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现代私塾教育的出现,的确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现行教育制度的规定。但是现代私塾是针对现行教育体制的弊病而产生的,在我国教育存在诸多问题的今天,私塾教育可谓是一种很大胆的尝试。这种教育方式的出现并非不是一件好事,它可以让教育者更加清楚地认识和改进我国当前的学校教育,对我国教育的完善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悦荐任溶溶这个写过《没头脑和不高兴》的可爱老爷爷,原来也有被老师看着读书背书的时候,还是在这样一个叫做"私塾"的地方。很多过去的事情我们并不了解,听任爷爷讲那过去的故事,还是很有意思的。上海市长征中学蒋伟仪我小时候五岁回广州,读过近三年私塾。当时广州崇尚传统东西,私塾很多。我就带着三本红皮书进私塾了。三本红皮书是私塾的入门书。所谓三本红皮书,就是《三字经》《千字文》和另一本  相似文献   

3.
一。阅价下文,犯成1一7.《空O分》 龙香给’‘现代私整”一个空间?(黄波) 10月底,苏州现代私塾—“菊斋私塾”正式开课。尽管以传统文化为主要学习内容,时少年进行培育,这在苏州乃至全国都不是第 一次,可因为主办者首次明确挂出了“私塾”的招牌,还是吸引了不少眼味;同时,更由于此事很容易让人联想起近年来国学热,以及“要 不要读经”干争论,乃至不可避免地成为了一起公共性的文化事件。 虽然当代中国人几乎很少有读私塾的经历,但经过持久的批判和某些文艺作品的传递,在国人的意识中,“私塾”代表着一种以死记 硬背为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又见私塾     
对于多数人,我们是从中学语文课本所选鲁迅名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认识私塾的,它似乎是距离我们很遥远的事情.然而,在湘鄂赣交界汨罗江畔的湖南省平江县,私塾又兴,这里的四乡八邻几乎都有"教老书的",越是偏僻的山区,"教老书的"就越多.和鲁迅文章中描写的一样,私塾的"教室"里没有黑板,私塾也没有年级之分,各种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在一个教室里,他们在私塾中主要学古文、练书法和对对子.此外,乡村置办婚丧礼仪应酬方面的事情也是必学的内容.老书教材,就是像<四书>、<五经>一类的古代文言文作品,书本通常很旧,其中还有一些线装古本.私塾的学生以十三四岁的居多,个别大的20出头,绝大多数是初中没毕业或小学文化程度.据私塾先生说,政府规定只有正常义务教育受不下来的才能进私塾.  相似文献   

5.
宋亮 《教育》2011,(10):20-21
《教育》旬刊记者采访许多在家上学的家长,发现一位获得很多家长推崇的领军式人物——袁鸿林。家长们介绍说,袁鸿林的女儿就在他开办的现代私塾里学习,近日,《教育》旬刊记者采访了袁鸿林,他也很乐意和所有人分享自己在自办私塾里培养女儿及其他孩子的经历。  相似文献   

6.
何年 《教育》2011,(28):20-21
《教育》旬刊记者采访许多在家上学的家长,发现一位获得很多家长推崇的领军式人物——袁鸿林。家长们介绍说,袁鸿林的女儿就在他开办的现代私塾里学习,近日,《教育》旬刊记者采访了袁鸿林,他也很乐意和所有人分享自己在自办私塾里培养女儿及其他孩子的经历。  相似文献   

7.
4岁起,我由母亲教认字和读浅易的书,6岁进私塾前,我已认识1000多字。私塾办在家祠,同学共5人,是几位堂兄和我的三哥,我的年龄最小。当时县里已有小学,离我家很近,小学的学生与我们有些来往。我常向他们借阅一些新书,如《学  相似文献   

8.
私塾改良是清末自强意识下推动教育改革的一项举措。在各地官方和民间的私塾改良活动中,京师的私塾改良不仅走在全国前列,而且成为官方树立的改良范本。清末京师的私塾改良具有比较独特的历史发展线索与特点:改良步伐“稳中求进”,稳住日常教学,精进教学质量;私塾地位不可替代,数量与影响力远高于小学堂;督学局的改良方针以劝导为主,非强制不催促;采取金钱奖励和身份奖励并行的手段推动改良行动;“劝学浅说”内容平易近人。  相似文献   

9.
私塾语文教学的科学性应加以明辨,其中有科学的,也有非科学的。私塾语文教学是古代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谈论这个话题目的很显然,就是吸收其中的精华为今天所用,摒弃非科学的,为今天之鉴。  相似文献   

10.
<正>晚清名臣杜受田出身官宦诗书人家,其父杜堮(è)为嘉庆时期的翰林院编修。杜受田7岁时入家族私塾读书,14岁时随父亲到滨州城南的蒲台县城读书。在父亲的熏陶和指点下,杜受田广泛涉猎经史子集,成为一众学子中的佼佼者。不过,杜受田却三番五次请求杜堮说:不想去私塾读书,理由是"同学们都很  相似文献   

