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笔为谁而握?     
一九四九年南下的时候,我开始对自己的职业育了选择.干什么呢?我考虑了好久,最后自己暗暗决定:"到南方干记者工作去!"到了武汉以后,组织上果然把我分配到广播电台工作去了.为什么我选择记者工作呢?理由有两条:第一,我爱好写作;笫二,记者容易出名.记者生活开始了,一切都是陌生的.出去采访要有人带着,怎样写消息、通讯,一窍不通.第一篇难产的稿子终于写出来了.可是整篇文章千孔百疮,错字、别字连篇,标点符号也不会点,句子不通更不用说了.可是  相似文献   

2.
1998年8月,我从第二炮兵某部机关转业到陕西汉江机床有限公司组宣处从事宣传工作,按理说,在部队就从事文秘工作多年的我继续拿起笔杆子应算是重操旧业,轻车熟路,但事实恰好相反,由于长时间写“官样文章”习惯了,无论是写总结报告或是新闻通讯稿,总是“短”不下来。凭心而论,要不是编辑们技术高超采取“剖腹产”手术,我在报刊上发表的  相似文献   

3.
邵云环是我的老乡,她非常要强,也非常敬业。这次她刚到贝尔格莱德不久,就迅速地适应了特殊的报道环境。她从不计较得失,默默无闻地工作,领导要求做什么就做什么。她没有任何的名利思想。她写的稿子有思想,有深度。我来南斯拉夫工作时,特地带来一篇她与丈夫曹荣飞(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外交官)合作的稿子,那是一篇写于1992年的年终专稿。这篇稿子非常有水平。如果对塞尔维亚民族特性和政治状况没有很深了解,很难写出来这样的稿件。这次她到了贝尔格莱德以后,写了很多内参,为国内提供了宝贵的动态性分析。 由于电话线路问题,我只能每天去她家发稿。她一再坚持要给我把钥匙,让我无论何时都可以去她  相似文献   

4.
我从一九五一年参加党报通讯工作,到现在已经有七八年的历史了。在这七八年当中,我给报纸写了一些稿子,凡是被采用的,我都把它收集在贴报簿里,到现在已经有好多篇。看到自己这些劳动的成果,心里充满了喜悦。最近我回顾了一下我这些年的工作,想了想通讯工作中的几个重要问题,现在把自己的一点体会写在下面,供通讯员同志们参考。作通讯员以后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通讯员  相似文献   

5.
1990年秋,我到汝阳县小店乡采访.当时,正值秋季计划生育活动到来之际,乡干部都下去了。乡长说,他们的计划生育工作全县第一,要我给他们写一篇稿“光采光采”。我是搞经济报道的,素与计划生育报道无缘。虽然答应了,从哪个方面写心里还没有谱。我开始收集材料。从近年来这个乡的人口增长  相似文献   

6.
五十年代,我就向陕西日报写稿了,六十至八十年代,陆续都写过,见报的也不少。1970年以后,由于调任地委宣传部副部长,我就以主要精力分管宣传工作了(包括通讯工作),稿是写得少了,但把不少精力用于组织、培养全地区通讯队伍了。通讯报道工作逼得我要学、要写、要想、要深入实际,要联系群众,因此也促进了我的进步。我常想,我的成长,是与搞通讯报道工作分不开的。回顾我所走过的道路,我感受最深的是:  相似文献   

7.
学艺十五年     
我学习写新闻报道,十五年来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1970年,我应征入伍后在连队当文书,领导经常让我写点什么,可是我不会啊!就跑到团新闻干事那里去请教。新闻干事讲的,乍一听心里似乎明白些,可是铺下稿纸还是老虎啃天没处下牙.怎么办呢?我决定从头做起,先学着写日记,每天写一篇,一写就是七年.写日记觉得顺手点儿了又学着写广播稿.再到后来,发现了新鲜事,就写出来往《战友报》、《河北日报》等新闻单位投稿.结果  相似文献   

8.
文化交融     
近日出访泰国、越南,回来后总觉得应该写点什么.游记之类自然无须我来唠叨,有关的图册汗牛充栋,况且此行也没有到过几处旅游景点.我想写的,是一般旅游者看不到或不曾注意的东西.譬如这次出访的主题——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由于是工作访问,主人为我们安排了多场会见、参观活动.说老实话,若以"新鲜"、"奇特"论,确有些乏善可陈.我想,最好的办法,是写那些不必翻检记录就能娓娓道来的印象、感悟,惟其如此,才是最深刻的记忆,也必是值得记述的东西.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同志在50年代经常到各地视察,并同各界人士举行联欢晚会,他始终在人民群众之中。但由于他本人不主张新闻界对他作过多宣传等方面的原因,他这些同人民群众同欢乐的情景极少报道,所以只给参加者留下永久美好的记忆。1958年1月24日晚.他曾在广州中山纪念堂同5000多人联欢,就是一例。当时我作为《广州日报》记者曾有幸参加和采访,同其他文字记者写了特写,摄影记者拍了照片.由于陶铸办公室在我们送审稿上批示:“退回,不拟刊出。”所以,消.息、特写和照片都没有发表。当时我写了一篇日记,记录下这次晚会的情景和自己的感受.1976年毛主席离开我们了!我曾怒起这篇日记.但由于日记本和手稿都是包扎堆藏起来,又忙于工作,无暇寻找。一日,为寻找材料写回忆文章,偶然又发现这篇东西。这篇日记经历了我从广州调到北京新华社的搬迁,特$.l是遭受了“文革”抄家的“洗礼”,还能保存下来,真是喜出望外。适逢今年是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于是把这篇日记加以整理,拿出来发表.作为一个记者对毛主席的缅怀。  相似文献   

