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章太炎是近代中国批判疑古史学最为激烈的代表人物。章太炎对疑古史学的批判基于其强烈的文化民族主义立场,谓疑古史学推倒经、子、古史,起到推翻维系中华民族认同的国史的负面作用。章太炎对疑古史学的批判既有其犀利深刻之处,如对其史观与方法论的批判,亦有一些失误,主要是苛责太深,如对其学术价值与时代意义的否定。  相似文献   

2.
章太炎的老学研究,随着时代、时局、社会活动、信仰、学问的变化,经历了一个变动过程,大体趋向是:从批判老学到表彰老学;从以学习西方和西学视觉解读老学走向以本土文化内在演化与文化民族主义视角解读老学;从老学与政治融合走向老学与道德融合;从老学与佛学会通走向老学与儒学会通。章太炎的老学之变,不只是个人学术的内在变化,更反映了近代中国学术与社会的敏感互动。  相似文献   

3.
《淮南子·要略》与近世章胡诸子学论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南子.要略》首次从外缘方面探讨了诸子缘起之历史实相。20世纪初叶,章太炎作《诸子学略说》等,重提刘、班旧说。而胡适则因《要略》之言,作《诸子不出于王官论》,驳章太炎之说。章胡的这种学术史言说均具有创立中国新的学术范式的意义。这至少说明,任何一种建立中国近现代学术范式的努力,都无法漠视十分丰富的中国传统学术资源。这是胡适钟情于"清儒家法",章太炎诸子缘起说虽遭批判,但其诸子学仍大行于世、并仍能于近现代学术建立有所贡献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章太炎始终坚持的无征不信之学风、宁详勿略之态度、基于史料之方法,无不秉承乾嘉遗风。但章太炎治史又表现出不同于乾嘉学派的时代特征。因此,有必要从学术规模、治史态度方面探讨章太炎对乾嘉学派的继承:从致用目的、治史方法方面探讨章太炎对乾嘉学派的超越。  相似文献   

5.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简称“笔记”)是一部珍贵的学术资料.笔者依据章太炎先生在《笔记》中的表述语,从章太炎先生的学术视角出发,将其同源词实践归纳为:声训系源、转语系源、谐声系源、音义结合系源和孳乳系源五种类型,对其进行具体探析,旨在客观、真实地呈现章太炎先生的同源词实践成果与研究经验.  相似文献   

6.
作为"章门弟子"之一员,姜亮夫与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之间有着悠久绵长的师承渊源。章太炎在语言文字学、楚辞学、历史学以及普遍的治学方法等各方面给予的指导,促使姜亮夫学术轨迹与学术成就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另一方面,二人之间的师承关系也并非单向灌输,由于姜亮夫的执著与坚持,章太炎对甲骨学的偏见同样逐渐有所改变。作为国学大师章太炎的一位弟子,姜亮夫与前者之间有着悠久绵长的师承渊源。  相似文献   

7.
朱希祖是民同时期的著名史学家,早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并与鲁迅、许寿裳、周作人、钱玄同等人共同受业于章太炎。他对章太炎先生十分敬重,章太炎对他也非常赏识。朱希祖治学严谨,学术造诣精深,他不仅继承和发扬了太炎先生的史学思想和治史风格,而且不断突破师说,在史学上创造出辉煌的成就,为推动史学的独立化和现代化做出了很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章太炎是清末民初的革命家、思想家、国学大师。他的思想一生经历了不少变化,比较复杂,其中不乏自相矛盾的方面。学者对章氏思想多有论述,而对其晚年思想的评价,往往颇有微词,认为他晚年退居书斋,与时代隔绝。然而这种评价未必公允。通过对章太炎晚年在苏州等地学术演讲中所包含的思想进行梳理,可以看出他在讲学和实践中所贯穿的对民族经典、历史及语言文学的重视,对士人气节和力行精神的强调,无不透露出章太炎对当时国家危亡的忧虑,对民族命运的关怀,对"士"之人格理想的追求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现实担当精神。  相似文献   

9.
章太炎是"有学问的革命家",也是"有革命业绩的学问家"。与此相对,和章太炎交往的巴蜀人士也可一分为二:革命人士与学界人士。巴蜀学人与章太炎的交往,集中于东京"国学讲习会"时期(1906—1911)和苏州"章氏国学讲习会"时期(1935—1936),而在此两期之间亦有部分巴蜀学人与章太炎交往。与章太炎交往的巴蜀学人(部分亦政亦学),有廖平、吴玉章、向楚、谢无量、赵少咸、李植、任鸿隽、钟正楙、邓胥功、李蔚芬、蒙文通、徐耘刍、杜钢百、殷孟伦、李源澄、周光武、傅平骧、李恕一等,以及"私淑弟子"庞俊和长期寓蜀的汤炳正等。本文逐一钩稽以上诸人与章太炎之交往,并论及章太炎对四川政治与学术之影响。  相似文献   

10.
章太炎的思想深深打上了“魏晋灵魂”的烙印,在魏晋士人身上,章太炎找到了精神的链接点,魏晋狂人的士风、魏晋犀利明快攻守有余的文风以及魏晋“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让章太炎在传承中构建了新的精神信仰,从而推动了章太炎一生所执着的民主主义革命事业。  相似文献   

