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宿舍是集大学生休息、娱乐、社交、学习及其它活动于一体的多功能的校园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学校开展德育建设、陶冶学生情操、在课外进行生活活动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大学生"教室一宿舍一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轨迹中,差不多有2/3的时间都要在宿舍度过.现代心理学研究认为,人的情绪、情感是环境、生活状态和认识过程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闲暇道德观培养是大学生闲暇道德实践的前提.据有关调查,不少大学生由于缺乏高尚的闲暇道德观,不能合理安排闲暇时间、科学选择闲暇活动内容,大部分的闲暇时间都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糟蹋了宝贵时光.文章试图从和谐的视野,探索大学生闲暇道德观的培养,为大学生闲暇道德实践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闲暇,从字面上理解即工作之余(Leisure is the time free from work).从狭义的角度来看,闲暇时间主要是指日常的工作(学生主要指学习)之余,按照个人意愿休息、娱乐和满足多种需要的时间.那么,什么是闲暇教育呢?我以为,这就是学生在闲暇时间内自然地或不自然地进行增进知识、技能,塑造思想品德的活动,它应当是整个学校教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4.
北京市居民的体育活动研究王谦编者按:闲暇时间的利用或者说闲暇活动是当今国际社会特别是发达国家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所谓闲暇时间是不被生产劳动所吸收,用于娱乐和休息的一种自由时间,马克思把闲暇时间称谓为劳动者的自由活动和发展而开辟广阔天地的余暇时间。闲暇时...  相似文献   

5.
家庭娱乐,是家庭生活的重要内容。在家庭中,人们除了饮食,休息,学习之外,闲暇时间内的活动之一就是娱乐。家庭娱乐,是调节家庭成员的生活节奏,辅助教育和促进发展的重要活动。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人  相似文献   

6.
缺失、根源及补救——关于大学生闲暇生活的调查及引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 ,学者们已就闲暇时间作了细致的社会学研究 ,他们把每天每人24小时的活动划分为七个部分 :1.工作。2.上下班往返。3.家务劳动和个人副业。4.照料和教育孩子。5.满足生理需要。6.空闲。7.与空闲时间内各种活动有关的往返。从这七方面看 ,第6部分和第7部分的时间 ,才应包括在“闲暇时间”之中。根据这个标准 ,我们把大学生的闲暇时间确定为 :除了 (1)上课时间 ;(2)完成布置的作业时间 ;(3)个人事务时间 ;(4)满足生理需求时间等等以外的时间。因此我们认为 ,大学生的闲暇生活是指一个人在大学生活过程中 ,在其闲暇时间内的活动方式及其过…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当代大学生在校闲暇状况,以期厘清提高大学生闲暇教育实效的思路,以南京某综合性大学全日制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辅以个案访谈法进行研究.调查结果显示:从闲暇时间的占有量上看,当代大学生在校闲暇时间充裕,但是时间管理能力有待提高;从活动类型上看,以娱乐放松型活动为主,活动类型有待均衡;从自我体验上看,闲暇生活满意度不高,品质亟待改善.分析原因,一方面个人的闲暇观念、闲暇技能、等是闲暇生活品质重要影响因素,另一方面同伴、高校、家庭、社会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只有多方面共同努力,才能将大学生闲暇教育向纵深方向推进.  相似文献   

8.
闲暇生活是人在闲暇时间即人的可自由支配时间内各种活动的总和.文章通过访谈、问卷等方法对乐山高校大学生闲暇生活状况作了较为深入的调查.在归纳分析的基础上,阐释了当代大学生闲暇生活问题产生的主客观原因及开展闲暇教育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9.
从部分高校学生参加闲暇体育活动的问卷调查与分析表明:大学生的余暇体育活动已成为高校体育教学的延续与补充;大学生参加余暇体育活动的目的呈现出健身、社交、娱乐等多元化特征;运动形式也多以集体活动为主。  相似文献   