10.
我读过小学,一个偶然的机会,给报社写了信,不久接到回信,鼓励我多写信反映情况,我照着做了,从那便开始了我业余写作的生涯,算来已经几十年了。我总是结合工作写稿。有一年,全县各粮所有400多吨蓖麻籽,我给《中国商业报》写个稿。刊登这篇稿件的报纸还没收到,求购的电报就来到了。接着我又写了“广告  相似文献   

11.
我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搞了20年评论。1980年,中央电台成立评论组我是组长.后来变成评论部.我是主任,到2000年退休整好20年。台里要求每个评论员每个月至少写3篇.有时候还超额,20年算下来,我写了700多篇.同时对评论做了一些研究。下面我从创优的角度讲讲新闻评论。  相似文献   

12.
前些时候,我在和曾正德同志谈工作时,他告诉我他准备把到出版行业工作以来,平时积累的一些文字,结一个集子,要我为他这个集子写个序,我欣然答应了他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从写新闻到教新闻□丁法章1973年8月,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尚未结束,在从事了近七年新闻采编工作以后,我重新回到了曾经六年寒窗苦读的母校。从当记者到做教师,从写新闻到教新闻,虽然都是同新闻打交道,但工作的性质和接触的对象毕竟不大一样,在这个世界里...  相似文献   

14.
新兵训练结束后,由于我有一定的文字功底,领导就把我调到了团报道组当一名业余报道员。刚进报道组那会儿,我写稿的热情特别高,为了实现零的突破,我几乎每晚都要加班到12点钟,也不管大稿小稿,想到啥就写啥,写了就投。然而近半年的时间过去了,我投出的200多篇稿子却如泥牛入海,杳无音讯。  相似文献   

15.
我是1980年担任北京市海淀区通讯干事的.六年的工作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只有加强学习,深刻理解党的方针政策,才能当好通讯员,写出好新闻。前几年,落实党对农村的经济政策,刚实行改革,由于我缺乏认真学习和领会,因而把各种各样的承包责任制狭义理解成搞分田单干,认为这样一家一户地搞下去,后果不好,思想扭不过来。结果,两三年也没有写出什么象样的新闻。熟悉的人对我说:“你的消息字少、事小,没有什么可看的”。可我还  相似文献   

16.
最近,中央电视台“半边天”节目推出一组“母与女的故事”,其中有一对是在人民日报社当记者的母亲和我这个人民出版社做编辑的女儿.《新闻爱好者》杂志的同行赁着职业和敏感立即来信约我写写母女两代对新闻事业的“贡献与情结”.说到贡献,让我颇为惶恐,因为我的工作年限虽不短,但作为职业编辑的资历却不算太长,实在没什么业绩好写,至于母亲,确是无愧于新中国的新闻事业,作为在人民日报工作40多年的高级记者,她在1991年被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专家.而有关她的文章,她自己和别人都已写过不少,似乎也用不着我来写.  相似文献   

17.
我是个中学教师,喜欢文学;也是新闻爱好者,耕耘之余,总想动笔为报社写点东西.但由于对新闻知识知之较少,虽费尽脑汁写了不少稿件,但效果不佳.后来,下决心拜师学艺。1986年,我自费参加了“北京人文函授大学”经名作家指点,才有机会写了几篇见报的文章。1988年春,我去参加“西安飞机报”社召开的新闻工作会议期间,看到了《新闻知识》.拜读后,教益至深。找到总编,建议人手一册订阅。就从那时至今,每每到手,如饥似渴,边学边写,爱不释手,当作工具书、教科书阅读,受益匪浅。在她的指导下,我的写作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先后在《西安晚报》、《雪莲》杂志、《陕西教育》  相似文献   

18.
之所以写这个题目,是相对于我自己的工作经历。在1997年以前,我在工人日报西藏记者站工作,那里经济相对落后,信息也闭塞,根本谈不上开放。那里的工会工作我报道最多的是艰苦地区的班组工作、艰苦地区的工会工作者个体,没有一篇稿件是写西藏工会带有指导全国意义经验性的。1997年到青岛记者站工作,工作地域发生了变化,工作对象发生了变化,工会报道的路子也就随之发生了变化。在青岛近10年的时间里,积极探索开放地区工会工作采访报道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9.
我日常的工作,除了所供职报社的本职,就是给媒体写点时事评论.回望2011年,印象最深的不是我自己写了什么好文章,而是读了若干本好书,其中的一本是青年评论家曹林写的《时评写作十讲》.读过这本书后,我知道了曹林读过哪些书,也激起了我的阅读兴趣.  相似文献   

20.
我是1952年从市文化局所属影院调到天津市第二图书馆(天津图书馆前身)工作的,至1997年退休,整整45个年头了,在知识的海洋里度过自己的大半生,感到很骄傲.幼时,由于家境原因,未能入校系统读书,只读到初小程度时被辍学,本应求学的我便投入到社会大学图书馆中工作,这个机遇和优越的工作环境对我来说是得天独厚和难得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