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文化教育是高校道德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与熏陶是贯穿当代大学生人文修养塑造的始终。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与示范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当代人的心智。是中华民族在生息繁衍中形成的理论化和非理论化的精神成果的浓缩,是进行道德教育的良好媒介,对于建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向价值。文章诠释了传统文化教育的涵义及精髓,剖析了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道德的角色紧张,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生道德教育中的价值实现探讨有效的大学生道德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2.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读优质传统文化的书籍,是含金量高的文化阅读。我们要认真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本质,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掘与分析,使其成为中国人民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从而适应当代文化和现代社会和谐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为现在的小学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教师应积极教导创意,优化指导内容,积极渗透教养,实践优秀的传统文化,确保学生健康成长。小学的道德教育对学生将来的成长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价值。本文着重分析传统文化渗透到现在的小学道德教育中的价值意义,提出以提高整体素质为目的的构成性建议,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和可靠性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结晶,将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科学思想与人文哲学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具有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阐述了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意义,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现状,并提出了把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希望能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 ,应该借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积极道德因素 ,强化大学生的道德教育 ,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具体说来 ,应该从五个方面入手 :弘扬爱国主义的民族传统 ;尊崇高尚理想和信念的道德灵魂 ;重视整体利益的价值取向 ;树立见利思义的人生准则 ;倡导自省与知行统一的修养要旨。  相似文献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千年文明底蕴,而且还有着与时俱进,彰显时代精神的活性。网络是科技进步的产物,它所具有的特点对当代大学生教育带来各种不利影响,要在网络社会中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其精髓,提高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中的认知能力。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网络社会中,要坚持针对性原则、渗透性原则和实效性原则。当代大学生也要从儒家文化、墨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精髓中受到启发,不断提升自身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饱含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主张应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障万物平等的生存权利等,这些都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思想宝库。面对当前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一定程度的缺失,通过挖掘和继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重塑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建设绿色中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长期生活实践活动中的历史积淀,是先人用自身的终身感悟沉积下来的文化精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大的积极的指导意义,为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提供了指导。大学生既是先进文化的吸收者,也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肩负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因此,大学生应端正态度、学习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8.
社会转型期传统道德教育与现代道德教育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转型期对道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在加强道德教育的时候,要理清传统道德教育与现代道德教育的关系,按照适应社会发展、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批判与继承、发展与创新的原则,充分吸取传统道德文化中的精华,并使之与我国当代的道德教育实践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9.
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道德教育应该是对生命本真的探索、道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完善的过程、价值观教育是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核心,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道德教育主要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为人民服务思想道德教育、职业道德和生态环境道德教育以及道德评判能力的培养等。  相似文献   

10.
当今世界各种文化相互交融、互相影响,已成为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各种文化思潮汇聚,影响着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文化价值观念取向、文化创新意识等,影响着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力军的大学生的文化自觉程度,又直接影响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实现。因此,研究当代文化思潮对大学生文化自觉的影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待重视的内容和任务。  相似文献   

11.
红色文化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它既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同时也是最为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弘扬我国红色文化精神,重视我国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建设,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探索校园文化建设与红色文化的联系,丰富高校校园文化,有助于培养我国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目前,红色文化育人是我国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红色文化教育是指用中国共产党形成的独特的红色精神文化引领群众在革命和建设时期教育和培养当代学生。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良好的勤奋精神品质。在红色文化教育工作中,应该采取"思想引导、活动促进"等思路,创新红色文化育人形式。  相似文献   

12.
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其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力量。文化自信是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最深沉的内在动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是其他三个自信的本质源泉~([1])。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其是否有文化自信的自觉意识,既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又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本文将从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不足的表现、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路径三个维度来探析,力图能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延续和发展的精神血脉与文明财富,能够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与丰富的智力泉源。当代文化建设应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与作用,以增强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通过文化自豪感的塑造促成民族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添力量。  相似文献   

14.
当代大学生道德与传统文化教育的角色紧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描述(一)传统文化教育的涵义传统文化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道德教育和全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与熏陶是贯穿当代大学生人文修养塑造的始终。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与示范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当代人的心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政治制度、经济生活、宗教礼俗、学术思想、科学技术以至衣食住行等。中国传统文化经过数千年的演绎和扬弃,已经融入到我们心理、思维、道德、审美、生产等一切活动中,发挥…  相似文献   

15.
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化,青年学生受到西方价值观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导致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出现了急功近利、道德缺失的现象。如何正确规范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已成为高校德育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红色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重要教育功能,加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红色文化的宣传教育,必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价值体系和精神底蕴,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相联相生密不可分。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途径,也是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为了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高校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充分挖掘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优化传统文化教育的手段,拓宽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通过开展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调研,较为全面把握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现状,正确分析当代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缺失的社会、学校、家庭和自身原因,并深入探讨了培养当代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自信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8.
论高校武术文化教学与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华民族精神和武术文化的内在联系进行了分析,认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很有必要,而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高校进行武术文化教学,对弘扬和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培养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是各高校乃至全社会的责任。本文通过对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出现的问题及大学生道德缺失的缘由分析,力求找到当代大学生道德培养的解决对策,从而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水平,丰富大学生道德教育理论和高校管理理论,进一步提高高校道德教育的有效性,改善我国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现状,促进大学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大学道德教育不仅需要理论的阐释与倡导,更需要劳动的实践与检验,劳动文化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发育。从大学生自身看,当代大学生与劳动实践日益脱离。从文化培育看,现今大学劳动文化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培育大学劳动文化,应该使大学生参加到劳动的实践中来。家务劳动、学校劳动、社区劳动、企业劳动、下乡劳动都应成为创造新一代劳动文化的实践方式。在此基础上,加强校内劳动实践课程化建设,创新校外劳动实践的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