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张兴洲  李同喜  赵峰 《武当》2008,(4):26-26
太极、八卦、形意同属内家拳派,其拳理形同源,贯于一脉,又各成体系。道家从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之理论而演化生发出八卦转九宫功法。而形意拳则以太极、八卦之理,演化形成以五行生克之五行劈、崩、钻、炮、横。  相似文献   

2.
关振军 《精武》2006,(12):44-44
太极拳有“八门五步十三势”之说。八门讲的是八种手法,即掤、捋、挤、按、采、挒、肘、靠。五步说的是五种步法: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太极拳先贤把阴阳、八卦、五行引入拳理,用以表示太极拳动作的变化。太极拳手舞八方之位,足踏五行之轨,合之数为十三。  相似文献   

3.
李建祯  李仲良 《武当》2004,(7):16-17
太极拳运动,是“天理运人生,人生适合天理”的运动。天人相应.悟道养生。太极拳与哲学之祖——《易经》之五行八卦相照应,由八五十三势组成,分别代表运行之八门方位,与顺逆生克之五行转换:以阴阳鱼之玄机为标志的太极图象征着天地阴阳之无穷变化.太极拳祖师张三丰所传授的“拳诀歌”日:  相似文献   

4.
刘嗣传 《武当》2001,(6):17-19
太极拳作为运用我国传统道家哲理、阴阳学说和五行八卦演变之法,结合人体内外运行规律,形成刚柔相济、动静相间的健身防卫的优秀武术拳种,现已形成独具东方特色的太极文化浪潮,波及漫衍当今世界各个角落。太极拳文化蔚为大观,既含有事物本质规律,又富有为人哲理、处世原则,更有优美的人体运动造型;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让人解读不尽。  相似文献   

5.
《武当》2000,(4):6-55
五行捶,在李派太极三大主拳(天盘、地盘、人盘)中为人盘拳。传统认为,阴阳精合生五行而成万物,人具五行秉赋故有人形;阴阳精分生八卦而成万象,人具八卦象征故能万变。八卦五行都含阴阳,都是自然,相协相合,因而循八卦错综万变之义,依五行生克相推之理,借势运化一身,协调五行,平衡阴阳,促进全体生机正常生发,并借运化后天,亲合自然,悟觉先天法度,连通天地,返本还原,方是五行捶真谛和要旨。因此,五行捶尤其强调心法,  相似文献   

6.
张绍堂 《武当》2000,(4):2-4
天人万物是一个整体,同受大自然的普遍规律主宰。这一普遍规律古人称之为“道”。“道”者,道理,规律也。“一阴一阳谓之道”。《内经》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可见阴阳及宇宙万物的基本属性,自然界万物的生生化化,无不是阴阳运变的结果。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说:“五行,阴阳也;阴阳,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进一步指出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统一于太极,太极是天地万物之根本。古人主张取象于天,并动用阴阳八卦五行之理探索宇宙万物。故《太极拳论》开篇即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太极学说是太极拳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命名的由来。  相似文献   

7.
说起太极拳的五行步法,它是由古代易经中的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创造出来的。古代易经讲的八卦五行。它既可以表示方位。又可以表示宇宙间的万物相对立而又统一的整体。太极图的阴阳与今日哲理中的矛盾统一论是一样的,从矛盾的诸方面又演变为太极十三势。即八卦加五行。八卦表示为(扌朋)、捋、挤、按、采、  相似文献   

8.
任赵恩 《武当》2000,(10):4-7
太上无极动功十三势是道家动功,本功以传统的阴阳、五行、八卦之理及《道德经》为指导,处处要求与道相合。何谓道?道就是宇宙根源,就是无极,制御着宇宙中的一切。道生天地,就是无极生太极的过程,天地生万物,天地万物归类而为八卦,属性分为五行。八卦为乾、坤、坎、离、震、兑、艮、巽,代表天、地、水、火、  相似文献   

9.
正著名武术家王锦泉(1914-2007),河北省通县人,毕生从事中学体育教学工作。1930年参加山西省国术促进会,拜促进会教练赵思杰为师,学练长拳,三皇炮捶等。后由赵师介绍,拜王新午为师,学练岳氏八翻手,太极拳等拳法。约在1942年拜李洛能之嫡孙李振邦为师,学练形意拳,又从武友、河北省邢台曹柯先生,交流研学杨氏太极拳。在良师益友的指导下,研学了八卦掌,八卦撩阴刀等拳法,深得形意、太极、八卦等内家拳之真髓,造诣很深。  相似文献   

10.
高广东 《武当》2023,(10):10-11
<正>一、组成太极拳的理论是科学的一是太极拳是中国武术的一个内家拳种,凡是拳都有护身自卫和技击的作用,否则不叫拳。技击作用在冷兵器时代表现得尤为突出。二是太极拳融合了我国传统中医理论。习练太极拳时,初始阶段是外形带动身体内经络和气血的运行。当习练者达到熟练程度后,则是以气正形,身体经络通了,气血足了,身体也就健康无病了。三是太极拳始终贯穿了中国道家的思想。如阴阳、开合、虚实、不偏不倚要守中、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四两拨千斤等。长期习练太极拳,会使习练者身体内部阴阳协调平衡,也就达到了有病治病,无病防病之目的。  相似文献   

