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翟海鸥  马军  张悦 《武当》2004,(5):11-13
太极阴阳五行门秘技属闾山道家功夫,内容十分丰富,并有其独特之处,2003年《武当》2、3期作了初步披露,现经马军先生继续整理,本刊将连续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蔡星生 《武当》2001,(5):11-12
武当玄门五形拳谱,是笔者在挖整、继承武当纯阳门拳剑功三秘技时,由武当龙门派纯阳门一十二代宗师刘理航老先生所传,并嘱托我,要全面继承纯阳门武学,适时还道于武当,同时认真研读五形拳谱,深入领会其中道家武学要义,以期提高武学水准。现摘其拳势古谱公诸于世,以求玄门五形拳同仁交流我流。  相似文献   

3.
五行浴手功乃闾山道家太极阴阳五行门中一门简而易练,不伤内、上功快的五行操手功夫。  相似文献   

4.
翟海鸥  马军  赵铁军 《武当》2004,(6):7-10
闾山道家太极阴阳五行门秘技器械有三:一杆、二剑、三双钺。一杆即为“五行杆”。杆者,法天则地,取法阴阳两极枢轴之理,杆法朴实无华,简而实用,不以花招取悦于人,杆杆皆非虚设,皆有  相似文献   

5.
张兴洲  李同喜  赵峰 《武当》2008,(4):26-26
太极、八卦、形意同属内家拳派,其拳理形同源,贯于一脉,又各成体系。道家从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之理论而演化生发出八卦转九宫功法。而形意拳则以太极、八卦之理,演化形成以五行生克之五行劈、崩、钻、炮、横。  相似文献   

6.
牛胜先 《武当》2010,(3):19-21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历史悠久,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极为深远。太极拳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是道家思想的产物。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武当剑,古称武当派,又称内家拳。与此相对应,少林拳等武术属于佛教思想的产物,古称少林派,又称外家拳。在研究太极拳的著述中,由于《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详细刊载了关于太极拳的一系列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杨德川 《精武》2003,(8):28-29
内家拳源于道家文化,合于道家文化。说源于道家文化,人们没什么争议,说合于道家文化就需要实践的证明。大凡内家拳都讲外三合、内三合,这些甚至成为练拳人追求的终极目标或功夫成熟的标准;而说内家拳合道则不大引起大家的注意,近现代有些文章提到了,但不是那么多。什么是合于道呢?  相似文献   

8.
王炳生 《武当》2005,(12):10-11
源流武当九宫门武技及功法,历经百年沧桑,源流已不尽详。笔者1949年前从外祖父传下来的“武当拳法秘传”中得知,据传在明代弘治(1488~1506孝宗朱祷樘)年间,湖北武当山紫霄宫龙门第八代宗师张守清(性)根据武当丹士张三丰的太极十三式及道家吐纳、导引、技击等融炼成九宫掌。后人延伸发展成九宫拳、械系列,形成一个门派。1848年,清道光年间,有湖南湘乡胡水洞人士谢敬武在白石峰与在庙道人学练九宫门拳、械及功法,后来还俗回到家乡,将武艺传给儿子谢为大。谢为大勤学苦练,练就了一身好功夫,并持技行侠,杀富济贫,威振湖  相似文献   

9.
刘连洋 《精武》2005,(7):38-40
《少林衣钵真传》是一本与《纪效新书》、《苌氏武技书》一样,对我国传统武术有着深远影响的古谱著作。只是由于近代形意、太极等流派的兴盛,而该谱义仅流传于螳螂门中,所以研究者极少:因笔者喜欢对螳螂拳史、拳理、拳功的研究,所以对该谱多有涉猎,以下为笔者一愚之见,希望能抛砖引玉,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0.
刘德增 《武当》2007,(11):20-21
太极拳是依据道家哲学和易理建立起来的拳种,将道家传统信仰、精神、理论融合于拳技之中,是既满足武技,又兼悟道、内练、养生、怡情的道家文化流派,所以外国人称太极拳是"哲学拳"。太极拳是中国武术与道教文化体系结合的产物。由于太极拳  相似文献   

11.
张兴洲  李仲良  赵峰 《武当》2004,(5):14-17
太极拳本是一脉相承的道家武术,而在民间,经过历代太极传人的修改传承,已与道家太极拳原貌相差甚远。更有甚者,某些人为了沽名钓誉,不承认太极拳出自道家,而称太极拳为自己祖宗所创,但其理论功法和拳势名称基本上都还是沿用或保留着道家太极的内容:另外,根  相似文献   

