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寒族文学观"是指导钟嵘文学批评的根本性文学观念。《诗品》的"寒族文学观"主要体现在对诗人的斟选、品评与审美情趣上。在《诗品》中,钟嵘斟选了大量的寒族诗人,使之成为一个文学群体,并对他们作品所体现出的"骨气""雅怨"的艺术风格进行了高度评价,从而奠定了寒族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黄文军 《宜宾学院学报》2011,11(4):45-46,59
"寒族文学观"是指导钟嵘文学批评的根本性文学观念。《诗品》的"寒族文学观"主要体现在对诗人的斟选、品评与审美情趣上。在《诗品》中,钟嵘斟选了大量的寒族诗人,使之成为一个文学群体,并对他们作品所体现出的"骨气""雅怨"的艺术风格进行了高度评价,从而奠定了寒族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姚贾诗派是中晚唐之际重要的文人群体和诗歌流派,幽居是姚贾诗派的生存状态与人格精神;禅定与苦吟,体现了姚贾诗派的禅学观与创作风度;《极玄集》内蕴着姚贾诗派的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4.
中晚唐之际诗人姚合与贾岛友善,且诗风亦相近,故后世将二人并称为"姚贾",并将二人之诗称为"姚贾诗派"。随着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对贾岛的关注,自九十年代对"姚贾诗派"的研究也逐渐升温。梳理近二十年学界有关姚贾诗派研究成果,分析总结这一时期对姚贾诗派研究的角度、方法和特点,进而展望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姚贾定交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贾定交是中晚唐时期诗坛上的一个具有积极意义的事件,如同韩孟、元白的相识一样,姚贾定交意味着一个独具特色并对后世诗坛产生深远影响的诗人集团开始形成和崛起.宪宗元和年间,贾岛为求逃禅应举,多次往来于幽州和京洛之间,路经相州时便在姚合宅中羁留.姚贾初识应在元和五年贾岛入洛和游赵之时,地点在河北道相州.  相似文献   

6.
盛世剧变下的晚唐,士人的心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爱国、忠君、怜民”的晚唐诗人的杜牧,其诗歌中流露出的心态在晚唐颇具典型意义。文章选取杜牧的政治爱国诗,着重分析其诗歌中所流露的济世补天心态。并试图通过横向考察,探讨出晚唐士人群体所共有的这种心态。从而探究这种心态对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朦胧诗这一文学现象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尤其是这种诗歌思潮产生的社会原因与它在诗歌发展道路上的意义是有学术性和现实的价值。从心理机制这个角度来审视朦胧诗人群体的情绪结,旨在从一个新侧面阐明朦胧诗所达到的思想内容的高度和艺术探索的成绩。  相似文献   

8.
新月诗人在文学审美论诗学方向下,以开放的姿态在浪漫、古典和现代主义间寻美。在其活动的鼎盛期,表现出古典主义的审美倾向:人本主义基础与“理性节制情感”;和谐作为最高的美学风范;“崇古”而不“唯古”。新月诗人的古典主义倾向还体现了这群浪漫诗人的古典寻求,其诗学意义在于文学人文精神的坚守和诗学观念的丰富。  相似文献   

9.
无论是从中国新时期文学的演进幅面加以审度,还是就地域文学的审美价值构建体系进行探析,作为地域范畴的“当代西蜀文学”都无疑是当代四川文学的一个较为重要的文学部落,并日益为文学界所瞩目。但作为一种更多地富于了地城文化价值意义的文学形态,它又有着属于自身的发展历史、演进律则、美学象仪和特出的个性内质。本文正是通过实证方法对它在地域文化内蕴、历史演进成因、现实发展态势以及成就与地位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当代性特质进行深入分析和理性探究,力图揭示它作为地域文学形态在边缘文化语境中的当代意义和审美价值。并以此召唤对地域文学存在价值给予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0.
唐代迁谪诗文述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唐代遭受迁徒、贬谪之苦的从多诗人所创作的“迁谪诗文”,是唐代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的迁谪诗文颇能体现出迁谪文学的本质特点,对后世的迁谪文学的发展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文学的地域性特征作为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在清代的泰州地区表现得较为明显。在这一地域性文化现象中,家族化的女性诗人群体更为其重要特征之一。全面分析泰州女性诗人群体的家族化特征,有助于对这一文化现象在清代地方文化史和女性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出较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盛唐边塞诗歌是盛唐文学积极进取精神的唯一承担者,它的繁荣在于边塞诗人的入边、游边和使边,其外敛的意识是儒家"兼济天下"胸怀的完美演绎。盛唐边塞诗更能反映、体现出"盛唐气象"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13.
王船山美学三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船山美学值得探讨的地方很多,以下三题显得尤为重要:一、审美直觉的到位是诗人营造诗境的秘诀;二、审美欣赏的高明在于审美观照的运作;三、审美教育的特点是直接诉诸人的情感。其中包括王船山美学提出需要辨别真假审美现象的主张,其对提升人的美善品性和培养人的良好审美趣味的重视,以及它表达了对形式美之重要性的认识,等等。以上可以反映出王船山美学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加拿大联邦诗人的诗歌创作是加拿大自治领成立的颂歌,在加拿大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反映出国家的独立引起民族意识的高涨,也标志着加拿大文学的一个繁荣时期。  相似文献   

