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9 毫秒
1.
【原文】予少时读书,一见辄即能诵①。暗疏②之,亦不甚失③。然负④此自放⑤,喜从饮酒滑稽⑥者游。旬朔⑦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⑧之力,而常废于不勤。比⑨数年来,颇发愤惩艾⑩,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紒紜矠不如曩时紒紝矠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紒紞矠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嗟夫。败紒紟矠吾业紒紡矠者,常此二物也。(选自秦观《精骑集·序》)【注释】①诵:记诵。②暗疏:默写。③失:差错。④负:依仗。⑤放:放任自流。⑥滑稽:巧言善辩。⑦旬朔:十天为一旬,每月初一为朔,此指一个月。⑧强记:记忆力很…  相似文献   

2.
[引文]予(1)少时读书,一见辄(2)即能诵(3)。暗疏(4)之,亦不甚失(5)。然负(6)此自放(7),喜从饮酒滑稽(8)者游。旬朔(9)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10)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相似文献   

3.
天下书原读不尽,虚斋云:“欲为一代经纶手,须读数篇要紧书”。书读要紧者方好,文中子云:“不广求故得,不杂学故明”。李光地:《榕村全集》开卷疾读,日得数十卷,至老死不懈,可曰勤矣,然而无益。此有说也:疾读则思之不审,一读而止,则不能识忆其文,虽勤读书,如不读也。冯班:《钝吟杂录》  相似文献   

4.
费振刚、胡双宝与宗明华三先生辑校之《全汉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出版)用力甚勤,大便于汉赋之研究。然为“全”者,实非易事,此学人之所共知。故见窄识浅如愚者,亦得一二遗珠以为此《小补》云。不当处,祈方家有以启之。一、补句P150:王褒《甘泉赋》。《文选》卷35《七命》李注引有“耀照形之玉壁”一句。P159:刘向《行过江上七雁赋》。杨慎《丹铅杂录》(丛书集成本)卷10“雁赋”条引有“顺风而飞,以助气力;衔芦而翔,以避结缴”四句(题作《雁赋》)。P278:傅毅《洛都赋》。《韵补》(丛书集成本,下同)卷1:“旄”下…  相似文献   

5.
《论语·乡党》末章云:色斯举矣,翔而后集。[予]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这是《论语》里最有特色也最难讲的一章。色斯举矣,集解引马曰:“见颜色不善则去之。”翔而后集,集解引周曰:“回翔审视而后止。”邢疏:“此言孔子审去就也。谓孔子所处,见颜色不善,则于斯举动而去之;将所依就,则必回翔审视而下止。此翔而后集一句,以飞鸟喻也。”朱熹注:“言鸟见人之颜色不善则飞去,回翔审视而后下止。人之见机而作,审择所处,亦当知此。然上下必有缺文。”[子]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  相似文献   

6.
《印心石屋诗钞》是清代两江总督陶澍汇辑少年至晚年时期全部诗作的总集。其《出山草》、《玉堂草》、《江湖草》、《太史草》为初集,凡四卷。写作时间系“自辛酉北上之夕至于己已(1801—1809)。”《皇华草》为二集,凡二卷,“乃奉命典试四川作也。”《抚吴草》是陶澍“以道光五年(1825),由安徽巡抚移节江苏”以后所作,“抚吴之六年,辑莅吴以来因事发咏之诗成四卷。”总计十卷。诗集之命名是由于“萸江太翁,读书石门潭上,在印心石之北。兹所作虽不系此,而不忘所自,故仍以‘印心石屋’名其集。”  相似文献   

7.
陶翁一生琴书为伴,可谓饱学,然而其论学,却独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这一段话虽为人们熟知但却常常引起歧见。明人杨慎在《丹铅杂录》中说:“《晋书》云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此语俗世之见,后世不晓也。余思其故,自两汉来,训诂甚行,说五字之文,至于二、三万言,陶心知厌之,故超然真见,独契古初;而晚废训诂,俗士不达,便谓其不求甚解矣。”清人方宗  相似文献   

