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何姓起源初考(菲律宾)何罗文清代张澍《姓氏寻源》指出:“伯陵同何女缘妇,则何姓黄帝时已有。”《路史》云:“虞帝末.何侯得道于九疑,今道之宁玩广济乡有何墟亭。”据说这位何侯唐尧时隐居苍梧山即九疑山,修炼长生不老的法术,全家300多人都以种田为生,大舜南...  相似文献   

2.
说“婴”     
修订本《辞源·女部》“婴”字条的第一个义项是:“初生的女孩。《玉篇》引《仓颉篇》:‘男曰儿,女曰婴。’”也就是说《辞源》的编者认为“婴”的最早义项是“初生的女孩”,查阅相关资料发现此释义有误。古多称初生儿为嫛婗,《释名·释长幼》:“人始生曰婴儿??或曰嫛婗。”唐·张谔《三日岐王宅》诗:“玉女贵妃生,嫛婗始发声。”  相似文献   

3.
梁焕平 《寻根》2008,(4):120-121
维扬梁氏堂号云露堂,来自“青云得露,皓首研经”或“青云得露,皓首登科”一语。据宋·陈正敏《遁斋闲览》记载:梁颢,宋雍熙二年试,进士第一人,时年82岁。谢启云:“自首穷经,少伏生之八岁;青云得路,多太公之二年。”  相似文献   

4.
城隍,《辞海》“城隍”条等云:“护城河”,引班固《两都赋序》:“京师修宫室,浚城隍,起苑囿,以备制度”。既说是浚,当有水。但同书“隍”字条又注云:“没有水的护城壕”。到底是有水没有水?姑且不去管它,反正,城隍后来已经成为神。说是守护城池的神也可以,更准确一点,应说是坐镇一方之神。据《辞海》,最早见于记载的为芜湖城隍,建于三国吴赤鸟二年。北齐慕容俨在郢城建城隍神祠一所。唐代以来郡县皆祭城隍。后唐清泰元年封城隍为王。宋以后祀城隍习俗更为普遍。明太祖洪武三年正式规定各府州县的城隍神,并加以祭祀。为什么历代这样重视城隍,以至朱元璋于立国之初就为此特别下了一个红头文件?  相似文献   

5.
陶易 《寻根》2024,(1):82-87
<正>中国古典诗歌与音乐密不可分我国的原始歌谣是以诗、乐、舞三者结合为特征的。《吕氏春秋·古乐》云:“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这里描述了原始部落的先民狩猎后的欢庆场景,人们手持牛尾巴,踏着脚歌唱,配以乐舞八章。这种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正是后世踏歌的源头,至今在我国许多民族地区依然常见。  相似文献   

6.
王宇信 《寻根》2008,(4):125-129
前不久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38页地名“宁”字条下说:“宁,商周地名。春秋为晋邑,即今河南获嘉县。《左传》:文公五年(前622年)‘晋阳处父聘于卫,反过宁’。杜注:‘宁,晋邑,汲郡修武县也。’《韩诗外传》卷三,周武王伐纣,‘勒兵于宁’,因名修武,秦置修武县于此。”  相似文献   

7.
“寸阴寸金”之说,来之惜时的古代文人。“寸阴”一语初见于汉。《淮南子·原道训》云:“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自此,以“寸阴”指称时间大为流行。唐末王贞白有世所传诵的名句:“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白鹿洞二首》)苏轼《和方南圭寄迓周父之》云:“共惜相从一寸阴,酒杯虽浅意殊深。”朱熹《偶成》诗:“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未可轻。”诗中“寸阴”显然是指极短的时间,然而在“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中,“寸阴”是一个有一定值的时间。那么,“寸阴”如何求解其值呢?光阴,意即光的投影。光影当…  相似文献   

8.
平凡 《华夏文化》2005,(4):43-44
中国的茶及茶文化,从一产生就浸淫着道教思想,与“道”结下不解之缘。“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道教敬奉的三皇之一,农业之神)”。“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以解之”。神农为帮人民治病去痛,亲尝草木而多次中毒,终于寻茶得以解毒,并取名为“荼”,即今之茶。之后,人们又发现茶的其他药效,“茶叶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被誉为“草木之仙骨”,为希仙成道者所追求。明朝隐士罗廪《茶解》云:“茶通仙灵,久服能令升举。”被称为“神仙道教”的信奉者们,或认为饮露能身轻腾飞,或认为服食草木能飞身轻举,或食元气,或茹芝草。于是,寻…  相似文献   

9.
说“斗”     
郑慧生 《寻根》2000,(2):32-34
斗在我国占代是一种用来舀酒的勺子。《诗·大雅·行苇》说:“酌以大斗,以祈黄。”毛传训‘决斗”为‘十三尺也”。并不是说,大斗之口,长阔三尺,而是说斗柄长三尺。《经典释文》说:“三尺谓大斗之柄也。”先秦的斗不是盛粮之器,而是舀酒之具,金文“斗”字就是如此:它有一只长柄,用来操持柄端的勺头叫做魁头,可以盛酒。《说文》:“魁,羹斗也。”古人把类似斗形的星座命名为斗星。处在北部天空的叫北斗;处在南部天空中的叫南斗。它们的形状都像勺子,有勺头,有柄。至今群众还叫它们为勺子星。(图1)不过,星座毕竟只是星座,…  相似文献   

10.
楚鱼     
①②③④《史记·货殖列传》,《汉书·地理志》。《说苑·贵德》,《孔子家语·致思》。此语出于楚昭王,《说苑·君道》、《韩诗外传》卷三,以及《孔子家语·正论》均载有“楚之望”。《墨子·非攻下》原文为:“昔楚熊丽讨(封)此睢山之间”毕沅注云:“讨字当为封字...  相似文献   