15.
金元诗人群体研究是本时期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刘达科《河汾诸老诗人群体研究》一书撷取一个影响较大且地域色彩极浓的诗人群进行了全面研究,通过这一个案揭示了金末元初诗坛某些带有规律性的问题,对于填补这方面空白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中华古代文化发展呈各民族异质文化双向交流、优势互补的格局。当中原的正统文化由于缺乏活力而趋于模式化、凝固化的时候,往往有赖于边缘地区具有朴野本性和原始活力的民族文化的补充与激活,而在新的历史台阶上实现新的整合、演进与创新,从而确保中华文化始终具有生机勃勃的活力。中国古代文学的总体特征和发展趋向也是多元一体、异轨同奔。金、元都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建立的王朝,其文学不但具有独异的风采,而且对整个中华古代文学的流程都有着十分显著的意义。该书从金、元民族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上考察河汾诸老诗人群体的活动与创作,较准确地把握住了其内涵和特质。  相似文献   

16.
文学的地域性特征作为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在清代的秦州地区表现较为明显。在这一地域性文化现象中,家族化的女性诗人群体更成为其重要特征之一。全面分析泰州女性诗人群体的家族化特征,有助于对这一文化现象在清代地方文化史和女性文学史上的地位作出比较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主编寄语     
赵麟斌 《闽江学院学报》2007,28(6):F0002-F0002
本期“闽文化研究”专栏推出论文8篇。已往关于明代前期的文学论题,大都集中在江西士人与台阁文学一侧。陈广宏教授和郑礼炬博士则以元末明初的闽中诗派为研究对象。前者所论蓝仁、蓝智兄弟是元明之际福建众多山林诗人中的代表作家,他们为奠定明代闽诗宗唐格局与走向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后者所论闽中诗派是明初诗歌创作的重要力量,因其科举繁荣而作家成员众多,深刻影响了翰林文学的发展。林东源、胡迎建二文纵论晚清同光体诗人陈衍、郑孝胥。陈衍在晚清与民国初年诗坛上影响很大,但长期以来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对他的文学史意义上的…  相似文献   

18.
现今中国大学校园文学创作者多为中文系学生,外文系更重视实用,进行的是语言训练而不是文学欣赏,培养的是“译员”而不是“诗人”。而在抗战时期的联大外文系产生了很多诗人,中文系浓郁的学术氛围更易培养学者。联大外文系的学生诗人是联大诗人群重要的一部分。本文从外文系和中文系以及联大的整体文学氛围对这一诗人群的影响入手,探讨了联大外文系所具有的文学精神,进一步表明正是这种文学精神造就了联大学生诗人开阔的视野和胸怀、他们诗歌中广泛的人生关照以及深刻的生命玄思。  相似文献   

19.
温晓旭 《太原大学学报》2010,11(3):25-29,38
元末明初的松江文学是一种以地域为界而又极具文化个性的文学现象。此地的文人群体是由松江本籍文人和流寓至松江的外籍文人构成,他们在创作上体现出较为一致的特征:诗人感情的率直真实;诗学取向上的崇尚盛唐,内容上多为吟咏山水、写照社会、宴饮唱和。其发展与社会背景有着紧密联系,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而元明之际的松江文学对明代文学亦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用精美的四言诗形式集中论述诗歌风格问题,在司空图看来,创造一种麻歌境界的关键不在于诗人对写诗的具体技巧如何孜孜以求,苦心孤诣,而在于诗人是否具有一种虚静恬淡,超尘拔俗的精神品格,在于诗人同自然造化的契合程度,文学的境界是强求不得的,它是诗人的内心境界与气质风格自然而然的表现。司空图在论述诗歌的风格时,描绘种种天人合一,物我同化的优美意境,以这些极具流动感和立体感的画面来暗示他对于各种诗歌的深刻理解与细腻感受,使文学批评具备了不断自我更新的长久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