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呈现出多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高度综合以及系统化、整体化的发展态势,交叉学科已经成为当代科学发展的时代特征。交叉学科在推动并促进传统学科发展的同时,已经成为学科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借鉴国外交叉学科发展的经验和做法,结合国内交叉学科发展的实际,提出建立"以科学问题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平台建设为内涵,以体制与机制为保障"的全方位、多层次的激励和保证体系,通过全面优化交叉学科成长环境,促进交叉学科稳步、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考试周刊》2014,(A1):155-156
学科的发展呈现出相互交叉和相互渗透的必然趋势,推动高等学校科研和学科建设的提升。培养高级复合型人才,大力发展交叉学科是取得创新成果的突破口和重要途径。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文探讨了案例教学法、科研促进教学、多媒体和网络资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交叉学科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是典型的交叉学科,融合了生物、医学以及工程等学科的特色。面对这些交叉学科的学生,传统的实验动物学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合于这类专业的学生,如何去讲授实验动物学这门课程,是值得深入思考的一个关键问题。论文提出针对这类交叉学科的学生教学应该明确教学目标,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并且通过教改就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动物实验操作能力等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以期达到教学改革的目标。经过实践证明,教改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并且使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学生具备了自己动手做动物实验的技能,推动了交叉学科中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可以从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入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完善考核机制,强化学生学习的外部动力。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外在动力是内在动力的条件和保障,内在动力是外在动力的基础和源泉。  相似文献   

5.
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可以从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入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完善考核机制,强化学生学习的外部动力。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外在动力是内在动力的条件和保障,内在动力是外在动力的基础和源泉。  相似文献   

6.
随着医学交叉学科的相互知识渗透,形态综合实验教学模式逐渐在现代医学教育领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综合实验课程的开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给了学生大胆设想、创新与实践的空间,有助于当代医学生向开拓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作物模型学》是集计算机科学、作物生理学、作物栽培学、气象学、土壤学、信息学等学科知识的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针对交叉学科的基本特性,如跨学科性、综合创造性、动态性、互补性、实用性、合作性等特点及农科本科生的自身学习特点和知识结构,就《作物模型学》课程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对交叉学科的学习能力,如何培养交叉学科优秀人才,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想法和举措。  相似文献   

8.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年级越高,越多学生不喜欢上数学课.这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后续发展,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数学学习动力. 数学学习动力是指参与数学学习的动机、意志、兴趣、自信心、情感等非智力因素,是学习成功的关键要素.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动力能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挖掘学生数学学习潜能,调节学生数学学习活动.作为数学教师,如何改进课堂教学,让课堂成为数学学习的发动引擎,以此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动力呢?  相似文献   

9.
电大开放教育学生学习动力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开放教育学生的学习动力由学生个体内在学习动力和外部推助力构成 ,内在动力由于学生个体的学习动机、兴趣、精力、自信心、耐力等不同而存在很大差异。对学生内在学习动力的制约因素 ,主要是时间不足、精力不足、动力模糊。对外部推助力的制约主要是管理不当 ,投入不足 ,学习资源利用不充分。增强学生学习动力的措施主要是通过增强外部推助力 ,巩固提高学生已显现的内在动力 ,引发潜在动力  相似文献   

10.
资源、动力、认知、获得和发展是儿童学习的五大需求,这些需求的课堂缺位主要表现在学习资源不充足、学习动力不凸现、学习方法不妥当、学习获得不强烈和学生发展不明显等方面,因此,迫切需要教师去构建指向儿童需求的小学课堂学习支撑系统。小学课堂学习支撑系统的构建,主要从总体结构和支撑方式两个方面去阐述,其结构主要包括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板块,及对应的各个需求和支撑方式。支撑方式主要有:资源准备、动机激发、深度学习、反思评价和后拓延展。希望通过课堂学习支撑系统的构建,达到发展学生,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差。如何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其学习能力,成了高职院校教师普遍思考的问题。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其职业能力甚至未来的发展息息相关,高职院校有责任、有义务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助推学生的未来发展。本文以"房地产估价"课程为例,谈谈如何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动力。  相似文献   

12.
当前,职业学校学生学习缺乏动力和兴趣,已成为困扰职业学校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笔者最近在一次“职业学校学生学习动力调查”中发现,有63.4%的学生对学习缺少动力和兴趣,42.1%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39%的学生对学习缺乏信心。统计结果显示,导致学生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缺乏兴趣的主要原因是部分学生学习缺乏动力,学习内驱力不足。  相似文献   

13.
一、教育技术作为交叉学科的特点将越来越突出教育技术属于交叉学科,是连接教育、心理、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桥梁。作为交叉学科,首先体现在它需要技术的支持,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支持。教育技术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在未来的发展中,信息科学和人工智能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育技术应该关注如何更有效地使用技术以及如何利用技术来促进学习。其次,教育技术作为交叉学科,体现在它融合了多种思想和理论。从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来看,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主要有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传播学、系统理论等。时至今日,随着人本思潮的兴起,各种学…  相似文献   

14.
谢满飞 《华章》2007,(10):96-96
非智力因素,包括需要、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气质和性格等对外语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诸多非智力因素彼此联系、相互制约与相互的动力系统,是人的个性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它决定着人进行活动的积极程度.非智力因素虽然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却是学习活动赖以高效进行的动力因素.我们在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的同时也要促进学生智力因素的发展.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进行了讨论,以求非智力因素在我们外语教学中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现代教学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英语教学中,要想使学生学习积极主动,首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下面就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谈一谈自己的几点心得。一、让学生明白英语的重要性英语是一门国际语言,它在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果我们学好了英语,就等于拥有了打开世界各国大门的钥匙。且语言和文化是密不  相似文献   

16.
杭英 《考试周刊》2010,(33):203-204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既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影响着学生对生物学习的投入,又是科学教育的教学目标,更是影响学生生存、发展的基础。本文主要探讨教师如何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7.
人的心理结构是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构成。智力因素直接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人智慧高低的重要表现,是学习活动的“硬件”。非智力因素是人在活动时除智力因素之外的一切心理活动因素,主要是指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他不直接介入学习过程,但能引导和激发智力因素,发挥着动力、定向、引导、维持和强化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着的作用,推动着学习过程的顺利进行,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是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是“软件”。  相似文献   

18.
课堂教学是实现学生认知结构和情感结构相互结合相互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教师指导下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把英语作为一门外语来学习,而且绝大多数只在学校课堂才能接触到,应该说这门语言的习得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有难度的,尤其是随着课改的深入,要求也相应提高了。面对困难,如果没有任何乐趣和动力,即使是成人也退避三舍,更何况学生。如何增强、保持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力,关键一点在课堂氛围的营造上。  相似文献   

19.
卫生法学是医学、管理学和法学等相互融合形成的交叉学科,知识涉及面广且实践性强,需要学生具备创新学习和持续学习的能力。"理论讲授——拓展讨论——实践训练"三位一体的教学体系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导向,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知识——视野——技能"架构的学习态势。  相似文献   

20.
有效的课堂评价是促进教师教学质量提高的一项重要内容,它能够活跃课堂的气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相互交流学习,使课堂教学形成一种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学习过程。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改善教师教学质量,本文主要结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评价发展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