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黄鸣 《教育》2007,(36)
在企业管理中,经常会遇到员工状态不好而影响工作的状态,做了大量系统的工作也见效甚微,为什么?宋朝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我在企业管理中也有借鉴。比如:《论语》中对"君子"和"小人"的论述,为我解开了对组织内人的管理的不惑。  相似文献   

2.
在企业管理中经常会遇到员工的状态好与不好而影响工作的状态,很多时候做了大量系统的工作,但见效甚微。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我在企业管理中也有借鉴,比如《论语》中对"君子"和"小人"的论述,为我解开了对组织内人的管理的不惑。  相似文献   

3.
朱熹花费了近四十年的时间学习与诠释《论语》,后与他诠释的《大学》《中庸》《孟子》汇为一编,以《四书章句集注》为名刊行。四种书中,朱熹对《论语》倾注了极大的心力,共撰成有关《论语》著作四种,今传世者三种,以《论语集注》影响最大。朱熹在《论语集注》中,采取了明显的“六经注我”的诠释方法。本文通过对《论语集注》的举例分析,说明朱熹“六经注我”的特点,并指出这种诠释方法对当下教育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信”在《论语》中主要有五种涵义;“信”在对人的要求上,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对“一般人”的要求,对“君子”的要求,对居“上位者”的要求。对《论语》中的“信”进行解析,可为当今社会倡行诚信教育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5.
《论语》的前三句是:“学而时习之,小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在《教师专业成长——刘良华教育演讲录》中,刘良华说:“我希望老师们滨《论语》,实在没有时间,你至少可以读《论语》前三句。”刘良华认为,这里的“学”就是“阅读”,“习”就是“习性、习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是说把阅读变成习惯,  相似文献   

6.
和谐之美,作为长久以来的美学追求,早在我国美学源头的孔子美学那便一再论及.孔子之论和谐美,多以中和之美涵之,而其所谈及和谐美遍现于其语、文中。一直以来,我们多从孔子的文论、乐论中找寻和谐审美意识的踪迹,而忽视了孔子在《论语》中反复谈到的另一种切入和谐审美之视角——“观”!在《论语》二十篇中,孔子在将近一半的篇目中提及“观”意,且在《阳货》一篇中更是直接将诗纳入“观”之帷,赋予诗之可“观”的确论,从而从更深刻,宏观的角度确立了文艺之“观”的内涵及其社会内容和社会作用,进而开启了执本善用以致和的和谐审美意识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黄金军 《现代语文》2005,(12):17-17
《论语》,大家都知道“论”念“lǘn”。可近来笔者对几个班的高中学生作过一个小调查:《论语》的“论”为什么念“lǘn”,其答案的正确率却几乎为零。后来,又“考”了几位语文老师,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竟也不知道!《论语》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名列“四书”之中,当然是国粹了,这么重要的作品,对其读音内涵的了解,中学生们却知之甚少,语文老师中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者也大有人在,这虽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却毕竟是有点遗感的。  相似文献   

8.
释“论语”     
在教读《论语》选文时,经常有学生问:“论”为何要读作“lún”?“论语”是什么意思?这部著作为什么要以“论语”来命名?有些老师对这些问题或者各持一说,莫衷一是,或与学生一样,不知所以。而广西民族出版社《〈论语〉赏析》一书的解释是:“《论语》就是孔子的论和语,论就是议论,语就是告知,使人有所觉悟。”这纯属妄加揣测,不得不予以辨正。  《论语》之“论”之所以读“lún”,是因为此处它是个通假字,其本字即古体字是“仑(lún)”。《说文》段注:“论者,仑之假借。”“伦、论字皆仑会意。”那么,“仑”又是什么意思呢?…  相似文献   

9.
《论语》中,关联词“虽”共出现31次,均表示转折关系,如果再进一步分析的话,其语法功能又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表示已然事实,是一种“事实-转折”的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连词“虽然”,共有22处;一类表示未然的状态,是一种“让步假设-转折”的关系,可译为“即使”,共有9处。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进一步对《论语》中的“虽”的特点进行了发掘与探讨。  相似文献   

10.
在《论语》学说中,德性成为关切的中心、人们生活的主要目的。在孔子那里,人生的一切生命实践、为人之道,皆为“学”也。《论语》中“学”的范畴充分诠释了一个人一生所成就的全部就是德性的实践,以“学”的范畴辐射到“仁”、“道”、“礼”等主要范畴。因此,《论语》中的伦理思想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依照“学”来构建的。“学”贯通“礼”、“仁”、“道”,是诠释孔子伦理思想的最根本范畴,具有独立的意义价值。“学”的过程即是成仁(人)的过程,而成人的层次是不断提升的。“学”可谓是生命本身的存在形式。  相似文献   

