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进化的观点看,人类的道德有其自然史的基础。进化生物学的研究表明,社群动物中普遍存在着一种基于总适合度的先天利它现象,即本能的善。而人类在其长期的文化进化过程中由于突破了基于总适合度的先天利它性的界限,才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类相对于动物成为一个"道德的物种"。人类进化的历史表明,道德扩展是一个不断扩大着的圈子,而每一次这样的扩展,都是人类道德的一次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2.
晚清经济立法是中国近代意义上经济立法的首次实践,是中国近代法律变迁史上重要的一页.本文拟对晚清经济立法的历史动因及其晚清经济立法的主要内容作一历史考察,并剖析其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为我们今天的经济法制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频繁出现动物被残害、虐待的报道,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发现,动物的生存、命运与人类对待动物的态度密切相关。基于此,从反虐杀动物的相关概念界定、道德伦理反思,以及立法的现实性、紧迫性和必要性入手进行分析,指出树立正确的道德伦理观和加强立法的重要性,呼吁人们从法律和内心深处改变对待动物的态度和行为。  相似文献   

4.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贯穿于法治的实现过程,从法律产生到法治实现的过程,实是一个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的交互演进过程。道德法律化是法治的基础,法律道德化是法治的内涵,道德法律化反映了立法过程,法律道德化则反映了守法过程,法治的实现过程,也是人类对崇高的道德理想的追求过程,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5.
通常说的道德,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主要是指以善恶荣辱等观念去评价人们的行为、去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些规范和准则。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道德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如今,共产主义道德因以解放全人类、为大多数人造福为其光辉的旗帜而成为人类历史上最进步最美好的道德。  相似文献   

6.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贯穿于法治的实现过程,从法律产生到法治实现的过程,实是一个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的交互演进过程,道德法律化是法治的基础,法律道德化是法治的内涵,道德法律化反映了立法过程,法律道德化则反映了守法过程,法治的实现过程,也是人类对崇高的道德理想的追求过程,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7.
道德法律化的学理基础是道德和法律的内在共性及其道德功能的局限性。道德法律化无论是在我国当代立法还是西方国家立法中都有重要的表现。法律不是万能的,道德和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不尽相同,有些社会关系只能依靠道德来调节;法律是一种外在的规范,它一般只调节人们的行为;法律不能超越一定的历史阶段普通社会成员道德观念所能接受的程度;对法律的过分依赖可能造成道德的弱化。这些因素使道德法律化存在一定的限度。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道德的调整范围也不断的发生变化.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完成了动物福利立法.我国确立了依法治国的目标,但在这方面却一直处于相当滞后的状态.这将使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很多活动变得被动,为此我国必须制定相关的动物福利法,与国际潮流接轨.  相似文献   

9.
道德的法律化是法治的基础,法律的道德化是法治的内涵。道德的法律化是人类的道德思想、道德原则、道德规范铸为法律的过程,它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着法律的本质,从而为法治的构成建构了基石;法律的道德化是法律转化为更高的道德习惯和道德义务的过程,是法律得以被主体普遍遵守的必然体现。因此,法律的道德化和道德的法律化是法治得以成立的不可缺少的两个阶段,也是人类由人治走向法治的自然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0.
学术界流行一种观点:中国封建法律是伦理法.通过对古今中外立法实践的考察,认为对伦理道德的维护,把道德内化到法律中去,是世界上所有封建国家立法的特点,并非中国法律所独有.因而,把中国封建法律称为"伦理法",在理论上欠妥.  相似文献   

11.
道德和法律作为两种不同的社会调控手段,彼此互相依存,互为补充,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人类历史的向前发展。道德对法律的制定(立法),法的适用(执法)和法的遵守(守法)具有导向、保证和媒介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考察世界各国行政程序立法史着手,结合行政法学发展史,横向比较两大法系国家的行政程序法观念,进一步探讨中国行政程序法观念,提出中国制定行政程序法是一个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现行行政法在形式上没有一部统一的法典,而是由分散于宪法、法律和法规等为数众多的法律文件中的规范组成。  相似文献   