11.
章太炎伦理思想的特点,至今仍是学术研究的空白.章太炎的伦理思想是在中、西伦理思想相碰撞、交流的近代社会大背景中形成的,其矛盾性表现在三方面:革命与守成、前进与倒退、求实与虚幻.从解决中国近代道德问题出发,资本主义伦理与封建道德精神在章太炎思想中形成了两种相互对立、对话的声音.这两种声音对20世纪的中国思想界、学术界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章太炎与五四之间的关系既密切又多有对立。五四前后冒起的一代人虽曾深受太炎影响,但他们因应世变而亟欲摆脱太炎学术的影响,以新知识取代旧传统,透过怀疑古史、废弃汉字、重估一切价值企图实现"再造文明"之梦。本文以章太炎与五四那代人如鲁迅、钱玄同、胡适、顾颉刚及傅斯年的学思互动,观察他们如何审视和评价对方。在这过程中,可看见他们彼此间或断或续的学思关系,显示大家在同一的改造国家、社会目标下,于文化意识或学术方法上尽管有差异,但到国家危在旦夕时,学术畛域又不是那么壁垒分明。同时,本文亦将说明,在太炎逝世80年而五四迈向100年之际,太炎在清末民初形成的一些学术主张,不但未为五四那代人突破,直至今天仍有其前瞻性。  相似文献   

13.
处在转型时期的晚清文人,在近代以来的中国文坛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章太炎则是晚清一代文人中颇有代表性的一位。作为晚清著名的学者,其"小学"修养尤见工力,堪称一绝;同时章太炎的文章写作也往往为专家学者视为模范,更不用说其早期波澜壮阔气势如虹的政论文字。在"西学东渐"的大背景下,着重从章太炎的学术渊源入手,对其文学观的形成做一次探本推源的梳理,可见"古文经学"的学术背景对章太炎一生的言行处世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而章太炎独特的地方则在于他超越历来的古、今文经学之争,提出"知本达用"的新理念。他对文学的看法自然也与这一学术思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以现代学术史上的章太炎、胡适和傅斯年为代表,通过分析他们对于“国学“和“国故“的不同含义的指认,揭示近代学术发展不断剥离价值,追求“客观“的过程,并兼及学术权势与学术立场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5.
当代学界对传统学术史的清理,很多是以章太炎为起点的,而章太炎《訄书)(重订本)学术史诸篇几乎可以看成一部简明中国学术史,对它的再认识,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学术史,也有助于我们认识章太炎。在《訄书》(重订本)中,章太炎保持着乾嘉学派“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同时借清理学术史而批判现实,又有着极强的“经世致用”的倾向。  相似文献   

16.
清季民初的学术转型,既包括了学术思想、方法的转型,也包括了述学理念、文体的转型,面对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契机,许多学者均在反思中国传统述学范式的基础上产生了自己独特的述学理念,而章太炎即是其中最具典范意义的一个。章太炎的述学理念,主要由两个关键点构成,一是由博返约,二是注重轨则。这两点均与清季民初学术转型的时代语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章太炎的尚武思想别具特色:他注重武德的培养且肯定刺客的作用。其强调学术的伦理实践功能,既体现他作为国粹大师的思想特色,也鲜明地体现了近代思想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芥川龙之介创作于1924年的小说《桃太郎》对日本民间故事“桃太郎”进行了创造性改写,他将桃太郎讨伐“鬼岛”的行为视为侵略,辛辣讽刺了桃太郎们的强盗思想,这一改写颠覆了“桃太郎”原本所颂扬的武士道精神,表现出对当时日本对外侵略扩张倾向的敏感和批判。最早批判“桃太郎”故事的中国学者章太炎对芥川的改写起了启导作用。中国现代作家谢六逸按照日本“桃太郎”故事原型的译介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芥川批判性改写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由朱希祖、钱玄同、周树人记录的《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是了解章太炎早年国学讲学的重要资料。从新近刊布的钱玄同和朱希祖日记及《笔记》相关史料来看,章太炎的两次《说文》课程,分别以大成中学、民报社为主要授课地点,在时间和地点上始终错开,第二次课程约结束于1909年3月。就笔记而言,朱希祖的笔记是三次不同授课的课堂记录,钱玄同的两套笔记则均据第一次讲课,并作了整理、校勘。"钱一"的整理来源,是朱宗莱汇录后的五人笔记,"钱二"则直接据朱希祖第一次笔记整理。还原章太炎国学讲课的史实、梳理笔记的源流,有助于更好地认识章太炎早年的国学思想。  相似文献   

20.
芥川龙之介对"桃太郎"故事的改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芥川龙之介创作于1924年的小说《桃太郎》对日本民间故事“桃太郎”进行了创造性改写,他将桃太郎讨伐“鬼岛”的行为视为侵略,辛辣讽刺了桃太郎们的强盗思想,这一改写颠覆了“桃太郎”原本所颂扬的武士道精神,表现出对当时日本对外侵略扩张倾向的敏感和批判。最早批判“桃太郎”故事的中国学者章太炎对芥川的改写起了启导作用。中国现代作家谢六逸按照日本“桃太郎”故事原型的译介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芥川批判性改写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