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天,我们怀着深切怀念和十分崇敬的心情,在这里隆重举行<穆青传>的首发式.穆青同志是中国新闻界代表人物、当代著名的新闻记者,也是新华社的老社长和新华社记者中的杰出代表.对各位同志的到来,我代表新华社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  相似文献   

2.
在新华社上上下下,穆青同志平易近人是出了名的。同志们见了他,很少叫他“穆社长”,都直呼“穆青同志”,有的干脆叫他“老头”。这位遐迩闻名的国家通讯总社社长,衣着朴素,作风朴实,没有一点架子,的确是个好老头。这几年因工作关系,我多次去看望他,望着他那宽厚质朴的形象,听着那浓重的河南乡音,感到格外亲切。永远“勿忘人民”今年7月19日,我和《半月谈》杂志社负责人逯祖毅同志一起,再一次来到穆青同志的办公室。这是他今年元月从领导岗位上  相似文献   

3.
今天,新华社在这里举行<穆青传>的首发式,我代表中央宣传部、全国新闻工作者对<穆青传>的出版发行表示祝贺,向为编辑出版该书而付出辛勤劳动的同志们表示感谢. 穆青同志从事新闻工作60余年,给新闻宣传战线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穆青传>的出版发行,对我们继承和发扬党的新闻工作优良传统,加强队伍建设,对推动全国新闻界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更好地履行党和人民赋予我们新闻工作者的神圣职责,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走进穆青     
那是黎明的一刻,<穆青传>最后一个字终于落下了.望着窗外微微泛白的天空,我就像一个跋涉日久的登山者,为胸怀间所收获的这片从未如此深切领略过的世界久久地感动. 记得刚接手传记写作时,我忐忑不安,近乎一种胆怯.是新华社上上下下的鼓励和期望让我最终蓄积起力量.至今忘不了一句话:"穆青不是一个呆板的做官者,他是一位有着丰富内心世界的人.你只要走进去,就会有收获!"  相似文献   

5.
今天,我们怀着深切怀念和十分崇敬的心情,在这里隆重举行《穆青传》的首发式。穆青同志是中国新闻界代表人物、当代著名的新闻记者,也是新华社的老社长和新华社记者中的杰出代表。对各位同志的到来,我代表新华社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穆青同志离开我们已经一年多了,但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仍在发挥积极作用,并将永存。穆青同志是“喝延河水”成长起来的党的新闻工作者。他献身于党的新闻事业的年代,正是我们党在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程中的成熟时期。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理论以及我们党关于新闻工作的…  相似文献   

6.
最近,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由我接替穆青同志担任新华社党组书记和新华社社长职务.我衷心感谢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我的信任,同时又深感责任重大。从我个人来说,无论是资历、声望还是实践经验,与穆青同志和老一辈的领导同志相比,都有很大差距.但是,我坚信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关于站在巨人的双肩上就会比巨人更高的哲理。在老一辈为我们创造的工作基础上,我们这一辈人应当有决心和信心做好工作。我和社党组的同志一定要更加谦虚谨慎,更加勤勉奋发,团结和带领全社同志,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十四大精神,百折不挠地开创新华社工作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7.
今年3月8日上午,新华社原社长穆青应江苏省东台日报社的邀请,在新华社主楼六楼会议室会见了东台日报社部分新闻工作者。80高龄的穆青思维活跃,谈笑风生,结合他近60年从事党的新闻工作的实践,回答了东台日报同志的提问。穆青同志的谈话很有现实针对性,在征得他本人同意后,我们发表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敏锐  华平 《新闻三昧》2004,(9):54-54
今年7月6日,新华社原社长穆青的儿子穆晓方在河南新乡日报社院内的于7月1日揭幕的穆青铜像前凝思。他说,目前这铜像在全国是惟有的一尊。穆青生前多次到新乡采访,写下了与新乡有关的《北干渠的故事》等新闻名篇,并与全国先进典型郑永和、吴金印、张荣锁等以及《新乡日报》的同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中,新乡日报社为穆青塑铜像,让全体从业人员能“每天看到穆青,每天学习穆青”,人人争做优秀的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9.
在新闻战线辛勤笔耕了半个世纪的原新华社社长穆青同志,今年已届73岁高龄。他在世界上60多个国家、我国400多个县市留下了辛勤的足迹,写下了《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一批不朽的名作。然而不知疲倦的穆青同志仍然时时提醒自己:“作为记者,可写该写的东西太多了,自己欠了人民好多帐。”今年4月和7月,他就是带着  相似文献   

