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我国青藏高原研究的评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项目首席科学家孙鸿烈:青藏高原第一期(1973—1992年)的研究,是以路线调查和积累资料为主。第一期分为三个阶段,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科学考察队先后考察了西藏自治区、横断山区(川西、滇西北和藏东)、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可可西里山区(藏北、青南和新南),陆续完成了60余部涉及青藏高原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的研究报告,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系统的科学依据,并对青藏高原形成、演化的若干理论问题做了初步研究。其中关于西藏自治区部分的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特等…  相似文献   

2.
《西藏科技》2007,(10):71-71
“白朗县粮油作物易学易用丰产栽培技术示范”项目通过验收,“西藏薪柴能源替代发展战略研究”通过验收,青藏高原大气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监测研究取得重要进展,青藏高原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评价展开,日喀则首个动植物检验检疫中心即将投入使用……  相似文献   

3.
997年~1998年中国科学院重大项目、院特别支持项目和国家攀登计划预选项目“青藏高原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研究工作计划实施顺利,“青藏高原深部状态与隆升的动力学机制”课题组、“青藏高原隆起与环境变化重大事件研究”课题组、“高原近代气候变化及其...  相似文献   

4.
国家基金委资助西藏高原能量水循环研究项目近日,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申请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西藏高原能量水循环降雨共同观测研究”获得了国家基金委资助。该项目将在中日双方长期的合作基础上,与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的相关研究人员一起,通过对青藏高原大气、冰川和冻土进行不同空间和时间尺度的实验及长期监测,经过数值模拟和卫星遥感资料的应用,在3到5年内,争取较为全面了解该地区不同下垫面及不同季节的地气相互作用规律和能量水循环过程。为改善有关GCM模式中青藏高原地区陆面过程参…  相似文献   

5.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青藏高原野生植物资源研究所是专门从事青藏高原野生植物资源研究与开发利用的科研事业单位,承担国家、青海省及国际合作研究项目,主要研究领域涉及青藏高原野生植物资源调查、野生植物引种驯化、野生植物种质资源选择利用、野生植物化学成分研究与开发利用、野生蔬菜资源开发利用、珍稀食用菌引种栽培及野生食用菌驯化栽培研究与推广等。  相似文献   

6.
《科学中国人》2003,(3):42-45
郑度我国 科学家在“青藏 高原形成演化及 其环境、资源效 应”项目研究中, 加强跨学科、跨 课题间的合作, 实行交叉、综合、 集成研究,从不 同角度对高原隆升过程及与区域、全球环境变化的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论证,发现了高原构造和环境变化的一系列特征,找到青藏高原隆升的一些重要过程。在系统集成研究的基础上,青藏高原研究有望取得重要突破。项目首席科学  相似文献   

7.
“青藏高原东缘主要断裂带地应力监测”是国家地质调查部门下达的国土资源大调查工作项目,隶属于计划项目“西南地区应力场综合研究”,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陈群策研究员主持完成。该项目在青藏高原东缘开展系统的地应力测量与监测,获得研究区重要构造部位现今地应力的赋存状态,构建青藏高原东缘地应力监测网络,对重点构造部位的地应力动态变化实施连续监测,从而获得这一重要构造地域地应力的时空分布规律:揭示主要活动断裂带与现今地应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耦合机制,为深入研究青藏高原东缘现今构造活动提供地球动力学依据;从内动力的角度,深化对该地区主要活动断裂的地质灾害致灾机理的认识,为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防灾减灾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8.
2008~2010年,全国地质资料馆联合西藏自治区国土资源资料馆、青海省国土资源博物馆、新疆国土资源信息中心、中国地质图书馆等单位,在中国地质调查局申请开展了“青藏高原地质资料开发利用与服务”项目。项目以青藏高原为试点,通过开发检索服务类、综合集成类、应急服务类和数据库类产品,开展地质资料综合研究分析,创新开发利用模式,促进服务方式转变,为资料部门开展地质资料开发利用提供示范,为政府、社会公众和青藏高原地质矿产调查与评价工作等提供利用服务。  相似文献   

9.
《青海科技》2010,(5):F0003-F0003
<正>"青藏高原绿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与示范"项目,是国家公益性财政专项和青海省科学技术厅列项资助、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下达、中国绿色食品协会主持的项目。  相似文献   

