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们可能永远见不到也不能使用它。蕴藏在地下数百公里深处的无数小水滴珍藏着它们的秘密。地球深处,压力甚高。炽热的岩石被挤压成奇异的形态,如同浓稠的糖浆般蠕动。这可称得上但丁笔下的地狱,但它也含有某些令人吃惊的东西。在这地狱般的环境里你最意想不到的是:水...  相似文献   

2.
地狱的存在不知是好还是坏。好是好在精神的火花不会在死亡的那一刻熄灭;坏是坏在我们必须为身前的罪过付出昂贵的代价。随着但丁一层层地深入地狱,酷刑四溅着血腥,去惩罚罪恶的心灵,冰冷夹杂着哀嚎,去警告欲坠的灵魂。如此阴暗的地狱,就算自己为顶天立地之人也不免动容。在净界山脚下,守护的天使用宝剑在但丁的额头上刻了七个“P”,表示人生的七大罪过———骄、妒、怒、惰、贪、食、色。于是就得经过层层的磨炼去去除这七个“P”,最后才能升入天堂。天下绝对没有一个完人,也就是说每一个人死后要么在地狱接受严酷的惩罚,要么在炼狱里诚心…  相似文献   

3.
神曲·地狱篇(第十歌) 【意】但丁 现在我的老师顺着城墙和受苦的地方之间的一条狭窄的小路走去,我跟在他背后。  相似文献   

4.
《神曲》是一首极其复杂的诗歌,作为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品,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宗教俗语、时代背景、历史知识等,在《地狱篇》中但丁将地狱分为9圈,从第七圈开始为"下层地狱",罪刑尤为严酷,其中魔兽共有4个,在神曲中魔兽数量上占有很大比重。本文从4个魔兽出发,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西方神话故事、历史背景,分析4魔兽的内在表达内容,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相信能对读者理解《神曲》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但丁《神曲·地狱》既是封建教会的丑恶罪行史,也是诗人那颗不屈追求的心灵轨迹。在序曲中,当作者在“人生旅程的中途”,“谜失了正确的道路”时,象征着理性、哲学的维吉尔出现了,并且引导他游历了地狱和炼狱。在《地狱》第一圈里,作者见到了荷马、荷拉斯、奥维德、卢甘、并且作者认为自己将是“这些大智中间的第六个。”可见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清醒程度。紧接着又见到了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从这些情节中,我们  相似文献   

6.
但丁在其代表作《神曲》中,描写了人类灵魂在地狱、净界、天堂三界中的不同遭遇,以悲凉、伤感的笔触表现了个人的人生价值观,罪人所受刑罚都有“报复刑”的意义。《神曲》中的“因果报应”在宗教意义和人性道德上具有统一性,从根本上来说都是讲善恶终有报,劝人向善。  相似文献   

7.
一个偏见     
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它不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而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日娱乐。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平、正经严肃,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又好比在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头前的姿态。魔鬼在但丁《地狱篇》第二十七句中自称:"敝魔生平最好讲理。"可见地狱之设,正  相似文献   

8.
一个偏见     
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它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日用,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日娱乐。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平、正经严肃,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又好比在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头前的姿态。魔鬼在但丁《地狱曲》第二十七出中自称;"敝魔生平最好讲理。"可见地狱之设,正为此辈;人生在世,  相似文献   

9.
神曲     
故事但丁随着古罗马诗人维吉尔来到惩罚罪恶的地狱,地狱分成九层,他在那里看到许多历史上犯了罪,却不知悔改的人受着各种残酷的刑罚。接着他们来到监狱,监狱分成七层,虽然犯罪但已知悔悟,并得到上帝宽恕的灵魂在此修炼,净化灵魂。到了天堂的入口,维吉尔退去,一列队伍拥着一位高  相似文献   

10.
大文豪但丁     
佳鹏 《初中生学习》2014,(10):22-22
但丁于1265年出生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出生日期不清,按他自己在诗中的说法"生在双子座下",应该是5月下旬或6月上旬。5岁时生母去世,父亲续弦,后母为他生了两个弟弟、一个妹妹。但丁一生著作甚丰,其中最有价值的无疑是《神曲》。这部作品通过作者与地狱、炼狱及天堂中各种著名人物的对话,反映出中古文化领域的成就和一些重大的问题,带有"百科全书"性质。  相似文献   

