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媛 《东南传播》2016,(12):124-125
影像文化志中"局内人"与"局外人"的关系,可谓剪不断、理还乱。本文试着从艺术生产过程中的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两个方面,从创作者和接受者两个视角,从《最后的山神》和《好死不如赖活着》两部优秀的纪录片来探讨两者的关系。通过详尽的阐述,让更多的影像工作者在纪录片的创作中能够做到真实的摄录,真心的表达,从而引发真诚的关注,使影像文化志真正做到专业性与艺术性的完美融合。  相似文献   

2.
局内人和局外人的概念来自于人类学的范畴,但在社会学、传播学、经济学等领域都有对这组概念已有的研究,各学科从不同的视角对"局内人和局外人"进行研究。本文侧重以人类学、心理学和视觉传播所述观点为理论根基,以电影文本为研究对象,从创作视角和文本内容两个方面浅析局内人和局外人理论。  相似文献   

3.
江娟 《新闻世界》2010,(6):120-121
《意义的输出:〈达拉斯〉的跨文化解读》是媒介研究、文化研究与传播研究的经典文本。人们对它的解读各有不同。本文认为,文化的偏向造成了文化帝国主义的尴尬;对于双刃剑般的文化偏向性,只有同时做好局内人和局外人,才能使视域更加客观、中立,这也是《意义的输出》带给当下传媒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当下我国处于改革攻坚时期,社会矛盾凸显,多发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政府管理部门是处理公共突发危机事件的重要力量,把握好其在公共危机事件应对特别是政务微博运用中的身份状态有利于事件的解决和网络舆论的良性发展。局内人和局外人是突发危机事件中的两种身份状态,2017年的"11.26宁波爆炸案"是近年来政府管理部门在突发事件中成功运用政务微博的案例。对比2018年"11.4福建泉港碳九泄漏事故",前者由于处理得当而未引起谣言传播。可以发现,"局内人"是政府管理部门在公共危机事件处理中的最佳身份,且政府管理部门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身份可能发生从"局内人"沦为"局外人"的过程。这取决于地方政府管理部门是否能在最快时间内积极、主动、公开透明地处理突发事件,否则将会在媒体、民众,尤其是微博时代网民的声音中失去天然的"局内人"身份。  相似文献   

5.
“海水西调”的科幻式设想,令局内人尴尬、局外人围观。然而关于大调水的新争论却再次揭示自然的定律:在当前水资源的开发过度和利用低效的双重背景下,脆弱的中国水系上再容不得任何违背规律的动土  相似文献   

6.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的仝冠军在《出版广角》撰文说:惑既是当下出版人普遍心态的素描,亦是产业变革过程中必然涌现的一种思想状态。转企改制之后,局内人比局外人更加困惑,普通员工比管理层更加困惑。  相似文献   

7.
文常莹 《东南传播》2021,(3):105-107
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处于一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后工业化的社会呈现出多元化、多样化的特征.面对社会转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如何在社会与个人之间搭建桥梁,传播学家李普曼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围绕"幻影公众""局内人"与"局外人"等概念,阐释了多元社会中公共舆论运行的机制.李普曼的公众观虽然有着浓厚怀疑主义的色彩,但对当代多元社会中舆论的引导与规范提供了新视角.围绕着现代多元社会中的公众角色以及公众与舆论的关系的讨论应该成为当下传播领域的重点之一.笔者认为处于公共舆论中的"局内人"与"局外人"应积极适应不同舆情中所扮演角色的转变,以促进公共舆论更好地在公共事务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8.
民族志与纪录片看似两个不相干的概念,在记录性、真实性、表达性与实践性等横向质素和理论进路的纵向发展上存在着深入的契合,以民族志的写作诉求为诉求,以纪录片的制作手段为手段,可以构成影像志的基本内核.在影像志的书写与制作过程中,影像不但充当记录工具,还作为研究方法,不但作为实践过程,还作为独立的作品呈现,在客观记录的同时,做到诚实表达,由此决定了影像在民族志书写中的功能与定位.  相似文献   

9.
<叩访档案>是以档案"局内人"的视角,将作者平日所发现的与档案有关的现象,分析和综台的随笔集.也是作者从"局外人"的视角,剖析档案现象及解决档案事业发展所遇困境的思想火花.城市记忆是作者寄托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载体,结合"城市记忆工程"开展的情况,将"局内人"的研究思路融合到档案事业发展的研究中来,为档案学研究提供了一种...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2016,(7)
节日影像志是影视人类学创作实践中的一个新领域,对其理论与方法的探索才刚刚开始。《那达慕》1是较早一批由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牵头实施的"中国节日影像志"作品。其在审美意蕴、文化表达与影像叙事等方面的探索与努力,在给节日影像志创作实践以较大启示的同时,也由于其远离节日影像志写作的基本范式而失去了作为人类学影像志的品质。如何以"体例"为基础,以"探索"为动力,以"深描"为路径积极创作出更多、更好、更新的节日影像志作品,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国内节日影像志作者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从争夺流量入口、内容入口到硬件入口,视频一直是市场表现非常活跃的互联网应用。2014年刚刚开始,有人就已经断言视频行业的再一次洗牌将无法避免。尽管优酷、搜狐视频等局内人尚在寻找新的生存法则,局外人传统媒体却已经按耐不住,投身这场结局难料的视频大战,他们的目的是,希望借势聚拢用户。  相似文献   

