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字游戏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散落在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各个角落,并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在语文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利用文字游戏,激发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良好习惯,促进儿童的言语生长。  相似文献   

2.
学生能说会写靠的是语言的积累。如果没有积累,说和写的能力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强调"语文教学要重视语言的积累"。学生只有具备了较丰富的积累,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感,给学习语文打下扎实的基础,提高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成语积累是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这里面大有文章可做。  相似文献   

3.
小学语文是基础工具性的学科。在小学阶段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较多,其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新课程标准将"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听、说、读、写能力"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本文主要从两个方面谈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语言训练。  相似文献   

4.
目前许多专家指出,语文教学务虚重于务实。从以下几种现象中可见一斑。现象一:学生想要喝的是牛奶,教师端来的却是盛牛奶的杯子。语文教学陷入了“关于语文”的怪圈。如关于字词方面的文字游戏训练:写ABAB型词语,写  相似文献   

5.
胡木枝 《华章》2007,(9):163-163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打好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而阅读教学则是听、说、读、写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搞好阅读教学,达到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用不着教"的目的,使学生自身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是现在小学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20,(80):39-40
"语文"这门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它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形式都是语言文化,是由"听""说""读""写""编"等语言文字能力和文化知识的统称,语文教学中主要培养的就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但在现阶段的语文教学中,仍旧存在一些教师教学方式不具系统化的情况,无法将读写合理结合教学,导致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时遇到一些阻碍。文章就小学语文中读与写的教学方面做出论述。  相似文献   

7.
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打好听、说、读、写的基本功。而阅读教学则是听、说、读、写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搞好阅读教学,达到叶圣陶先生说的"教是为了用不着教"的目的,使学生自身的能力得到全面发展,是现在小学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离不开听说读写,"读"是信息的吸收,"说写"是语言的运用,也是"吸收"效果的检验。只有"吸收"好了,运用才能得心应手。万丈高楼平地起,诵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诵读教学搞好了,就不愁学生不愿说、不会说、说不好了;诵读教学搞好了,就不愁学生不愿写、不会写、写不好了。  相似文献   

9.
正"语感,也就是语言意识,即指对语言的感受、认识、把握能力。"语感的培养对于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多次强调:"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吕叔湘先生也曾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笔者认为听、说、读、写训练是语文课特有的教学内容,只有集中精力抓好这四方面的  相似文献   

10.
中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学习的黄金时期,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他们对语言学习的敏感性,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汉语语言素养。  相似文献   

11.
陈瑜 《文教资料》2007,(35):140-141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发现现在的学生对于语文的感悟力越发让人担忧了。学生成了语言材料的"奴隶"、标准化考试的"机器",语文失去了张力和魅力。材料、试题成了语文代言。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学生的感悟能力的培养成了当务之急的事情。笔者试着从课堂教学的目标指向性方面作了一点思考,希望唤醒沉睡的语文教学,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和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12.
正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教学生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读、写、听、说能力都以思维能力为基础,并且互相依存,互相渗透,不可分割。每一种能力都能影响其他能力的发展以及语文能力的整体效应。"写"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客观反映了一个人的听、读、说的能力。作文教学是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的最重要的形式。作文教学进行的是最严格、最规范的语言训练,也是语言学习和运用的最全面的总结和检测。由此可见,作文教学是一种语言文字的综合训练,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现在中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  相似文献   

13.
<正>语文教学其实是语言与文字的教学。语言当用文字表达时,即成为书面语,书面语也便离不开书法了。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不写错别字……书写规范、端正、整洁。"要达到这些便涉及书法。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对文字的书写这一寻常方面切不可忽视。一、当前我国语文教学与书法教学的现状语文教学应从基础知识抓起,而基础知识无非字、词、句。书法的载体是文字,因此书法教学应从写字抓起。现在的学生文字基础太差,严重地制约了各个阶段  相似文献   

14.
《考试周刊》2020,(34):41-42
部编本语文教材的《语文园地》中"词句段运用"安排系列语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言文字,提升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项内容的编排体现知识体系的纵向和横向联系,体现方法意识,重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教学中须明确教学任务,可从"学习表达方法,在实践中落实语文要素"和"仿写练写,由读到写,读写结合"两大方面把握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达成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5.
王慧磊 《学子》2014,(9):42-46
当代中学生在应试的背景下,更擅长考试而不是"系统化、科学化、条理化"地表达。究其原因,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忽视了语文教学的本质不无关系。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语言教学,我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应该回归于语言学习本位,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多地去关注"怎么写"而不是"写什么"。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指导学生通过对语言的感受、鉴赏、模仿和创造探寻并掌握语言运用的规律,引领学生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体悟语言表达的精妙,从而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经过两年的实践,学生初步养成了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  相似文献   

16.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须知,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写作是使用文字表达和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它是人们理解世界和自我的过程。作文是衡量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指标,是一项高度综合性和创造性的语言活动,在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作文的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创作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从目前来看,如果想学习语文,最重要的是"读"和"写"。应特别注意语文写作方面的训练,以便学生通过写作可以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和词汇量。因此,重视写作教学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坚定不移责任。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8.
读写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读"与"写"不可分割,只有让两者真正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进步。由此可见,高中语文教学更需要加强读写教学的结合,进而达到提升语文读写教学效果以及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从以"写"为引、以"读"为范、以"写"为练三个方面对读写融合学习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详细的分析阐述。  相似文献   

19.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以从识写教学、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的三个方面着力,直击语言内核,探究学习方法,训练思维能力,培养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20.
<正>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需要关注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学习语文,首先要突出它的学科性,既要得"意",也要得"言",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文本时,既要关注言语内容——课文写了什么、说了什么,也要关注言语形式——课文是怎么写、怎么说的。"意"是手段、是途径,"言"是主体,是根本。语文教学是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可以说,让学生"言意兼得"应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在实施阅读教学时目标追求。因此,语文课文词语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