10.
闲暇时代要求高校必须拓展教育的功能,重视闲暇教育,引导大学生科学、健康、文明的闲暇生活方式,提高闲暇生活质量。针对现实大学生在闲暇时间享受上的盲目和自流状态、活动以消遣娱乐为主的不合理结构、活动中文化品位不高和文化娱乐设施不足等问题,应采取以下对策:净化社会文化环境,提高社会文化质量;搞好校园闲暇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加强闲暇活动的组织与管理。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我国大学生寝室文化与个人素质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腾欢  周晓霞 《吉林教育》2008,(16):18-19
一、大学生寝室矛盾及其原因分析曾经听大学生很自豪地说:"寝室是我们共同的家。"在大学里,宿舍相当于是一个小的活动中心,是休息、娱乐、社交以及课余学习的重要场所。据统计,平均每个学生每天1/2的生活时间、1/3的学习时间在这里度过。这样一个小集体应该是温馨而和睦的,是一个值得津津乐道的地方,可是就目前的一些情况来看,有些大学生却不愿谈起他们那个家,甚至不愿回那个家去生活,其中有很多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宿舍是离家求学的学子们的"家",是大学生们在校园里休息、娱乐、社交、业余学习的重要场所。"家"的和谐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学习与工作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社交网络作为新的社交方式在高职大学生中被追捧.一方面,为高职大学生日常的生活、学习、娱乐等方面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也使高职大学生在使用的过程中产生诸多的网络行为问题.文章以高职大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通过问卷的设计和数据的分析,总结当前高职大学生网络社交行为现状,以及在该现状下存在的网络行为问题,并提出合理有效的解决对策或建议,为更好地开展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大学新生时间管理倾向与闲暇活动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时间管理倾向对个体的行为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利用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和闲暇活动特点问卷对200余名大学新生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大学新生时间管理倾向和闲暇活动的特点,结果显示:大学新生的时间管理倾向水平尚可,主要在时间价值感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时间管理倾向容易影响到大学生闲暇活动的积极性;大学生时间管理水平与闲暇活动特点的积极性方面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闲暇生活的现状调查及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闲暇生活是人的存在方式之一,是人在闲暇时间即人的可自由支配时间内各种活动的总和。闲暇时间和闲暇活动构成闲暇生活的基本条件。大学生的闲暇时间,是指在所有教育教学计划所安排的活动(如上课、实验、实习等)、为完成教学培养计划(如做作业、复习)的活动及满足基本生存的活动(如睡觉、吃饭)之外的可自由支配时间。所谓大学生的闲暇生活是指在闲暇时间内大学生自主安排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旨在编制大学生移动社交网络人际交往问卷,用于测量大学生的移动社交网络人际交往行为,并检验其信效度。选取393名大学生进行初测调查,用于项目分析及探索性因素分析;另抽取990名大学生进行正式问卷调查,用于验证性因素分析及考察同质性信度和结构效度。结果显示,大学生移动社交网络人际交往问卷共有17题,包括移动社交网络信息沟通、移动社交网络自我表露、移动社交网络依赖3个因子,解释总方差的56.393%,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χ2/df=4.057,GFI=0.944,AGFI=0.926,CFI=0.944,NNFI=0.920,IFI=0.932,RMSEA=0.056);总量表和3个因子的Cronbachα系数为0.7450.855,分半信度为0.7350.855,分半信度为0.7350.880,表明大学生移动社交网络人际交往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能有效测量大学生的移动社交网络人际交往行为。  相似文献   

17.
闲暇对大学生的发展成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文章在区域调研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全面描述了大学生闲暇文化生活的现状,总结提炼了大学生闲暇文化生活在规划、学习、交友、休闲娱乐等方面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大学生闲暇文化建设的五个方面的教育对策。  相似文献   

18.
学生公寓是大学生休息、娱乐、社交、业余学习的重要场所。良好的公寓文化对学生塑造优秀的人格品质、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规范大学生学习与生活习惯等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对高校德育环境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波助澜作用。本文分析了高校学生公寓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发挥高校公寓文化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育人功能,提出具体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9.
闲暇生活是人的存在方式之一,是人在闲暇时间即人的可自由支配时间内各种活动的总和。闲暇时间和闲暇活动构成闲暇生活的基本条件。大学生的闲暇时间,是指在所有教育教学计划所安排的活动(如上课、实验、实习等)、为完成教学培养计划(如做作业、复习)的活动及  相似文献   

20.
近来 ,我们对本院九九级学生 (包括高职生、中专生 )进行了学情调查 ,共发出学情调查问卷 1 0 66份 ,回收有效问卷 1 0 2 5份 ,其中五年制高职生 2 99人 ,中专生 72 6人。男生 71 1人 ,女生 31 4人 ,现将调查情况汇总如下 :学生的年龄段 (表一 )16岁以下 16~ 17岁 17~ 18岁 18岁以上高职生 12 .7% 41.8% 38.2 % 7.3%中专生 12 .3% 40 .4% 37.3% 10 %  大多数学生年龄集中在 1 6~ 1 8岁阶段 ,这正是一生中学习的最佳时期 ,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将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调整办学方向 ,以适应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一 .学生学习的目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