11.
但丁的《神曲》是关于诗人在地狱、炼狱、天堂这三界的游历,而这三界实际上都是人死了以后的去处.也就是说,但丁所进行的是一次在死亡之国的旅行.所以,读《神曲》,始终有一个问题在我们的头脑中徘徊:但丁为什么要在他的生命正处于人生道路的顶点时去做一次“死亡之旅”?他为什么要在他的生命最强盛、最辉煌的时候去面对死亡呢?因为,但丁在《神曲》中开始游历的时间是1300年,这年他35岁,按照他自己的观点,这正是人的生命力达到顶峰的时候.有一位东方哲人说过:“回忆、冥想、思考死亡是老年人的事,而年轻人是活泼地面对生动的世界和生命.”但丁为什么正相反呢?追寻这一疑问是我们特别是作为东方人的我们理解《神曲》的一条门径.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诗人但丁《神曲·地狱篇》中几个人物设计的介绍和分析,探讨了当时罗马社会的一些政治和历史背景,揭示了诗人由于种种因素,如政治的、宗教的和个人的因素,形成了对这些人物情感上的好恶。  相似文献   

13.
但丁《神曲》中描绘的地狱与刘鹗《老残游记》中描绘的地府是中西文学史上相似的题材。本文旨在分析地狱(地府)分别基于基督教信仰与清代民间信仰之上的布景之异、概念之别、罪与罚设置下的惩戒义与救赎义之辨,具有一定的延展性。通过比较分析以上内容,进而剖析中西不同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上道德伦理的共通之处与具体异处,反映出人在现世应重视道德完善和责任尽善的相似教谕,对人类构筑现今理想社会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同学少年》2013,(3):52
《神曲》是意大利诗人阿利盖利·但丁的代表作,从头至尾充满象征和隐喻。但丁以第一人称,记述"我"35岁时误入一座黑暗的森林,在一座小山脚下,有三只猛兽拦住去路,一只母狼,一只狮子,一只豹子"。我"在呼救时出现了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灵魂,为"我"指引另一条路径,带领"我"穿过地狱、炼狱,然后把"我"交给曾经暗恋的贝阿特丽  相似文献   

15.
但丁的《神曲》作为“中世纪的史诗”,无论在人类的文学史上还是思想史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神曲》分为《地狱篇》、《炼狱篇》和《天堂篇》,每篇的神学思想侧重点都不同,分别为罪(本罪)与罚、罪(本罪)与赎和永生与成圣。从宗教神学和哲学本体论的角度,依次对《地狱篇》、《炼狱篇》、《天堂篇》的神学思想进行较为具体和深入的剖析,突出其神学思想的中世纪特色和新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6.
一个偏见     
偏见可以说是思想的放假.它是没有思想的人的家常只用,是有思想的人的星期日娱乐.假如我们不能怀挟偏见,随时随地必须得客观公平、正经严肃,那就像造屋只有客厅,没有卧室;又好比在浴室里照镜子还得做出摄影机头前的姿态.魔鬼在但丁<地狱曲>第二十七出中自称;"敝魔生平最好讲理."可见地狱之设,正为此辈;人生在世,言动专求合理,大可不必.当然,所谓正道公理压根儿也是偏见.  相似文献   

17.
但丁所处的时代正是东西方交流相对活跃的一个时期,在但丁的作品中我们却极少看到但丁对东方这一热点话题的谈论。研究表明但丁受到了东方思想的影响,其诗歌创作也借鉴了东方诗歌创作手法,但丁对东方的漠视态度是但丁执着的宗教信仰、鲜明的政治理想和复杂的人生经历等多种因素造成的。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但丁人文主义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8.
但丁在他的名作《神曲》中对喜剧这样解释道:喜剧于悲(地狱)中开始.在喜(天堂)中结束,悲和喜是整个事件进程中人物必须经历的两种情感过程。这也是文艺评论家们对喜剧这一文学形式所持的共同看法。然而.喜剧既有共同的东西一而不同的作家的不同的作品所表现出的喜剧风格的多样化则更是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9.
永恒的倩影     
在某种极端的意义上,西方艺术是女性的艺术。他们把女性视为善的隐喻,真的化身,美的极则,爱的典范:“永恒之女性,引领我上升。”(歌德)甚至,在但丁的描述之中,恋人贝阿特丽切还能够救赎他有罪的灵魂,引导他出离地狱,飞升天堂。  相似文献   

20.
但丁是欧洲中世纪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中世纪后期东西方文化交流频繁展开,东西方文化相互影响逐步融合,但丁也积极接受并吸收东方文化,并将其结合到《神曲》创作中。在但丁《神曲》有关东方的描述中,也表现出东西方文化碰撞初期的隔阂与排斥,对但丁创作之源的追索有助于我们了解中世纪后期东西方交流的真实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