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葵 《中国编辑》2004,(4):43-45
编辑夹在作者、读者之间,有点像开茶馆的阿庆嫂,是个服务行业,“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你得张开每一个毛孔,吸纳书稿的气息;你得不停地微笑,与作者、读者联络感情;你得东游西逛,把握图书市场的脉搏……反正,永远别指望在办公室打打电话就能拿到好书稿。真有人有这本事,  相似文献   

2.
组织稿件的几字诀要把副刊装点成花团锦簇的园地,需要编辑人的巧心安排;但是,光有巧心还不够,还需要稿件。巧妇尚且难为无米之炊,手头没有稿件的编辑,本事再高明,也编不出一期像样的副刊。所以,组织稿件,在副刊的编辑工作中占着很重的地位。这工作乍看起来不算复杂,好像只要多打打电话、多写写信就行,再不就多跑跑腿,登门拜访,不管效果如何,冲上门去再说。但是,久而久之,你就会感到这里面也并不那么简单。比如说,你打个电话给一位作者: “××同志,您最近能给我们写一篇文章吗? ”这个电话对他是意外的“袭击”,他也许正在考虑一个新问题,也许正在同别人商量一件什么事,也许正在开一个什么会,也许正在全神贯注地看一本新书,总而言之,没有任何关于写稿子的思想准备。然  相似文献   

3.
李根萍 《军事记者》2004,(10):41-41
我们有的人从别人那里听来的一个故事或得到一条新闻线索.不深入一线采访,不反复核实事情的真实情况,只打打电话草草地问一问情况,就立马坐在办公室开始动起笔来,其结果可想而知:一是故事容易失真失实,给报道对象带来麻烦;二是稿件缺少现场感。难以捕捉到人物生动的语言和事件感人的细节;三是空话套话多,  相似文献   

4.
开场白编辑同志每天都要接到这样的询问电话:“稿子收到没有?”“能不能给编用一下?”“为什么不能用?”等等。如果得不到满意的答复,就会认为编辑端架子,态度不友好。说句实话,编辑每天忙于看稿、编稿,不可能对电话中的询问一一给予解答。其实,编辑看稿编稿都很认真,凡是有点意思的稿件都舍不得丢弃。为什么有些稿件想编而没有编?为什么有些稿件要如此删改?诸如此类的问题,如果能直言相告,将会给作者带来很大帮助。新年伊始,本刊特辟《编辑看稿和记》专栏,发表编辑在看稿、编稿中的一些想法,以及对一些稿件的点评。希望读…  相似文献   

5.
中秋前夕,接到《旧书信息报》编辑的约稿电话,感到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题目,借此同顾往昔,与读书、藏书的朋友们作一下交流。  相似文献   

6.
为了做好国家“九五”重点工程南疆铁路通车喀什的报道,新疆铁道报社举办了行程1400多公里、历时近两个月的南疆铁路千里行大型采访活动。采访组深入小站工区,采写了一批反映奋战在南疆铁路一线职工的报道,受益匪浅。 跑出鲜活、跑出成果,这是千里行的第一感觉。为了不断提高编辑的写作水平和综合素质,报社要求我们编辑每月写出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稿件。但由于编辑很少有大量时间往一线跑,或图方便用电话采访,或走捷径找文件改写,或因惰性由通讯员提供资料合写,甚至坐在编辑部里为没什么可写而犯愁,影响了宣传的效果。自开展南…  相似文献   

7.
25年:与灯相伴精作嫁衣─—记首届韬奋新闻奖获得者、解放日报副总编辑金福安陈忠标,夏定先,吕学东解放日报副总编辑金福安,25个春夏秋冬,默默地为他人作嫁衣。如今,他第一次从幕后到台前亮相。人民没有忘记这位为中国新闻事业贡献青春的编辑,给了他中国新闻界...  相似文献   

8.
魏子童 《现代声像档案》2007,9(1):I0045-I0045
摄影记者和图片编辑很少能够明白他们的主题或发表照片后的读者对他们工作的影响。但日前一位编辑遇见了一个7岁的小女孩,她的生活因《时代》摄影师尤里·济列夫给她照的相片被刊登在杂志上而改变。[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在广州街头,每逢发生了什么新鲜事,就会有人想到打电话给“76887”。这个号码是《读者今天来电》专栏的专用电话。这个专栏是怎样办起来的呢? 去年年底的一天,羊城晚报一版的一位编辑,接到读者的一个电话,反映他的住所被脏水浸泡了,长期得不到解决。这位编辑放下电  相似文献   

10.
编辑对约稿应注意把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社的编辑同志有时会通过给通讯员写信或打电话等形式,约写某方面内容的稿件。这种报社编辑按照宣传需要,让通讯员(或特约撰稿人)提供某一方面内容稿件的过程,就叫约稿。约稿具有可以增强新闻时效、满足报纸宣传需要的优势,但有时也潜伏着某些隐患。去年下半年,根据宣传需要,笔者曾向某单位的一名新闻干事约写了一篇关于新装备尽快形成战斗力方面的稿件。可稿子在报纸登出后不久,有的读者就打来电话或写信给报社,说稿子与事实不符。后经查实,主要是由于这名干事在接到编辑约稿的电话后,未进行深入细致的采访,凭个人感觉和所了…  相似文献   