8.
本文考察了自昭明太子以来对《闲情赋》之种种评价,得出:昭明之说最得其实,苏东坡批评昭明是因误解陶赋之“强生事”;现当代部分人说它思想大胆,敢于反礼教,是拔高其在文学思想史上之地位,是为全集“缩小”眼界之故。另外,本文又通过对昭明在《陶渊明集序》中,高度评价陶渊明其人其文,而《文选》仅录陶作寥寥数篇这一问题进行了考辩,指出:此非如某些学人所说的是昭明之矛盾,而是其采取道德(功用)与文学分殊之价值取向所致。  相似文献   

9.
在山兄与平伯仁丈为浙江吴兴 (德清 )小同乡 ,乡谊之殷 ,忘年之交 ,通信之勤 ,均系小弟所矜式者。据忆测 ,见珍藏仁丈之函札 ,当上百通 ,即使不上百 ,逾半百是绝无问题的。这在《书信集》中 ,定能称得上是“大户”的。在编集《书信集》 ,乃至后来编《全集·书信卷》时 ,这“大户”均付阙如 ,我是始终耿耿然于心中颇为抱屈的 ,在论说全集不全的诸多文字中 ,亦屡屡提及。大概在山兄当时忙于工作 ,无力分身及此之故吧。近来在山兄体衰多病 ,而从事笔耕纂辑之心不减当年 ,弟则多次敦促他抓紧时间将平丈信件编次并加笺释 ,既为文苑增添佳话 ,又可…  相似文献   

10.
乾隆《避暑山庄五福五代堂记》注译和说明别廷峰避暑山庄五福五代堂记“五福五代堂”①之扁,既额于“宁寿宫”②之“景福宫”,兹复额于“避暑山庄”者何故?敬维本朝家法,于几内殿理事处御书之扁,莫不历代模勒③,以志继绳殷志④。故“正大光明”自世祖至今四世;“勤...  相似文献   

11.
高中文言文应试指要(六)胡加奇二、副词、介词、连词以及复音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比较【测试例题】1.下列例句中加点的字,与“汝母每恶吾治家”中的“每”字,词义相同的一项是①衡数以法绳之②妻习氏常谏不可③妻辄不听④恒见汝父称太史公言A.①B.②④C.③D.②...  相似文献   

12.
《四库全书总目》很大程度上仍在建构当代学界的知识系统和观念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散见于该书中的各种谬误却屡见不鲜,此在明别集提要中尤为突出。陈谟自谓校文江西、广东,《海桑集》提要误为“聘为江浙考试官”,其集诗二卷、文八卷误为“诗文各五卷”;王冕字元章,《竹斋集》提要误为“字仲章”,王冕曾孙婿之子骆居安所辑误为“冕女孙之子骆居敬所辑”;史谨《独醉亭集》提要将壬午为建文四年误为“建文五年”,而建文前后仅有四年;袁凯《海叟集》提要谓“不知据陶宗仪《辍耕录》,是诗作于至正末,乃用金陵王谢燕事”,而核之陶氏该著根本无此记载,此与袁华《可传集》提要引杨维桢语评袁华之语纯属子虚乌有如出一辙。  相似文献   

13.
许寒梅 《初中生》2007,(7):53-54
欧阳修在他的传世美文《醉翁亭记》中,交代了他“醉翁”之号的由来:“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日醉翁也。”欧阳修为什么要自号“醉翁”呢?“醉翁”一号又蕴藉着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相似文献   

14.
“学而优则仕”是《论语》中的名句,一般引述为孔子的言论,理解为“学习优秀的才可以做官”。其实这话不是孔子说的,释义也不是《论语》的本义,而是后人演绎而成的劝学格言。“学而”语见《论语低十“子张第十九”。朱熹集注本题往日。“此篇皆记弟子之言,而于夏为多—…·盖孔门自颜子以下,颖悟莫若子贡,自曾子以下笃实无若子夏,故特记之详焉。”原文为:“子夏回: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朱熹注文说:“优,有余力也;付与学理同而事异。故当其事者,必先有以尽其事,而后可及其余。然仕而学.则所以资其仕者益深;学而仕,则…  相似文献   