11.
一日,翻阅《于丹(论语)心得》,《序言》中这样一句“……孔子只有温度……”久久地萦绕在我的脑海中。我想:用“温度”来形容一个教师,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思绪转接到一个小故事:一个俊俏、可爱的小女孩苏珊,一年级的时候,身体里竞长了个肿瘤。三个月的化疗,把她满头秀发全“化”掉了,  相似文献   

12.
曾蓉蓉 《现代语文》2010,(2):118-120
自2007年11月《〈论语〉选读》正式在浙江范围内开修以来,如何教好《论语》成了我们必须探究的。个问题。相当一部分老师教学《论语》只停留在疏通文意和字词句的梳理上,有部分老师自己对《论语》“吃”得很透,但课堂则变成自己在唱独角戏。如何提高《论语》教学有效性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  相似文献   

13.
房启发 《教师》2012,(28):17-17
孔子乃中国古代仁与智的集大成者。记载孔子思想的《论语》,深刻地阐述了处世为人的准则。古人半部《论语》治天下,从小处说,《论语》对班级管理有莫大的启示,班主任管理班级,完全可以借鉴《论语》的智慧。现结合自己的班级管理工作实践,谈一下自己的点滴体会。一、如何不让学生一错再错孔子说:“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悦。”借鉴到班主任工作与班级管理上,可以理解为:对学生“宽厚”,就会获得学生的拥护;对学生讲“诚信”,就会得到学生的信任;勤于管理,机敏处事,就会取得成功;公平地处理班级事务,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不管他是“优生”还是“后进生”,就会让全体学生高兴。这里,孔子给出了为人必须做到的四个字:宽、信、敏、公。这四个字,一直是我为班主任工作的准则。  相似文献   

14.
对《论语十则》“思而不学则殆”中的“殆”字.课文下面的注释及教师用书均解释为“有害”、“危险”,对此注释,我认为有不妥之处。  相似文献   

15.
我国素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同样,《论语》,也成了我管理学校的智力资源。我借用《论语》中的名句,借“至圣先师”的影响力,根据我校管理缺乏规范、教师之间缺乏协作的实际状况,拟定了一份特殊的《师德修养自评与互评表》,有效地实施了对一所薄弱学校重塑师魂的计划。  相似文献   

16.
“兴”的术语解说经历了错综复杂过程,它直接导致了对于《论语》中“诗,可以兴”的错误判断。“诗,可以兴”无涉于艺术或美学问题,而仅仅指特定场合下对于诗句的引用。今天的美学家诠释兴、观、群、怨、不过是以“六经注我”的方法来表达某种善良的愿望,并不出于对《论语》及其“兴”这一语词的准确理解。  相似文献   

17.
辜鸿铭《论语》英译本具有西化的语言特质、表达习惯和篇章结构特点,更容易地让西方人了解和认识《论语》所传达的思想,特别是很具中国儒家特色的关键词的翻译,如“仁”“礼”“天”等等,通过这些词语的翻译技巧中能够见出中国儒家文化的特别之处。  相似文献   

18.
一、《论语》思想中,道德教育所居地位 《论语》思想中,道德教育应该说是居于首要的地位。《论语》中有不少孔子的言德之语。他常叹“知德者鲜也”。“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他最忧虑的是“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因此,他在教学中最重“德教”。并以“君子”的标准要求学生。孔子最称赞子产的君子之道四大品德,这就是“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这些都体现了论语中孔子主张的为人道德至上,育人道德第一的思想。孔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里的“奉”就是做人的根本,“务本”就是要学会做人。做人就是孔子所说的“成人”,即“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换句话说,就是只要培其智,修其德,养其勇,习于艺,再加上礼乐之文,就可以成为一个完备的人了。孔子还指出:“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这里孔子强调“成人”主要是德.德是“成人”的起码条件。  相似文献   

19.
“学”的思想,相对于《论语》中其它核心范畴,如仁、礼、孝等在学术界的研究相对薄弱.但是,“学”在《论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学”不仅是简单的知识的积累,而且更是修德至君子的重要途径.《论语》之“学”包括学的内容、态度、方法和学的目的等内容.从《论语》中梳理中华文化“学”之精髓,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高诗令 《文教资料》2010,(10):45-47
《论语》中孔子的话语中用来表示第二人称的代词有“女”、“尔”两个字。但“女ru”只表作第二人称单数代词,而“尔”既可作单数,又可以作第二人称复数代词。从孔子话语中表示第二人称单数代词的不同用字.我们可以看出《论语》并非一人理事编撰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