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 毫秒
1.
《管子》中,提出了以"孝"治国的思想。其"孝治"的思想很丰富,论述了"孝治"的意义、价值,富有理论色彩;构建了"孝治"的方略;提出了"孝治"的措施。本文重点考察《管子》孝治的视野,普及孝慈教育的方法,在选举、民生、法律等制度方面引入孝文化的措施,把"治家"与"治国"统一起来,促进社会安定,藉以稳定政权。开启了历史上文化战略的政治先河。  相似文献   

2.
《管子》中,提出了以“孝”治国的思想。其“孝治”的思想很丰富,论述了“孝治”的意义、价值,富有理论色彩;构建了“孝治”的方略;提出了“孝治”的措施。本文重点考察《管子》孝治的视野,普及孝慈教育的方法,在选举、民生、法律等制度方面引入孝文化的措施,把“治家”与“治国”统一起来,促进社会安定,藉以稳定政权。开启了历史上文化战略的政治先河。  相似文献   

3.
儒家孝道伦理的最高政治原则是"孝治",即以孝治国安民,这一原则贯彻落实在古代法律大典<唐律疏议>的司法条文中,既表现为立法思想上对儒家"不孝入罪"司法原则的继承与发展,更表现在制定缜密完备的刑律条文对不孝犯罪行为实施严格的防范控制.由于儒家"孝治"施政的总体原则决定了"孝"对"法"的必然干预,因此,<唐律疏议>付诸封建国家"孝治"施政的法律实践,必然出现"孝"与"法"的矛盾冲突,并由此形成古代法制史上以孝枉法、屈法徇孝的常见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4.
董仲舒一直是史学界研究的热点和重点。综观近年来对董仲舒研究的成果,有3大趋向:一是研究内容趋向广泛、细化。过去研究的重点多围绕董仲舒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经济思想、教育思想、伦理思想等展开,近几年研究者的视角扩展到董仲舒的法律思想、社会控制理论、人学思想、廉政思想、养生论、音乐美学思想等方面,例如,郭炳洁的《浅析董仲舒的人学思想与道德教育思想》、2008年《求索》杂志吴凡明的《董仲舒孝治之思与汉代社会秩序建构的德化机制的确立》。二是趋向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5.
开展思想法律工作是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扼要,在治国方略的历史性转变过程中,要广泛形成依法治国的思想基础,必须抓好思想法律工作。重点要教育广大党员守法和严格执法,为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样样要突出对公职人员依法行政的思想法律教育,提高公职人员“为政在法”的法律意识。要着重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法律教育,保证依法治国的主体的连续性、继承性。  相似文献   

6.
我国法律在民间不被接受的原因在于中国长期缺乏统一的法学说。多种法律思想,包括当代国家制定法思想、民间法思想、传统儒家法思想、历代国家法思想并存,相互冲突而不兼容,脱离民众实情,导致民间法律思想多元混乱,直接影响了我国历次普法的效果。为建设法治社会,迫切需要整合民间法律思想和国家制定法思想,整合的路径一是建构市民社会,二是重新审视立法思想,优化配置法律思想资源,从而构建植根于中国本土的思想理论、社会资源并以汉语表达的法律思想和规则体系。  相似文献   

7.
列宁是社会主义法制实践的开创者,其法制思想丰富而系统。他明确提出了国家政权必须通过法律来掌握、巩固和治理的思想;重视立法,主张党对立法的指导,坚持立法的民主、统一和随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立、改、废原则、;强调严格执法和守法,主张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司法独立和加强司法队伍建设;注重法律监督,督促司法机关和执法人员依法办事,发挥国家权力机关和人民群众在执行、监督法律中的作用,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保证法律全面准确的实施,从而更有效地治理国家。列宁的法制思想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法学理论宝库。  相似文献   

8.
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对孟子的法律思想作一番简略的探讨,分析孟子的“伦理法思想”中所包含的法律观点和主张对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法治国家所具有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清官闻名于世的包拯其法律思想也是极其丰富的,他认为,法律是治理国家的重要工具。为了使法律对国家的长治久安起到保障作用,包拯认为必须注意法令的统一和稳定;法律的统一和稳定是法律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而要使法律发挥作用,最重要的还是法律的贯彻执行。在法律的具体贯彻上,包拯提出了任用良吏、止绝内降、务得慎刑以及明正赏罚的主张。包拯一生久任察官,经验丰富,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而具有一定特色的法律思想,显示了他的卓越见解。  相似文献   