11.
阴阳学说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道家哲学思想之一,阴阳理论深深渗透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对太极拳哲学思想理论和技术发展,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道家阴阳学角度对太极拳中的虚实分明、虚实转换进行剖析及总结,旨在丰富太极拳功法理论.  相似文献   

12.
太极拳实为道家行功,其与道家坐功理法相同。即修太极动静之机以为法,练阴阳清长之妙以为用。太极拳之可以具有显著的健身作用,是因为其在松静精微的运动中,外导内引,达到强健筋骨、修养身心、调和气血、祛病延年。而吴式太极拳以其松静柔化著称。因此更具导引经络、调和气血之功力。笔者根据祖国医学的经络理论和五行学说,对吴式太极拳的健身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这可对同道诸君有所裨益。●经络对人体的作用根据祖国医学的经络理论,人身有六阴、六阳十二条正经。另有七经八脉。经脉之间,又有络脉相联,遍布人身内外。作用大致有以下四方面:1…  相似文献   

13.
曹尔晔 《武当》2007,(12):16-19
太极拳是内家拳,是以太极阴阳理论为依据的拳法,由太极图分阴阳,可以看到太极拳动作处处分虚实,以虚实和阴阳相对。太极拳强调全身放松、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气  相似文献   

14.
张三丰  王宗岳 《武当》2011,(9):11-12
太极拳,一名长拳,又名十三势。长拳者,如长江大河("大河",在《先天太极拳·太极拳经》为"大海"),滔滔不绝也。十三势者,拥捋挤按采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一着一势,均不外乎阴阳,故又名太极拳。  相似文献   

15.
范洪 《武当》2013,(2):6-9
一、渊源 武当神功太极拳,又名武当玄武式神功太极拳.三丰祖师在武当山修炼时,受蛇鹊相斗的启发,在继承张云庵道长、火龙真人、邱长春长老的太乙柔拳、金丹仙功的基础上,又汲取少林及民间多派武术之精华,借以鸟蛇龟猫猴等动物的仿生创势,以道教所传太极阴阳为体,五行八卦为用,“河图”与“洛书”为经,  相似文献   

16.
"乾坤启造、元气流行、动静分合,遂生万物"(《太极拳学·自序》孙禄堂)。 太极者、万物之本源也。阴极必阳,阳极必阴,阴阳结合,万物始成。传说张三丰先以道家无为之思想观"鹊蛇争斗"而悟太极拳法;又据说陈家沟陈王廷以武官之身闲居乡里,悟内家,体外家, "忙来时耕田、闲来时造拳",而创太极拳。史界争论颇多。我以为,中国武术,博大精深,前人文学记载不同之处我们不必去过多地争论,否则会抓了芝麻丢了西瓜,而要把精力放在现在如何发展之研究上。 我生于陕西,古称"三秦",我的老家地处西汉古城,习武者众多,不乏高  相似文献   

17.
中国哲学的太极观念与太极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太极拳的命名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效天法地的思想方法。太极十三势吸收了周敦颐《太极图说》中的太极阴阳,并以五行取代四象八卦的学说。太极"内动"在太极拳中体现为强调"太极元气"在体内的运动。而"心为太极"的思想则体现为演练太极拳时强调"心贵静"。  相似文献   

18.
张志坚 《武当》2006,(10):22-23
张祖意合太极拳是三丰祖师在前人九天功法基础上,参悟蛇鹊相争亲创的道内秘传的太极拳。它融道家哲理、养生、技击和传统中医理论于一体,以修炼人体“精神意气力”内五行和“筋骨皮毛肌”外五行和阴阳两性为手段,以强身健体、技搏于人为目的,强调武医结合,以武演道,既提高人体的生理机能,又协调人的内在心理。具有严谨的科学性,丰富且趋近完美的哲理性,以及极高的实用价值,真正体现了太极拳“为入道之基”的定位,体现了三丰祖师“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的宏愿。首先,张祖意合太极拳秉承了老子的“道法自然”和“清静无为”的…  相似文献   

19.
游玄德  黄建军 《武当》2010,(1):11-13
武当内家太极拳是以道家哲学为理论基础,易学数术为具体指导,以张三丰为集大成代表者传承发展而来的中华武术一大拳宗。亦可称之为三丰内家太极拳,以别于欺世他名。其圭旨大要是,丹道为基,以武演道,炼气抟形,性命双修,至虚至一,天人合一。为今人悟道、体道、修道、合道无歧之捷径,无弊之法门。  相似文献   

20.
太乙五行拳以道家的阴阳、五行、八卦、九宫学说思想为指导,注重内外修为.太乙五行拳要求动静结合,内外合一,身形兼修,溶技击的身体训练与意念活动为一体,通过有步骤的练形、练意、练气、练功,达到化柔为刚,积柔成刚,以意领气,阴气归元,意气劲形,内外双修,强进功力,旨在筑基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