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罗卜桑丹津《黄金史》一书也存在后人续作成份阿尔丁夫(内蒙古教育学院)关键词:罗卜桑丹津《黄金史》续作成份《黄金史》是否完全出自罗卜桑丹津之手?换句话说,罗卜桑丹津的《黄金史》结尾部分有无后人续作成份?迄今为止,似乎从未见国内外专家提出过问题。从各家探...  相似文献   

2.
在清代历史上,罗布藏丹津也是一个风云一时的人物,但是关于他的生卒年,在蒙、藏、汉文中竞毫无记载,以至连《辞海》等权威工具书也只好避而不谈(参见《辞海》“罗布藏丹津”条)。 近来从梵蒂冈图书馆搞到意大利传教士叶崇贤(Giovanni Battista Maoletti de Serravalle·1669—1725·1·14)所绘“青海与甘肃传教分布图及文字说明”,  相似文献   

3.
罗卜桑丹津提出了以大本源之“普生灵命运”为主的宿命论世界观和历史观,以记述成吉思汗的“毕力克”作为表述自己思想的独特形式,论述了“变”的辩证思想。  相似文献   

4.
清代青海蒙旗人口与经济问题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青海蒙旗人口与经济问题探析杜常顺清代青海的蒙旗是雍正初年清政府平定罗布藏丹津叛乱后建立起来的,计有29个札萨克旗和1个刺嘛旗,“或远或近,环海之四面联络住牧”。①同其它地区的蒙旗一样,青海的蒙旗也具有双重性质:既是清朝封建国家体制内蒙古地区的军事...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呼和浩特土默特学校是一所历史悠久的民族学校,学校历史可追溯到清朝雍正年间。1724年(雍正二年),土默特左翼都统丹津仿照内地,在现在的呼和浩特南门外修建了土默特文庙,并于1726年创办了土默特官学。土默特官学于1886年改称启运书院,之后又先后更名为土默特高等小学堂、土  相似文献   

6.
十七世纪是蒙古民族文化复兴时期,其主要标志之一,是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个纂写蒙古编年史的高潮。萨囊彻辰的《蒙古源流》、罗卜桑丹津的《黄金史》,无名氏《黄金史纲》、《大黄史》和善巴的《阿萨拉格其》,都是在这一个世纪内写成的。这些编年史,既  相似文献   

7.
《黄金史》是17世纪蒙古历史文献中的一部重要典籍。关于其作者罗卜桑丹津的生平事迹、著述经历等方面的研究始终处于众说纷纭,向无定论的状态。笔者援捂《清凉山新志》及其相关著述,就作者的生卒年、《圣地五台山志》的刊刻年代等进行了文献考证,并对国内外一些学者所持的论点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8.
清朝前期,在中国西部的新疆、青海、西藏等地,清朝政府与厄鲁特蒙古之间围绕着统一与分裂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继康熙皇帝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以后,雍正初年又出现了和硕特部的罗卜藏丹津叛乱。  相似文献   

9.
自平定罗卜藏丹津之后,清朝为实现对青海的完全统治,实行了"蒙藏分治"政策,对青海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利用文献档案史料全面阐述清廷的"蒙藏分治"政策,进而深入分析青海地区蒙藏关系发生变迁的原因以及蒙藏冲突的表现,旨在全面客观地看待青海蒙藏历史。  相似文献   

10.
本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考察了罗卜藏丹津叛乱平定后青海地区的行政状况。第二部分探讨了青海几次改建行省的尝试。第三部分是分析青海建省完成的情况。试图通过考述青海建省的历史渊源,说明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西北近代政治生活的影响及对开发青海的重大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所谓蒙古和硕特部罗卜藏丹津的“叛乱”,是雍正帝为削弱西部蒙古势力而部署的一次有计划的军事行动。雍正帝就此契机设置了驻藏大臣,长期驻藏理政,由以前任命和硕特部间接统治西藏变为直接统治西藏。雍正帝继位后采取的一系列对西部的政策,加强疆域管理,增强边疆民族的向心力及中国多民族国家和国家版图的最终形成等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明末清初,和硕特蒙古首领固始汗进入青海,建立了对青海的统治。但是,在清政府的怀柔政策下,清统治势力逐步渗入青海地区,和硕特蒙古日趋衰落下去,最终以1725年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为转折,直接控制了青海,正式设置西宁办事大臣,从行政建制到政策措施,加强对青海地区的管  相似文献   