10.
青藏高原是地球第三极、是亚洲水塔、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2017年启动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简称“第二次青藏科考”)国家专项,定位于环境变化与影响及其对策,围绕青藏高原地球系统变化及其影响这一关键科学问题,聚焦西风—季风协同作用、亚洲水塔变化与影响、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变化、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与适应、灾害风险与应对等问题,重点考察研究过去50年来环境变化的过程与机制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目前,第二次青藏科考在亚洲水塔失衡、青藏高原固碳功能与变化、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变化、川藏铁路沿线灾害应对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青藏高原矿产资源远景评估、青藏高原人类适应历史与绿色发展建议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为青藏高原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1.
近二十年青藏高原气象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回顾近二十年青藏高原的地面辐射和热平衡特征、大气环流及季节变化、高原天气系统、高原积雪对我国环流和天气的影响、动力作用和热力作用的模拟等几方面的研究成果,概括了重大理论科学研究和实验应用研究的结果,发现了许多重要的结论,提出了一些可能的物理机制,特别是两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有力地推动青藏高原气象学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2.
《西藏科技》2005,(6):57-58
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即将贯通,如何保护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一直是科技界共同关注的焦点。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专家通过对青藏高原昆仑山至唐古拉山区域冻土环境要素在人类工程活动与气候变化双重作用下对青藏高原高寒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发现,冻土退化是导致青藏高原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西藏科技》2005,(5):55-55
近日,随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野外监测研究平台仪器的逐步到位,科学家们迅速开展了相关站点的选址工作,专家已经完成对纳木错台站站点的实地考察,并将相继确定落实珠峰站及林芝站的选址考察工作。随后,将以拉萨部为基地、以台站为依托,在青藏高原开大规模的、综合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4.
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同志们 :我们这次会议 ,有两个议题。一是纪念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 50周年 ,二是纪念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成立 1 0周年。这两件事是密不可分的。这次会议的目的 ,是在总结青藏高原 50年科学考察研究的基础上 ,展望 2 1世纪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的发展趋势、方向与重点 ;在总结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 1 0年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提出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的发展策略。总之 ,目的在于团结大家 ,共同推动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 ,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研究已经走过了 50年的发展历程。来自中国科学院、国土资源部、教育部、…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研究的信息环境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藏高原研究涉及许多地球科学的前沿问题,目前开展的“青藏高原资源环境变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和“青藏高原形成演化及其环境、资源效应”具有多学科综合研究的特点。面对汹涌澎湃的信息化浪潮,研究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青藏高原的科学研究需要充分利用信息科学技术建立(青藏高原;信息环境;基础设施;资源;政策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被喻为“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副所长朱立平研究员立足构建青藏高原多圈层、立体式研究的野外监测平台和有特色、高水平的实验分析平台,克服高原艰苦的环境条件,开展青藏高原湖泊沉积与环境变化研究,取得了大量丰硕成果,为推进我国青藏高原研究学科发展做出了显著成绩。他不遗余力开展青藏高原野外观测研究平台建设工作,为促进青藏高原科学技术的繁荣和发展,促进科研人才的成长和提高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中国科协最新一届的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评选活动中,朱立平研究员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0,(2):149-155
1月 7日 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评选出 1998年中国和世界十大科技进展。  同日 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建成拟南芥、水稻突变体库 ,这是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核心工作。   19日 冰川冻土研究所在青藏高原海拔 4 850米处获得两组树木年轮 ,这是我国首次获得青藏高原海拨4 50 0米以上树木年轮资料。   2 2日 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向国务院提交“中国数字地球发展战略”的咨询报告。   2 5— 2 9日 中国科学院召开 1999年度工作会议 ,路甬祥院长作题为“认清形势、抓住机遇、迎接新挑战 ,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迈向新世纪”的工作报…  相似文献   

18.
科技要闻     
《青海科技》2004,11(4):60-61
重大科技攻关招标项目(农口)进展顺利,成效显著本刊讯最近,省科技厅组织有关专家就2001年立项的重大科技攻关招标项目《青藏高原优质农作物新品种选育》等4个项目的10个专题进行了中期检查评估。专家组认为,重大科技攻关招标项目(农口)总体进展顺利,取得了部分成果,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在解决我省农业科技难题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青藏高原优质农作物新品种选育》项目中的5个专题组,通过3年多的努力,按合同要求完成了阶段性任务,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选育出优质农作物新品种19个(已通过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品种9个,待审定的10个),发…  相似文献   

19.
兰州大学环境考古研究团队始建于20世纪90年代,由陈发虎院士牵头创建,旨在理解我国西北及中亚地区史前文化演化、人群流动、东西方文化交流、农业起源和传播及史前人-环境相互作用等科学问题.经过20余年的努力,该团队在史前人类向青藏高原扩散定居的过程与动力、史前跨大陆文化交流与丝路文明演化以及新石器-青铜时代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与机制等领域取得了一批有重要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 2016年成立了兰州大学西北及中亚环境考古研究中心,主要研究新石器-青铜时代人地关系.近年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课题和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子专题等项目的支持下,新石器-青铜时代环境考古研究团队取得了多方面科研创新与发现.  相似文献   

20.
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石棉矿幅(J46C001002)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报告”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基础院承担的首个数字填图项目。该项目测区地处青藏高原北端的阿尔金山构造带,阿尔金断裂斜贯其中。地质构造复杂。从太古代一新生代以来该地区各个时期的地质记录齐全,是研究青藏高原北部地壳结构、中央造山带西延问题、高原隆升及其周缘效应、阿尔金断裂带的活动历史及其运动学、动力学特征等重大地质问题的极为有利地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