11.
私塾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私塾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私塾的历史悠久,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发挥过较大的作用。传统私塾教育中体现出的文化知识与道德教育相结合、识记与领悟相结合、个别教学等特点对于当今我国初等教育的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一、怎样看待私塾先生和作者对他的态度? 有人认为文中所写的私塾先生是鲁迅童年时代的老师寿镜吾先生,并以有关他的事迹来说明寿先生对鲁迅的关怀和鲁迅对他的尊敬,从而认为鲁迅在文章中对私塾先生是抱肯定态度的;也有人把先生看成是可憎可笑的反面人物。应该怎样看待私塾先生这个形象呢?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文艺性的散文,虽然鲁迅在写私塾先生中有现实生活中寿先生的某些事实依据,但鲁迅并不是给寿镜吾写传记。为了表达作品主题思想的需要,作者选取了有关寿先生教学生活的某些材料,这样,与实际生活中的寿先生的全貌就不可能完全一致。分析私塾先生的形象,应以作品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一个作家的写作生涯,也像小溪流似的。沿着流水向上游走去,走啊,走啊,就会发现他也写过作文,在黑格、蓝格本上写的作文。我上小学、初中时,就没少写作文。今天,我已经白了双鬓,合上眼回想当年作文的情景,仍有一种进入童话境界的很美又很神秘的感觉。那毕竟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在小学一、二年级是联句。老师写个“我”字,我就接着写:“要吃糖”,“要买糖人儿”。上改良私塾(私塾是私人教书,一般是学古文。改良私塾是学课本。)学三、四年级课程时,是写日记。我写的日记是豆腐账,从早晨起床一直写到晚上睡觉,能写一两千字。老师也不批评,还表扬…  相似文献   

14.
塾师轶事     
史峰 《生活教育》2010,(10):58-60
离休老教师王金华先生,86岁高龄,受过私塾教育,至今仍旧能填词做诗,写得一手绝好的毛笔字。我拜王老先生为书法老师,常常登门求学。练字结束后,我们师徒便常聊些教育的旧事。王老先生给我讲过的旧时私塾先生的生活境遇,让我很是难忘。  相似文献   

15.
1912至1937年,乡村小学校与乡村私塾并存于乡村社会且相互博弈.一方面,乡村小学校强势进场,政府通过制定奖进、改良、改造乃至直接取缔的政策,压缩私塾在乡村社会的生存空间,乡村私塾遭受到了冲击.另一方面,乡村小学校办理成效不彰,出现乡村学龄儿童进入小学校就学的占比较低,师生人数普遍过少,常有学生缺席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乡村小学校办学质量参差不齐等现象,乡村私塾反获乡民优选.乡村小学校与乡村私塾分别作为新式教育和旧式教育的代表,交织与博弈于乡村地区,反映出这一时期乡村教育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艰难与复杂.  相似文献   

16.
私塾在山东已有两千余年历史。至清末,随着废科举兴学堂的发展,私塾的衰落无可避免。一部分私塾经过改良,在形式上向新式小学堂靠拢,而绝大多数私塾,仍以原有的旧姿态广布乡野,与新式教育相抗衡。私塾的存在,有其合理的、积极的一面,但同时也阻碍了山东教育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名人佳话     
“敬老尊贤,应该应该!”毛泽东同志8岁那年进家乡一个私塾上学,拜塾师毛禹珠为师,一直念到13岁。少年时期的毛泽东做事就很踏实,待人诚实,无论学做什么事情都很用心。进私塾后。他显得比别的孩子好学、用功。当时的私塾,老师只教经书,尽管开始时他听不懂,也反对死记硬背,后来不爱读经书,喜欢看流行的小说,如《精忠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等;但凡是老师教的课,他都认真听,从不胡闹;老师布置的作业,没做完时,别的孩子怎么拉他,他也不去玩。由于他读书认真、专心,  相似文献   

18.
“私塾末年”中国私塾教育受到西方新式学校教育的强烈冲击。面对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私塾教育不得不从课程等多方面作出调整以应对外部的严峻挑战。私塾课程的调整也直接指向了新式的学校教育,这可以看作是后者对前者的胜利,但学校教育的课程也有着私塾课程挥之不去的影子。二者在冲突与竞争中发展,又在互补与传承中逐渐融合。这也给了当下的课程改革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基础教育的主体是民间私塾,现代学制设计之初,实行分级办学,将基础教育纳入地方政府的行政职能,同时又对传统私塾采取包容政策。于是在20世纪初,中国基础教育开始呈现传统私塾与新式学堂并举的二元结构,此种状况贯穿了整个民国时期,直到20世纪60年代,基础教育机构才彻底完成从私塾到学校的转型。私塾在近现代社会的长期存在,延缓了中国基础教育现代转型的步伐,这既有制度设计方面的原因,也与社会结构与文化变迁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20.
私塾是中国传统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已有之,历经各代,传衍逾千年。随着近代社会的转型,私塾遭遇了多次改良,一步步退出历史舞台。然而近年来,伴随着“国学热”、“读经热”的升温,现代私塾不时出现。本文主要论述私塾的演变历程并对其生命力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