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阿来的长篇小说《空山》(三部曲),展现了在现代民族国家与市场的建构中,边缘族群的生活是如何被组织与安排的,作者分别从行政权力、经济资源、司法、宗教文化等方面进行了描述和想象,展现了藏区在国家建构过程中的命运沉浮与历史变迁,具有独特的文学意义和社会价值.但同时,阿来自身不清晰的民族身份文化认同与普世价值观,又致使这种想象只能是不完全的,难以全面和深入的.  相似文献   

2.
阿来新作《瞻对:一个两百年的康巴传奇》获得《人民文学》2013年度非虚构文学奖,作品以瞻对作为典型样本,梳理了一个土司部落两百年的地方史,再现了川属藏民的坎坷命运和精神传奇。作家以编年的方式,按照历史脉络基本线索,书写瞻对历史上两百年来的冲突和复杂矛盾。作者阿来作为历史叙述人,通过历史上实有其事的因果联系来叙写这一段历史,透视出作家对这段历史独特而深刻的理解。阿来善于寻找不同材料或不同声音之间的差异,把握文化整体。文献不仅作为作家创作重要的前期准备、知识积累和了解历史事实的依托,而且作为展开叙事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狂人日记》在现代文学史上开白话文之先河,阿来的《尘埃落定》则在当今文坛掀起西部文学的一个高潮。本文从主题切入方式、作家语言风格、作品优势土壤、艺术手法选择等方面对两部作品的创作加以比较研究,分析其异同,以进一步认识和解读作品和作家。  相似文献   

4.
在当代作家中,阿来是特别的,民族作家的身份使他在作家创作群体中独树一帜,而宗教思想的注入使其作品更显独特。在他的笔下,英雄格萨尔王的故事得到了再现。《格萨尔王》作为"重述神话"系列作品之一,从写作手法到思想内涵等各个方面都与其他作品不尽相同,这其中除了作家各有不同的创作风格外,还有多重原因。阿来以民族作家的身份,着重突出格萨尔王这一民族英雄人性的一面,以及格萨尔故事在藏族流传过程中说唱人不可抹杀的突出作用。阿来的小说《格萨尔王》不仅带领我们走进了英雄的时代,更带领我们深入藏民族的腹地,去了解并探寻藏族历史文化的奥秘。  相似文献   

5.
薇拉·凯瑟创作于不同时期的两部女性作品《迷途的女人》和《逝水年华》看似毫无关联实则有诸多相似之处。两部小说体现了凯瑟对男权社会中弱小女子悲惨生活及命运的关注与同情,两个故事从故事主旨、人物塑造、叙事方式和写作技巧以及命运结局都有着它们的相似之处和不同点。  相似文献   

6.
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和哈代的《还乡》都属于环境和性格小说的范畴,两部作品中女主人公都因不满现实环境而进行激烈反抗,都以悲剧命运告终,但两位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却有许多不同之处.从爱情婚姻冲突模式、悲剧类型以及悲剧成因三方面分析两位女主人公的悲剧命运,希望让读者对两部作品及两位作家的创作思想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徐权 《现代语文》2006,(5):65-66
藏族作家阿来,以特殊的身份,向我们展现了藏族的独特风情和特有的心灵。阿来曾以一部被誉为“浩大的民族史叙事”的《尘埃落定》获得茅盾学奖,蜚声坛。于2005年5月份,他又向我们展现了他的第二部长篇《空山》(第一卷机村传说壹)。《空山》(第一卷机村传说壹)由《随风飘敞》和《天火》两个相互关联却又相对独立的部分构成:《随风飘散》叙述了私生子格拉与有些痴呆的母亲相依为命,受尽屈辱,最后含冤而死的经过;而《天火》则写了在一场森林大火中,机村人以及机村以外的周围世界发生的种种变化。而整个的《空山》(第一卷机村传说壹),则让我们感受到作阿来向我们展现的是处于藏族化的机村神性和人性力量的直接交锋,即神性的逐步解体和人性的俗化。  相似文献   

8.
《四世同堂》和《百年孤独》都是现实主义作品.从整体上看,两部作品都通过描写家族在历史流变中的人事命运,暴露出民族性格的遗传病,寄寓了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感;在其情感背后,都隐藏着作者对民族性格及民族觉醒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9.
《昭明文选》和《文心雕龙》都对文体加以分类,特别重视诗和赋两种文体。但它们是两部性质不同的书,对文学分类的角度也不尽相同。《文心雕龙》作为一部理论著作,重在研究和阐述各类文体的历史发展及创作特征;而《昭明文选》是一部文学作品的选本,重点在选出各类文体中最优秀的代表性作品。前者偏重于从文学理论方面去研究文体的类别,而后者则偏重于从文学创作角度区别不同文体。前者以理论为标准,不论作品好坏,只要有理论上的意义,就需要提出来讨论;后者以创作为标准,选出优秀作品,有些文类没有好作品,则可以不选。  相似文献   