10.
沈家本是中国近代法学的奠基者,他在清末法律变革过程中,对中国古代法学和西方新兴法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整理和总结,并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法律思想。沈家本在总结中国古代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接受了近代西方主权理论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思想的影响,深切认识到法权统一对于维护和加强国家政治统治的重要性。因而,他在法律规定方面、执法方面和司法主权等方面都提出了必须统一的新思想,这些思想对于批判封建主义等级特权观念,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为清末的法制改革和促进传统律学向近代法学的最终转型,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对我们今天的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中国化及其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在指导当代中国法学理论建设和法治实践的过程中,也实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在同当代中国法学理论建设和法治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文章对每个阶段法律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其内容、特征、对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理论贡献等进行分析、概括和阐释。在此基础上,阐述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确地传授法律知识,指导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法律素质,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担负的重要任务之一。完成这一任务,对于促进普法教育工作,实施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此,中学《思想政治》教材的内容,在涉及到国家制定的相关法律以及某些国际组织的法律文件时,要与国家及某些国际组织的法律文件的原则精神保持一致,虽然不能要求教材在阐述某些内容时照抄照搬法律条款的原文,但其基本内容不能与相关的法律规定相违背。在这方面,现行高一《思想政治》教材(上册和下册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分别于1997年12月和1998年6月出版)存在着多处值得推敲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对国家和社会的治理,不同的国家和社会实行的方式是各不相同的.根据其不同的立法思想、立法依据、法律覆盖范围,法律的稳定性和权威性,从法律角度可分为人治与法治两大类。  相似文献   

14.
武则天统治时期是唐王朝统治的一个特殊时期,为了夺取李唐王朝的最高统治权,武则天在借用、运用封建国家法律以严厉打击政敌的法律思想指导下,采用阴谋诡计和滥刑政策,重用酷吏,大开告密之风,杀戮李唐宗室子孙和无辜臣民,形成长时期的恐怖统治。武则天的法律思想有阶段之分,其性质是与封建正统法制相违,是对唐代已经定型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破坏,对武周时期及其后数世唐王朝的封建统治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九年义务教育思想品德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规定:“初二年级思想政治课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法律常识教育”.但同时又指出.“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这就决定了初二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两条主线——明线是“法制教育”,暗线是“道德教育”,这在教材的编写体系中明显的呈现出来。初二教材共分四个部分,其中两大突出的法律板块.即二到七课的“法律与国家”.强调依法治国:九至十六课的“法律与公民”板块,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图通过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地理、历史环境来分析法律思想,并着重分析了中国法律的宗法群体本位观念和西方法律中的自由个人本位观念。  相似文献   

17.
沈家本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法学家,他的法律思想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受西方资产阶级法律的影响,对封建末期极端专制主义的法律制度和法学观点进行了揭露和批判,对中国近代法学和法律思想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李大钊的法制思想与中国近代的法制变革息息相关。李大钊的现代法制观念突出表现为争取法律主权、民族独立和平等。其法制思想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专制时代尚人治,立宪时代重法治。第二,宪政制度是国家最重要的法律制度,保障人民自由权利是宪政的基本内容。第三,发展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是中国民主法制建设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李大钊法律思想的形成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大钊具有丰富的法律思想,五四运动以前,他以反对封建专制主义,提介平等自由为起点,主张实施宪政,建立资本主义法治社会,形成了民主主义法律思想。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后,他又逐步认清了法律的阶级性及法律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相互关系,对社会主义法律建设,尤其是对男女平等为基础的民主法律制度的完善问题进行了最初的探索,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家。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法律思想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卞修全 《天中学刊》2006,21(3):33-37
江泽民法律思想是在汲取和创新西方优秀法律文化,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的法律思想,深刻总结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而形成的当代中国法制建设的指导思想。坚持党的领导是江泽民法律思想的根本原则,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江泽民法律思想的核心,德法并治,以德治促进法治是江泽民法律思想的重要特色。江泽民法律思想是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客观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取得重大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