10.
2003年10月11日,当我从广播中惊悉新华社原社长、82岁高龄的穆青同志溘然长逝的噩耗,不禁潸然泪下。我和穆老虽然只有两次短暂的接触,但是他那慈祥的笑容、平和的话语仍时时在我脑海中浮现。  相似文献   

11.
以群众为师     
冯健同志系新华社原副社长兼总编辑.1993年年末,他同新华社原社长穆青、高级记者周原到河南采访调研.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他们走访了河南省的20多个市县,同许多基层干部和群众促膝谈心,了解到十分丰富的第一手材料.回去后,先后写了《潮涌中州》和《赶着黄牛奔小康》等文,受到广大读者的称赞.这里发表的是他这次采访的体会.  相似文献   

12.
“他一生坚守自己的信仰,所以他一生有爱;他一生有爱,所以他一生喷涌”——《穆青传》开篇这句话,凝练地概括了2003年去世的新华社老社长穆青的精神特质,也定下了这部传记的情感基调。作者张严平用饱蘸激情与诗意的笔触,描述了穆青这位新闻界旗舰人物的生命历程和心灵历史,从而  相似文献   

13.
借用新华社老社长、著名记者穆青同志上黄山时所写诗词中的这两句诗作为我这篇论文的主标题,因为我觉得穆青同志的诗句概括了我要论述的这个新闻学中的理论课题——关于无产阶级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美与人格美。“文章不为千金卖”,就是我们采写新闻不是为了谋取私利,赚得金钱,而是为党为人民立德、立功、立言;“光明顶上啸天风”,就  相似文献   

14.
新华社社长穆青同志,1982年1月17日与四川分社同志谈《新闻改革的一点设想》时,提出了新闻的结构要向自由活泼的散文方向发展,用形象的东西去表现;1983年9月10日,他在新华社国内部编前会议上又提出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新闻学院和新华社新闻研究所今年5月联合举办了第12期新闻宣传干部进修班。在安排课程时,考虑到知名老记者、新华社前社长穆青同志正在外地采访、考察,没有请他同学员见面。没想到学员对此反应十分强烈,纷纷要求见见穆青。  相似文献   

16.
中顾委委员、新华社社长穆青,身着银灰色中山装,宽阔的前额上布满了皱纹,清癯而精神。他的背后,是一排色彩各异、琳琅满目的书柜;面前的办公桌上,摊开一份掀过几页的材料,放着刚刚送达的《海湾战争快讯》。1月10日及23日,穆青同志在新华社新闻大厦五楼办公室里,接受了我的两次采访。在近两个小时的谈话中,他时而低头沉思,时而开怀畅谈。他平缓的话语,似甘冽的清泉,滋润着我的心田。  相似文献   

17.
肖文 《编辑之友》2010,(12):72-74
1990年,国家出版界最高奖韬奋出版奖的获奖名单中有一个名字叫黄涛.这位被誉为"军事典籍史传写作之父"的红色编辑家,不仅是军中第一位国家出版界最高奖的获得者,也是军中第一位被载人中宣部出版的<编辑家列传>的人.在黄涛几十年的革命史传编辑生涯中,最为精彩的一段就是组织编辑<星火燎原>丛书.  相似文献   

18.
新华社新闻研究所、中国新闻学院、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第21期新闻宣传干部进修班于5月5日至19日在北京举行。5月18日下午,应进修班全体学员的邀请,穆青同志和来自全国各地的34名新闻宣传干部座谈。作为本期学习班班主任,我向大家介绍说:今天,我们请来了我们新闻界的老前辈、新华社原社长穆青同志来和大家座谈。1996年,新华社召开了穆青新闻作品研讨会。我把会上发的计个共产党员》拿回家。一天晚上,当我喊我10岁的女儿吃饭时,见她手里捧着《十个共产党员》,泪流满面,在低声抽泣。她问我:“妈妈,你认识写这本书的人吗?”我说:“…  相似文献   

19.
读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读者,当知这篇曾影响几代人的通讯的作者——原中央委员、原新华社社长穆青。1992年,70岁高龄的穆青同志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听说他马不停蹄地四出奔波采访。致力于自称是“还债”的事业。 去年11月8日至9日,穆老来襄樊采访,我这个读着他的作品成长起来的年轻新闻工作  相似文献   

20.
本刊讯 (记 者 延 琳)2月28日下午,由新华社记者张严平历时一年半写成的纪实性长篇人物传记《穆青传》一书的首发式在京举行。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吉炳轩,中国记协党组书记徐心华,新华社社长、党组书记田聪明,人民日报社原总编辑、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敬宜等200余人与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