13.
晚清经济立法是中国近代意义上经济立法的首次实践,是中国近代法律变迁史上重要的一页。本文拟对晚清经济立法的历史动因及其晚清经济立法的主要内容作一历史考察,并剖析其历史意义及其局限性,为我们今天的经济法制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规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网络的迅速发展,一方面改变着社会、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人类道德进步提供历史的机遇,同时也给人们带来许多道德伦理问题,对大学生道德观念和行为也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研究探讨网络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失范问题及其对策,有利于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伦理观念及行为。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是网络的时代,以互联网为基础构建起来的网络社会为人类创造了一个新的发展空间。网络社会在不断实现着人类梦想的同时也给人类提出了许多新挑战。本文以此为背景。通过客观分析法律与道德这两种最基本的社会规范在网络社会下所形成的特殊关系.力求探索出法律和道德应对新挑战的有效措施,以使网络社会这一新兴事物处于有序的良性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16.
在环境教育立法过程中应该有恰当的环境伦理作为其伦理基础,成为其立法思想的指引和价值判断的依据,这不仅是道德与法律作为社会最基本的调控手段在冲突中不断契合的结果,也是环境教育法的内在要求。无论是人类中心主义还是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都因其理论和实践上的局限,无法成为环境教育立法的伦理基础,而"人与环境和谐共赢"才是我国环境教育立法应有的价值取向。以此为出发点,在立法模式、立法目的等方面对环境教育立法进行反思与审视。  相似文献   

17.
以时、名、命诸题为例来探讨儒家的历史形上观念,其目标既不是提供一种历史哲学,也非研究科学化史学的学理基础,而是通过观念史的分析,揭示儒家影响下的中国传统历史叙述背后的预设。这些观念不一定是自觉的理论表达,而是镶嵌在古典生活整体图景中。其思想功能既是历史的,也是人生的,既是道德的,也是宗教的。理解它的意义不只是理解儒家与史学,同是也是理解我们的精神传统本身。  相似文献   

18.
一、法律与道德关系的历史发展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随着历史进程的变化而具有不同的发展历程,它们之间关系的变化主要经历了这样几个时期:   在奴隶制社会,法律与道德之间并无十分严格的界限,可以说是一个德法混合的时代.奴隶制社会中,由于国家的出现,使得法律有了出现的可能和必要,而由于当时立法技术的落后等原因,当权者于是直接将本阶级的道德观上升为法律,成为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准则.在当时,德就是法,法也就是德,两者并没有严格的区分.   ……  相似文献   

19.
关于康德对道德人格的伪善批判,一般认为作为经验世界的恶习与先验人性结构的“根本恶”是二元分立的.二者关系不仅关涉学术史,更是人类道德发展史的自我理解.伪善观念的直接表征是“人格化”形态,被追溯到人类始祖的“第一桩罪”,成为一种“人格分裂”的德性恶习.伪善在人类道德史中的“现身”,康德认为这关涉到糟糕世界中“道德何以可能”的问题.因为道德有其先验形态却没有现实行动,伪善既中断了(不)道德自我的革新,也中断了(糟糕)世界改变的可能.伪善对于道德人格的败坏就区分为两个方面:法则颠倒、德福不一的伪善在历史上是促进人类道德发展的;作为德性能力丧失——人格分裂的伪善是不能容忍的,因为这是对道德革新(行动)的德性根基的根本败坏,无论是“根本恶”还是“恶习”.  相似文献   

20.
观念史何为?     
以研究我们精神变迁中某些核心观念的生成与发展为目标的观念史,是人类认识自己的努力的一部分.通过厘清"观念"一词在汉语著述界的用法,可以给观念史划出新的知识领域,因而拓宽了哲学史研究的范围.它以追求真观念为己任,包括观念内容的真理性、观念者的实际信念与观念所蕴涵的态度的一致,以及观念推动社会行动的真实活力.观念史不仅研究思想的结构,而且研究思想的过程;不仅分析人们应该如何思考,而且关注人们事实上如何思考.处理这一"思"与"史"的关系,从纵向的角度说是解决观念的发生学和社会植根性问题;从横向的角度说则要回答特定观念在同时代观念谱系中的位置,以及观念史与其他学术研究形态之间的联系.它在中国近代观念嬗变的历史中呈现为"异端翻为正统"、"边缘进入中心"和"新知附益旧学"等三种方式.这说明,即使以单一的观念为对象,观念史也不能只叙述"观念单位"的编年史;批判的观念史关注来自文明史的多种因素,而谱系学方法和逻辑分析同样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