10.
《人生》与《红煤》两部作品都讲述了一个农村知识青年进城受挫,最终回归乡土的故事。但由于创作年代不同,两部作品中人物的命运迥然不同。在乡村中,《人生》中的高加林显得"格格不入",而《红煤》中的宋长玉却"大有作为"。在与乡村女性的恋爱关系中,高加林出于感情的原因是一个背叛者,而宋长玉却是在欲望的驱使下将爱情当做获得利益的筹码。在对待乡土的情感方面,高加林将乡土视为精神家园,而宋长玉则将其视为财富乐园。  相似文献   

11.
阿来新作《瞻对》刻画了一个土司部落两百年的传奇历史,再现了川属藏民命运的跌宕起伏。作品引用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利用非虚构的文学表现形式,通过历史上实有其事的故事,展现了作者对这一历史时期的深刻理解。作者用反思的眼光重审历史,追溯了一段复杂的记忆。  相似文献   

12.
《查特莱夫人的情人》和《廊桥遗梦》这两部作品都是围绕"婚外恋"这一情节展开的,反映了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爱情观和价值观.本文通过分析两部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和文中女主人公的命运选择,运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试图透视她们不同命运选择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3.
《文学教育(上)》2010,(9):157-158
为盘点30年(1979年一2009年)长篇小说创作的成就,《锺山》杂志邀约12位知名评论家,从纯粹的文学标准出发,投票选出他们认为最好的十部作品并简述理由。近日投票结果在《锺山》杂志刊出,根据得票情况前11部(因最后4部得票相同)作品为:陈忠实的《自鹿原》、王安忆的《长恨歌》、阿来的《尘埃落定》、张承志的《心灵史》、  相似文献   

14.
《所罗门之歌》是托尼·莫里森最为著名的一部长篇小说.该小说虽然沿袭了之前的小说创作视角与倾向,但是将目光聚焦在了黑人男性身上,可以说该作品是一部男人的成长历史.莫里森着重从黑人种族群体的现实生存状态与精神的困境中,重新审视美国整个黑人族群几代人不同的生活方式与文化观念.现实与理想、种族的高贵与卑贱、传统与现代、歧视与认同之间产生冲突与矛盾,这些生活的现状使得美国黑人族群产生了自我认同的困境.莫里森通过《所罗门之歌》,透过祖孙三代的生活经历向读者揭示出美国黑人群体所面临的黑人身份的认同困境,同时莫里森通过奶人的成长经历向读者揭示黑人精神归属和身份认同的探究.  相似文献   

15.
《生死百年》和《活着》都是写中国历史与在这历史中人的命运的小说。在两部小说中都写到了同样的历史与同样的人物命运。这种命运就是——死亡。而两部小说在对于"死亡"叙写的时都是围绕着三种关系的对立与纠缠,即人与历史、人与人、人与自身。围绕此三种关系,在具体的表现上两部小说既有相同又有不同。但不论是相同或是不同,在两部小说中都体现出了"死亡"背后种种复杂莫测的决定性力量。  相似文献   

16.
《莺莺传》与《春香传》是中韩两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春香传》在一定程度上对于《莺莺传》的叙述内容和叙述模式有接受。两者都描写歌颂了男女之间的爱情,但是两篇故事的结局却是一分一合。两者之所以有结局差异主要是由于两部作品创作背景的不同,两部作品在思想倾向以及人物性格方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7.
王安忆的《小鲍庄》和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是两部文学史意义和主题很不相同的作品,但这两部作品有相同的故事元素、相似的情节模式,例如货郎的形象、被命运戏弄的女子、舍己救人的英勇行为、寡妇的形象,由于两位作家不同的创作意图和艺术处理方式,具有了不同的内涵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沂蒙六姐妹》和《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两部以战争为背景、展现女性命运的电影。两部不同的历史画卷同样有声有色,饱含着无限艰难而又充满力量的悲剧精神,因而有崇高的悲剧美。两者在戏剧性的矛盾冲突、悲剧性的艺术表现和深层次的审美感受方面,有着相似的地方,也存在一些差异。对两部影片的悲剧美进行对比式的解读,一方面可以使理论与创作对话,在影视观念上与创作者交流、撞击,实现良性互动,而且可以坚持比较的视野,发掘不同文化背景下电影的精神价值与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9.
关汉卿和朱鼎是两个不同时代的剧作家,却同样对"玉镜台"故事进行改编,关汉卿创作了杂剧《温太真玉镜台》,朱鼎写出了传奇《玉镜台记》。前者是一部反映社会问题的婚姻爱情剧,而后者却是一部气势恢宏的英雄历史剧。文章从作品主题提炼,情节构架,人物塑造等方面对各自的创作原因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20.
中国作家白先勇和美国作家福克纳的创作有很多相似之处,本文通过《思旧赋》和《喧哗与骚动》来作一比较。这两部作品在主题、切入角度、人物设置及作家的情感倾向上都有相似之处。但是由于文化传统的差异和不同的人生经历,两人的创作又呈现出差异:亲历巨变使白先勇对人世的沧桑和命运的无常有更多的体会,而远距离的观照使福克纳获得了更客观更广阔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