12.
太极功德论     
杜子宇 《武当》2005,(3):20-21
无道不含理,无理不合道。故道即理,理即道,故谓"道理"。太极修炼,拳"以武演道",功"以文合道"。本天道为拳理,以拳理晓功理,依功理明生理,以生理化心理,借心理通世理,缘世理达天理,这百理归一是传统太极的正觉正悟。合道即合阴阳,阴阳无"中"而不合。"中"具体而言就是"德",故说"阴阳合德"。传统太极的精深内涵决定了拳功的  相似文献   

13.
郭树璞 《武当》2004,(7):12-15
武当追风掌始创于道家.在道门为秘传之术。此拳由道光年间太乙铁扳道人郭济元向外传之。后经云游金氏道长在白云观传于屈克章老师,当时屈老在白云观出家为火君道人.得金氏道长三宝(即道家拳术三趟,武当剑术二趟,拂尘一趟)。此三宝在道门历代宗师的秘传之下,  相似文献   

14.
研习道家太极拳离不开探求其哲理,因为它的拳理拳法和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只有弄通基本理论,实践水平才能不断提高。这如同有了钥匙,才能打开大门,登堂入室。太极阴阳学说就是本门功法的金钥匙,太极拳爱好者应该下工夫钻研,循理求道,则可技高一筹。各类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必然规律,我们只能去发现,去遵循。道家  相似文献   

15.
张昌来  杨华山  李峻 《武当》2010,(7):41-42
道教气功三古图 武当山炼性修真全图。该图为武当道门历代秘藏的内丹功法图,非德高道深之当家道人不得窥见,并仅在该门秘传。该图为木版刻印,绘有人体周身器官、经络脉穴,配以太极四象八卦、阴阳五行、月象、节令等图标,以中医和内丹综合理论附文,旨在教人以后天返先天的抱元守一之法、周天运行之术,以便祛病延年,尽享天寿。  相似文献   

16.
黎大志 《武当》2003,(1):16-19
众所周知,武当内家拳以“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等为其主流,都与道家道教之阴阳太极五行八卦九宫之学密不可分。特别是内家太极拳,运用我国古代道家哲理阴阳学五行八卦演变之法,结合人体内外运行规律,形成  相似文献   

17.
孙建国 《武当》2014,(9):23-23
太极十三桩功是太极拳古朴的练功形式,是太极拳的母拳,也是武李氏太极拳(即武氏太极拳李锦藩先生支系)的根基和玄关。武氏太极拳有160多年的历史,但太极十三桩功却传承久远,横跨数代,流传至今,实属不易。太极十三桩功是以道家全真派理论为基础,按照人体任督二脉和十二条经络走向,结合拳术起承开合、站立行走的姿态而创编的一套性命双修的功法。太极十三桩功的名称分别为无极式桩、举式桩、承式桩、走式桩、下式桩、按式桩、挑式桩、起式桩、式桩、展式桩、开式桩、  相似文献   

18.
张思九 《中华武术》2007,(10):71-72
《名家信箱》摘录崔仲三答:关于太极拳和阴阳五行学说的关系,我认为古人是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来解释太极拳的拳理拳法,给这个拳术一个定位。阴阳五行学说和太极拳的关系可以这样认识:前者是一个哲学理论,可以作为许多学科的理论基础,它不仅是中国武术的理论基础,还是中医的理论基础;后者则是具体科学,以普遍哲学为理论指导,但是又有自己的特点。所以,太极  相似文献   

19.
<正>中国学术,皆以儒、道并举。道学是中国古文化的精华所在,亦是太极文化的主体文化。道家主长生,讲炼心养命、冲和虚静、浑圆一气、藏道度人,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文化。在儒释道兵医五大传统文化支柱中,从主体上孕育、成就并引领了太极拳为哲学拳和文化拳的是道家的《老子》。  相似文献   

20.
杜子宇 《武当》2010,(10):20-23
本八卦奇门之机,而有“八卦奇门拳”。为避免与八卦一门的混淆,故又称“八法奇门拳”,习惯简称“奇门拳”。其实就是李派太极天地人三盘中的“地盘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