11.
版面之外     
版面之外秦玉瑾我在山东淄博日报做编辑工作,在给作者写信、与作者联系方面,工作做得很少。即使偶尔给作者写信,也是三言两语。偏又自我谅解:心有余而力不足。有两件事,虽说已是旧事,却使我铭记不忘。大众日报“丰收”副刊曾连续采用了我的杂文《“办法就操在我手里...  相似文献   

12.
拙作《撰稿人的苦恼》刚一发表(2002年第5期《军事记》),便有同仁打来电话,说我这个老编辑不为同仁鼓与呼,却为作打抱不平,这是胳膊肘子往外拐。我本想争辩:我既是编,又是作,为作说几句公道话,何错之有?细一想,同仁之话也不无道理。全国的撰稿人有数百万之众,  相似文献   

13.
星竹 《网络传播》2006,(6):87-87
记得当初互联网在国内推广的时候,正是我与北京作家协会签定合同,做一名签约作家的时候。因此,我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学着上网的。从这个历史看,我该是个老网民了。作为一名作家,面对一个人的世界,不免常常会感到烦闷,寂寞,甚至孤独。没有互联网的年代,我只能打打电话,或出门找找朋友聊聊天。看似很随意,其实有着诸多的不方便。朋友会不在,电话会没人接……  相似文献   

14.
时下,一些报刊社的编辑在回答通讯员有关稿件的处理意见时,常常不经意间来一句:“只要肯拿钱,稿子就好办。”这使我想起前些年一些老编辑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掸:“只要稿子质量好,没问题!”这真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 “只要质量好”,编辑就可以作积极的有力度的处理。这是报刊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编辑职业道德的要求。为了把报纸办好,编辑总是千方百计地求好稿,对能写出好稿的通讯员格外青睐,时不时地打个电话、写封信,或约稿,或找报道线索。那时,如果有人用钱来吊编辑的胃口,会令编辑大发雷霆!然而,近儿年,一些编辑…  相似文献   

15.
导播,是广播主持人直播节目运行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在主持人节目进行中,导播肩负着参与听众的电话和组织听众参与电话的现场编辑任务。导播的现场编辑责任主持人直播节目与以往多类专题节目的一个不同点就是听众可以通过电话参与节目,那么连结起交流双方的枢纽,就是导播。无论是点歌答题的娱乐类节目、导购咨询的服务类节目,还是关注新闻热点探讨社会问题的话题类节目,都缺少不了导播的现场编辑这一环节。娱乐类点歌节目进行中,寻播会向每一位打进电话的听众说明今天都安排了哪些歌曲,什么样的歌适合点给什么样的人等,以免出现…  相似文献   

16.
凝结瞬间作永恒———随小平同志视察深圳摄影采访追记江式高1997年2月20日凌晨2∶30,我突然被电话铃声叫醒,编辑部传来了一个晴天霹雳:小平同志逝世了!我立即赶赴报社,编辑小平同志视察深圳的图片专版。面对一幅幅自己拍摄的小平同志在深圳视察的照片,我...  相似文献   

17.
某师政治部主任写了一个小品,一家杂志拟刊用。编辑去电话与这位主任商量:可否将其中一个地方改改。这位主任接到电话提出,如果不改,也许效果更好。那位编辑听完主任的理由,非常高兴,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见,末尾还叮嘱这位主任,希望以后多写独具特色的东西,多提不同意见,因为这样编辑喜欢,读者喜欢,部队需要。由此联想到时下有些新闻报道人员,绝对“尊重”编辑意见,对编辑的话只会“是!是!”“好!好!”,没有一星半点异议。只要编辑编稿,换上啥例子都行,怎么改都可以,那怕面目全非,只要作者是自己的名字就行,以致所“写…  相似文献   

18.
一点感想     
《中国图书评论》的编辑 王先生给我打来电话,说是编辑部收到一篇《错位的对话》的文章,是批评我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西文学与哲学宗教——兼评刘小枫以基督教对中国人的归化》一书的,让我说几句话。我开始谢绝了,因为我感到刘小枫的身后似乎真的  相似文献   

19.
去年底,中国编辑杂志社给我来函,要我为今年的第一期刊物作一卷首语。命笔之际,对过去的一年不禁有所感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新旧媒体竞争共存,出版发行深化改革,编辑工作任重道远。[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早晨八点钟。在局运输作战室“蹲点”的编辑给报社编辑部打来一个电话说:青堆子站、羊圈子站有三个扳道员创造了防止重大事故的先进经验,局党委很重视,应该马上见报。编辑部接到电话之后,作了研究,最后总编辑决定:“马上写消息、评论,还配发这几个扳道员的照片,明天见报!”“明天见报”,这在我们报社是常有的事,分头一突击,一般总可以完成得又快又好。这一次却有一个难题,因为青堆子站、羊圈子站离锦州一百多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