从一位记者的遭遇说起》一文。这种为‘不在编的本报人员”撑腰的精神,着实让人钦佩。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是党的办报方针,办好报纸离不开千千万万个基层通讯员的大力支持。1989年2月16日,当时的新民晚报总编辑丁法章曾在通讯员座谈会上,赞誉通讯员为“不在编的本报人员”。那么,支持通讯员的工作,维护通讯员的权益,则是报社义…  相似文献   

20.
从“死人办报”想“书生办报”1957年3—4月间,人民日报犯了大错误,受到毛泽东主席指为“死人办报”的激烈批评。那一阵报社多次受批评,但从来没有这样苛重。编辑部一些同志为此议论,这样批评绝非偶然,是报社内外长期积累的各种问题的集中暴露。毛泽东在2月27日最高国务会议第11次(扩大)会议上作了一篇重要讲话,后以《关于正确处理人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