13.
察汗诺门罕是藏传佛教界影响较大的活佛转世系统之一,也是藏区势力雄厚、地位显赫的政教合一领袖。"察汗诺门罕"这个蒙古语的称谓,是二世察汗诺门罕时期由和硕特蒙古首领固始汗所授予的;18世纪初,鼓动、支持罗卜藏丹津反清事件的高僧是当时塔尔寺的法台——堪布诺门罕,而不是德庆寺主持三世察汗诺门罕。之后,察汗诺门罕所属部众被单独设旗,旗下属民的来源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世俗首领捐献的蒙藏民众;自愿投奔察汗诺门罕或所建寺院的蒙藏民众;察汗诺门罕自己在蒙古部落中的所属民众,源自设旗之前的二世察汗诺门罕时期。  相似文献   

14.
尹咱库图克图是后藏格鲁派重要的活佛系统。三世尹咱库图克图名罗卜藏丹津扎木措,他在17世纪三、四十年代积极参与了卫拉特和喀尔喀的一系列重大政教活动。在他去世后,著名的准噶尔汗噶尔丹被指定四世尹咱库图克图,从13岁起在达赖和班禅前学佛十年。这段经历对噶尔丹个人性格乃至他的政治主涯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后,清朝实行了“蒙藏分治”政策,进而实现了对青海的完全统治。随着青海蒙古族的日益衰弱和藏族的逐步强大,原蒙古族统治青海时期的蒙藏格局打破,“分而治之”下两族所占牧地与发展人口之间的不协调局面客观存在。因藏族部落人众地狭的客观矛盾日益突出.黄河以北环湖草原成为各藏族部落争向迁移的游牧的地区。  相似文献   

16.
清朝首任酉宁办事大臣达鼐,是归化城土默特左翼旗首任都统古禄格的玄孙,末任都统丹津的亲生独子。他戎马一生,为清王朝平定西、统治青海立下了汗马功劳。但由于其英年早逝,他的业绩在旧呼和浩特史志中没有记载;他卒后归葬于其祖坟──今土默特左旗沙尔沁乡碑楼板村西的一块墓地,其碑文基本上如实地记述了他一生的经历。达鼐及其家族在清初一个多世纪,对归化城土默待地区和青海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均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先秦汉语句式“A,B之谓也”和“B之谓A”,构素、句模相同而部分词序有异,存在着变换关系。楚永安说:“A,B之谓也”是“B之谓∥的变式。本文的结论刚好相反:“A,B之谓也”句式是源,“B之谓A”句式是流。因为“A,B之谓也”中的“之”、“谓”不仅完全没有凝固,而且处在不同的逻辑层次,“B之谓A”中的“之谓”则已趋凝固;在先秦典籍中,“A,B之谓也”的用例早出,“B之谓A”的用例晚出。文章还附带讨论了以下三个问题:楚永安对“A,B之谓也”和“B之谓A”源流关系研究的贡献、“A,B之谓也”能够演变出“B之谓A”的原因、古汉语中与“A,B之谓也一B之谓A”相类似的演变格式。  相似文献   

18.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人类全面发展和21世纪的需要。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而且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则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相似文献   

19.
古人在《乐记》中曾经说过:"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乎心";"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由此可见,早在人类文明的启蒙时期,言、声、舞都是同出一源——"心"的产物,只不过是表现形式不同罢了。  相似文献   

20.
古人在《乐记》中曾经说过:"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乎心";"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由此可见,早在人类文明的启蒙时期,言、声、舞都是同出一源——"心"的产物,只不过是表现形式不同罢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