11.
先秦时期中国有百越,百越按汉语为很多种越人之意。《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引臣瓒言:“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不得尽云少康之后也。”后汉服虔注《汉书》为“非一种,若今言百蛮也”。据此,即由浙江到越南沿海地区都是汉人称为“百越”之地。但是从古越语来看,越人称“百越”则又不同。古越语“百”与“卜”、“濮”、“白”同音,意即“人”,即“百越”在越语解为“人越”,越语用倒装,译为汉语为“越人”之意。这种“越人”分布是在楚国南方即五岭山地前后。《吕氏春秋·恃君览》称:“扬汉之南,百越之际,…  相似文献   

12.
《礼记·礼运》云:“地不爱其宝。”随着云梦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和岳麓书院所藏秦简《为吏治官及黔首》等文献的相继出土、发现和整理,我们有幸认识和了解到2200多年前秦人的“为吏之道”。简文《为吏之道》等内容涵盖了当时秦人为吏从政的道德行为规范和基本准则,  相似文献   

13.
吴永章 《寻根》2002,(2):50-55
2001年盛夏,笔者应邀参加广西南丹白裤瑶民俗研讨会,并参观访问了该县所属的里湖、八圩瑶族乡。依据所见所闻,我发现《隋书·地理志下》所记荆州“盘瓠蛮”俗竟在今日白裤瑶中重现。因隋朝统一时间极短,故《地理志》中所记民俗,多溯“自晋氏南迁之后”,如此南丹白裤瑶民俗距今已有1600年历史了。“刺盘瓠”与“欢饮”丧葬礼仪《隋书·地理志下》记荆州“蛮左”二次葬俗云:当葬之时,各执竹竿,长一丈许,上三四尺许,犹带枝叶。其行伍前却,皆有节奏,歌吟叫呼,亦有章曲。传云盘瓠初死,置之于树,乃以竹木刺而下之, 故相承至今,…  相似文献   

14.
诸葛氏溯源     
龚留柱 《寻根》2004,(1):110-115
关于“诸葛”一姓的来源,大体上有三种说法:一是《世本》卷三《氏姓篇》云:“有熊氏之后为詹葛氏,其后齐人语讹,以詹葛为诸葛。”“詹葛”一作“瞻葛”,该文并举例说:“宋景公时有大夫瞻葛祁。”  相似文献   

15.
张崇琛 《寻根》2003,(3):58-61
在端午节的众多文化事象中,有关赛龙舟、食角黍的文化蕴含已有不少学者作过专门的研究,因而人们并不感到陌生。惟有“兰汤沐浴”,则泛泛提及者有之,深入探讨者尚少。本文拟对此作些考证。中国人很早就有兰汤沐浴的习惯了。《大戴礼记·夏小正》言:“五月……蓄兰,为沐浴也。”《楚辞·九歌·云中君》云:“浴兰汤兮沐芳。”杨慎《丹铅杂录》更引六朝人刘义庆语云:“古制,庙方四丈,不墉壁。道广四尺,夹树兰,斋者煮以沐浴,然后亲祭,谓之兰汤。”可见,自先秦以迄六朝,兰汤沐浴的习惯一直被保持着。中国古代还有所谓“休沐日”,而用来沐发的,也多…  相似文献   

16.
一、释“后羿” 王“后”:甲骨文中有“后”字,作“ ”等形,刘兴隆曰:“象妇女产子之形,为毓、育之初文,典籍作后。”(刘兴隆:《新编甲骨文字典》,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年版第981页)“后”又假有“後”的意思,放在祖先的名字之前,指后来的祖先,区别于“高祖”。《说文解字》云:“后,继体君也。”段玉裁曰:“《释诂》、《...  相似文献   

17.
曹雪芹的根:“诗礼簪缨”──读谱札记周汝昌打开《红楼梦》,便看到作者雪芹为他的家世根由“埋伏”下了“密码”,他心知日后会有人能够破译。果然,偏偏遇仍了我这个好事者,竟在曹氏宗谱中找著了确据,寻着了他们一族一世的真根。我有幸读到的,是安徽墩头、江西武阳...  相似文献   

18.
笏板源流考     
张帅峰 《寻根》2012,(2):73-75
笏板,又称手板、玉板、朝板或朝笏,指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的狭长的板子。《史记·夏本纪》注引郑康成曰:“笏者,臣见君秉,书思对命者也,君亦有焉。”其笏板的具体尺寸见于《礼记)),其中记载:“笏长两尺六寸,中宽三寸。”古代尺寸和今天的尺寸不同,一周尺相当于现在19.7厘米,两尺六寸相当于现今的51.22厘米左右,三寸为5.0厘米。  相似文献   

19.
贾峰 《华夏文化》2013,(4):39-40
《说文·玄部》云:“玄,幽远也”。“玄”,本是指一种颜色,该色近黑而有赤色,也泛指黑色,后来被引伸为“幽远”,再由“幽远”引伸为“深奥”之意。最早可见《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是将“道”的深奥难测形容为“玄”。  相似文献   

20.
张崇琛 《寻根》2003,(1):40-41
古有元日饮屠苏酒之风俗。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云:“正月一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其俗至宋时犹存,王安石《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陆游《除夜雪》诗“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皆咏其俗。屠苏酒是一种药酒。“屠苏”原为房屋之名,字本作“”。《广雅》:“,庵也。”《广韵》:“,草庵也。”《太平御览》卷一八一引汉服虔《通俗文》:“屋平曰。”后径写作“屠苏”。如《三国志·曹真传》裴松之注引《魏略》云:“(李胜)为尹,岁除,厅事前屠苏坏,令人更治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