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习作资源。农村小学作文教学要开发利用农村生活及自然资源,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研讨等,丰富体验,激发情趣,乐于表达。  相似文献   

2.
农村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习作资源.农村小学作文教学要开发利用农村生活及自然资源,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研讨等,丰富体验,激发情趣,乐于表达.  相似文献   

3.
正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标志。新课程背景下小学习作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把习作与生活结合起来,从生活入手,指导小学生的习作表达真情实感。"那么,怎样根据农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习作规律,贴近农村生活,写好作文呢?一、激发习作情趣农村有着广袤的天地,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要发挥身边的优势,根据农村学校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将身边的、熟悉的、感兴趣的素材与教材进行有机地  相似文献   

4.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表述的过程。对于农村小学教学来说,作文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习作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新课改环境下的作文教学要把学生引向生活,引向自然,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捕捉习作材料,提高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5.
陈献红 《中学文科》2007,(10):66-67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搞好作文教学,语文教学无疑成功了一半。但综观现今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普遍存在作文为应试而生;作文教学无计划性、无系统性;作文评改指导不得力。加上农村学生阅读面窄,知识积累少,作文水平普遍偏低等特点,使得农村初中生普遍对作文兴趣不大。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写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这一写作要求的提出,让我们对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有必要进行重新思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但说实话,喜欢写作文的学生并不多,尤其是农村学生,写得好的更是凤毛麟角。 有的教师认为,农村学生的生活单调,信息贫乏,阅读量少,所以作文选题单一,内容单调,语言贫乏。其实,相对城市而言,农村学生并不缺少习作资源。淳朴的民风、温暖的人情、美丽的大自然、丰富的农家生活,无不是学生习作取之不尽的活水。那么如何利用本色生活让农村孩子爱上作文?  相似文献   

7.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一语道破了作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因此,我们要让学生体验生活,抒写生活的真情实感,点燃学生的习作激情。一、留心生活,积累生活之源学生的作文应来源于生活,作文教学必须引导学生从  相似文献   

8.
<正>习作教学一直是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孩子们阅读量和见识量相对城市学生要小得多。要想让农村学生像城市学生一样流畅表达自己,教师要用心去感受农村教育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因地制宜,采用适合农村地区孩子的作文教学方法。1.尝试默写  相似文献   

9.
周雪莉 《辽宁教育》2012,(15):71-72
作文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学生运用失真的语言,来表现着对失真生活的"感受"和对失真情感的体验。《语文课程标准》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对学生习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写自己想说的话","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凸现一个"真"字!可见,学生认"真"习作,"反映新思维、新体验","面向生活,自由表达",是作文教学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对于老师来说,要树立作文是学生的作文、作文是学生的生活、作文是学生的价值观的思想。让学生更有效地写作文,关键是构建崭新的作文教学体系。1.构建生活化的学生作文模式。学生在写作过程  相似文献   

11.
三年级是作文起步阶段,为了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我遵循新课改的精神,在教学中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一、感悟生活,丰富习作内容生活是作文的源泉。指导学生写作文,首要的一点是要想方设法拓展学生生活空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高淑昌 《考试周刊》2013,(50):48-48
让学生习作反映学生的生活,表达学生对生活的真实情感,体现学生的童心、童趣,就是要让学生的习作生活化。作文教学要"以学定教",让习作更贴近生活,更有利于学生形成生活的技能。  相似文献   

13.
习作与生活紧密相连。习作要靠生活积累,生活是习作的源泉。实践表明,在作文教学中只要把生活当作源泉,让学生学会理解生活、表达生活,将生活的素材转化为习作的内容,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叶圣陶曾经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样的文字。”怎样才能让农村学生走进生活.让农村生活在习作中闪光呢?  相似文献   

15.
张华 《考试周刊》2007,(48):42-43
小学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在农村学校的表现尤为突出。《语文课程标准》出台后,我们农村作文教师应该因地制宜,努力挖掘农村中蕴藏的生活资源,拓宽学生的习作空间,以此来优化农村作文教学,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快乐地学习作文。  相似文献   

16.
刘国芬 《现代语文》2007,(3):117-117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语文版七九年级段在关于作文教学目标中的第二、第三点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事实上,七~九年级作文教学一直是我们农村中学师生的一个难题,由于初始阶段写作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上中学后多数同学还没有作文兴趣,作文时无事可叙,无景可绘,无情可抒,内容没有生活的反映和鲜活个性。为了改变学生作文的这种现状,我根据学生和学校地域的实际情况,在作文教学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有效的尝试,意在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启迪他们的智慧,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在"关于习作"中特别强调学生的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就要求小学生写富有个性的作文。作文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独特个性,就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走进生活,在开放的作文教学空间里自由驰骋,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一、广读博览,充实个体语言的库存名家名篇、各种优秀文章是作者通过生活体验亲身观察而写出的,字里行间蕴藏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学生  相似文献   

18.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学生的习作只有向生活敞开,才有无穷的生气。在农村有美丽而神奇的大自然,有丰富的人文底蕴,这为农村的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的作文素材。教师应充分发挥、利用好这一资源,帮助学生寻找到作文的活水之源,让学生飞出单一、封闭的课堂,接触自然、社会,在丰富的农村资源中挖掘素材,写出富有生机的作文来。  相似文献   

19.
何海琴 《语文天地》2012,(10):39-40
新课标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培养学生"写作情结",扬起学生写作的风帆,让学生勤于写作,爱上作文,无疑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生活就是作文的源泉。教师要改变学生习作观念、内容、形式,激活学生潜在的生活储备,注重生活体验,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