12.
《出版参考》2012,(Z1):29
本刊讯(记者王化兵)1月9日,光明日报出版社举办了"故事中的文化,影像里的中国"主题活动。本次活动主要展示了光明日报出版社在民俗民族文化出版领域的开拓性成果,涉猎大型图书《中国节日志》200卷、《中国白族村落影像文化志》(60卷)  相似文献   

13.
方志作为传承文明的一种有效载体,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积淀,具有十分明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特征,是一种先进的特色文化。我们在方志影像化创作工作的不断实践中,也逐渐意识到渗透和弘扬方志文化的重要性,这也将是我国文化建设战略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基于此,我们要立足于方志文化的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上,不断总结优秀的表达经验,丰富方志文化创新发展理论。本文以《中国影像志·福建名镇名村影像志》为例,对纪录片方志文化的创新表达展开深入论述,以期借鉴。  相似文献   

14.
"朝神"俗称"问神""朝仙",是在赣南客家地区流传已久的民间祭祀仪式,至今仍活跃在赣南各地。赣南客家地区历来有尚鬼信巫的传统,各种祭神、祭祖、红白喜事、节日庆典等仪式都体现出中原古韵与当地土著居民相融合的民间地方风格。文章对赣南龙南县南亨乡水口三仙庙朝神仪式的整个过程进行了为期3天的跟踪调查,详细记录了朝神仪式的整个过程,从请神、招兵、神符咒水、安神睡觉、神开光、朝幡、请社、念三世因果经、拜寿、上早表、游神、发兵粮、放河灯、送神等过程,特别记录了各个仪程所演奏的音乐及曲牌。从音乐人类学研究中的民族志学的研究视角,结合音乐生态学、文化人类学的研究理论,并比较分析赣南客家地区的朝神仪程及其音乐过程,从文化局外人和文化局内人的立场分别用"客位观"和"主位观"以及所产生的社会功能三方面去分析赣南客家朝神仪式音乐的功能。这些记录与分析对艺术"非遗"保护而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非遗微纪录片,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文化事象、传承主体在微纪录片的形式下进行叙事建构的文化影像志。借助于影像人类学对特定社群文化的研究与表述能力,表达出具有丰富文化描述和理论阐释价值的影像文本。从叙事策略、传播逻辑、文化传承三个不同侧面出发,以影像人类学的视角,分析微时代下非遗微纪录片生产、传播、延续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人意山光》是宁海电视人用他们的文化积累,用电视的手段与他们家乡的人文、环境、自然和历史作的一次对话。它很富有对话精神,这种对话精神是我们现在很需要的。有一个哲人说过,只有讲自己故事的人才是他自己,才真正能够认识自己。其实,文化的很大一部分就是要知道自己,要知道我们的历史从哪里来,我们应该到哪里去。《人意山光》是一项文化工程,是一个用电视构筑的地方影像志。过去的县志都是用文字写的,过去的历史都是用文字记载的。宁海的《人意山光》做了影像志的雏形,它对全国的意义在于我们都应该做影像志,因为我们已经到了影像文化的时代。  相似文献   

17.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抢救式记录濒危状态下的少数民族文化遗存,对抢救、保护、传承民族文化具有重大意义。费孝通先生提出来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就是对中华民族文化构成的最好解读。抢救性记录和传播少数民族文化就是对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的抢救、认知和传承。此文以满语传承族群为样本,通过对黑龙江省的满语传承族群文化遗存的影像记录,来探讨大传媒时代少数民族影像记录与中华文化的保护传承。  相似文献   

18.
驻华外国记者讲述中国故事的纪实类书籍多次引起关注,中国记者的纪实类书籍数量不少,但就影响力来看,局内人的作品远不及局外人.究其原因,兼有主观和客观多重因素:外国新闻机构发稿机制给记者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创作环境;外国记者成长的文化环境更有利于其进行中外比较,以立体化的方式来呈现复杂的中国社会;外国记者看待问题的视角,有利于其以陌生人的好奇心在文本中呈现更加生动和鲜活的细节.此外,中国读者急切渴望看到他人眼中的自己,也是外国记者的纪实作品更能引起关注和持续畅销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在人们的印象中,各地的志书几乎是放置在书架上的"死书"。有关部门开始尝试用影像方式表现文本志书——"影像志纪录片",让被束之高阁的地方志书贴近民生。如何用电视纪录片的手法实现志书的影像化,从而使一个地区的人文历史与山水名胜借助影像方式,更加立体地被记录和更生动的传播到千家万户,将能够更好地发挥各地志书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简称"历博")每年制作一部影像作品,以记录民俗文化、制作"影像民俗志"。这项工作是本馆研究人员研究工作中的一环。另一方面,历博也曾与日本文化厅合作制作民俗文化作品,其对象是国家指定的无形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制作则委托电视台、影像制作公司进行。除此之外,也有民间电视台拍摄民俗文化相关的纪录片作品并播出。本文将探讨日本的历博、文化厅、影像制作公司、民间电视台等不同主体的影像制作手法及存在的问题,从研究的角度思考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记录的存在方式。另外,世界各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一些被UNESCO指定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本文也将思考在现代全球化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