15.
《诗·唐风·绸缎》三章句式相类,首章言“见此良人”,二章言“见此邂逅”,本章言“见此集者”。小序以此诗为“刺晋乱也,国乱则婚姻不得其时焉。”姑无论小序之说确否,而此诗言婚姻,或言性爱,则是可以肯定的。《孟子》以“良人”为丈夫,但《诗经》之“良人”未必不是女子;《国语·周语》有“三女为第”之说,则‘“集者”指女子无疑。“‘邂逅”,毛传云:“‘解说(悦)之貌”,若以“良人”、‘“奖者”之实指人者类推,”‘邂逅”不当是“貌”,且“见此解悦之貌”也甚不辞。《诗经》多有数章反复吟咏一事之例,如《魏风·伐植…  相似文献   

16.
比较阅读下面[甲][乙]两则文言短文及其注释,然后逐一答题。[甲]韩子曰①;“古之人,目短于自见,故以镜观面;智短于自知,故以道正己②。镜无见疵之罪,道无明过之恶。目失镜,无以正鬓眉③;身失道,无以知迷惑。”(欧阳询《艺文类聚》)【乙]客有任目而恶镜者④,曰:“是好苦我,吾自有目,乌用镜为欧”久之,视世所称美人,鲜当意者,而不知己面之黑子⑤,泰然谓美莫己若①。左右③匿关,客终不悟,悲夫!(钱大听《潜研堂文集》)【注释]①韩子:韩非,战国末期韩国人,是苟卿的弟子,为当时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②道:指…  相似文献   

17.
《点绛唇·蹴罢秋千》是否李清照作品,历来争论不断,难以定论。王学初先生在《李清照集校注》中说:“此首别作苏轼词,见杨金本《草堂诗余》前集卷下又作无名氏词,见《花草粹编》卷一、《续草堂诗余》卷上、《古今词统》卷四、《古今诗余醉》卷十二、《花镜隽声》卷七、《诃汇》卷七、《同情集诃选》卷四。别有误作周邦彦词。按一九五九年出版之北京大学学生编写之《中国学史》第五编第四章,  相似文献   

18.
黠鼠赋     
苏子夜坐 ,有鼠方啮 ,拊① 床而止之 ,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 ,有橐② 中空。聱聱 ③ ,声在橐中。曰 :“嘻 !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 ,寂无所有 ,举烛而索 ,中有死鼠。童子惊曰 :“是方啮也 ,而遽死耶 ?向为何声 ,岂其鬼耶 ?”覆而出之 ,堕地乃走④ 。虽有敏者 ,莫措其手。苏子叹曰 :“异哉 !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 ,橐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而啮 ,以声致人 ;不死而死 ,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 ,莫智于人。扰龙 ⑤ 伐蛟 ,登龟 ⑥ 狩麟 ,役万物而君之 ,卒见使于一鼠 ,堕此虫⑦ 之计中 ,惊脱兔于处女⑧ ,乌在其为智也。”坐而假寐 …  相似文献   

19.
原文: 洛阳处天下之中,挟崤、渑之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盖四方必争之地 也。天下常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必先受兵。予故尝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 方唐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千有余邸。及其乱离,继以五季之酷,其池塘竹树,兵车蹂践,废而为丘墟,高亭大榭,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与唐共灭而俱亡,无余处矣。予故尝曰:园圃之废兴,洛阳盛衰之候也。 且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洛阳之盛衰,候于园圃之废兴而得;则《名园记》之作,予岂徒然哉? 呜呼!公卿大夫方进于朝,放乎一己之私意以自为,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乐,得乎?唐之末路是矣。  相似文献   

20.
庄子《逍遥游》一篇中,写鹏之将南徙后,插入“蜩与学鸠笑之曰”一节: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而起飞,枪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在“汤之问棘”之后,又有类似的关于“斥”的一节:斥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对这两节的理解,对这三种“小虫”的形象的分析,历来都较含混,影响最大者当数郭象。他在“蜩与学鸠”一节下注:苟足于其性,则虽大鹏无以自责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而荣愿有余矣。故小大虽殊,逍遥一也。在“斥”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