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说上古时代,整个大地洪水泛滥成灾,黎民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玉帝派鲧去治理洪水,鲧采用堵塞的办法,结果洪水没有制服,灾情愈演愈烈。由于鲧的严重失职,玉帝最终将其斩首示众。鲧死后。玉帝又委派他的儿子禹来继承父业治理洪水。禹的治水方案与其父鲧截然不同,他采用疏导的办法来治理洪水。经过禹的精心治理,不仅彻底制服了洪水,而且还将许许多多的水害变成了水利。  相似文献   

2.
相传远古时代,洪水泛滥,舜帝派鲧治水。鲧一味去“堵”,结果,洪水并无减退,反而愈害愈烈。后来,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他采取“疏”的办法,把洪水引入大海。于是水灾平息,万民安康。  相似文献   

3.
《五蠹》“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课本注:鲧和禹挖河(泄水)。……此注与古籍所载鲧治水的传说相抵牾。按《山海经·海内经》:“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这就是说,鲧是用拦河筑坝的方法来治  相似文献   

4.
禹是黄帝的后裔,因封国在夏,又称夏禹,人们为了纪念他治水有功,尊称他为大禹,即伟大的禹。相传在尧的时代,洪水泛滥,人们生活情况凄惨可怕。于是,尧派鲧(音滚)去治理洪水。鲧用堵塞洪水的办法,治了九年没有成功。尧让位给舜后,舜改派鲧的儿子禹继续治水。禹接受了他父亲用土堵塞洪水失败的教训,到各地去调查和测量,改用疏通河道的办法,使大水顺着已疏通的河川流入大海,解除了水患,还建起了排灌系统。禹又把稻种发给人们,组织人们生产劳动,度过了洪水之后的灾荒,使农业有了发展。禹是一个非常勤劳的人,他身带工具,亲自参加劳动,大腿累得没了肉,小腿上磨得  相似文献   

5.
传说古时候,雨下个不停,大地洪水泛滥,民众苦不堪言,舜派鲧前往治水。鲧到了灾区,调动大批人力物力,用堵塞的办法治水,结果,东堵西塌,越是堵,洪水闹得越大,危害越来越大,鲧失败归来,被舜杀了。鲧死后,舜再派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认真总结了父亲堵塞治水的经验教训,改用疏导的办法治水,引洪水人海,终于取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6.
覃先球 《中学文科》2009,(15):142-142
传说古时候,雨下个不停,大地洪水泛滥,民众苦不堪言,舜派鲧前往治水。鲧到了灾区,调动大批人力物力,用堵塞的办法治水,结果,东堵西塌,越是堵,洪水闹得越大,危害越来越大,鲧失败归来,被舜杀了。鲧死后,舜再派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认真总结了父亲堵塞治水的经验教训,改用疏导的办法治水,引洪水人海,终于取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7.
大禹治水的故事,至今还在我国人民中广泛地传颂着。这一方面是为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所感动,一方面是对禹能掌握水的规律,恰当地采用“导”的方法治服洪水的敬佩。相反,禹的父亲鲧单纯采取“堵”的方法,治水九年而水患不息,是鲧没有治水的愿望吗?不是,问题在于方法不对头。  相似文献   

8.
鲧是研究我国早期文明史的一个重要人物。许多资料记载说,鲧只懂得堙填之法,而禹治水时采用的是疏导的方法,因此禹成功了,而其父鲧失败了。说鲧"用筑堤防水的方法治水,九年未治平",他是败于治水这一认识和说法是完全错误的,并不符合历史的本来面目。鲧治水不存在失败,他是失败于部落联盟首领继承人的政治斗争。鲧的失败为禹的成功创造了条件,禹不仅治水大获成功并且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夏。  相似文献   

9.
古时候,有舜殛鲧而用禹的故事,禹的成功住于他兴修水利,合理疏导;鲧的失败在于拦河建坝。水来土淹.导致洪水更加泛滥。如今,一些青春懵懂时期的孩子们心中也有这么场泛滥的洪水,他们说自己不被关心,不被重视,只有在堕落中才能找到自己的快乐。面对这样的洪水,班主任们有时却是鲧的角色:没有弄清问题产生的原因。不设法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而是盲目封堵,指责孩子的行为,甚至冷嘲热讽.于是,孩子们更加不理懈.心中的这场洪水更加泛滥。  相似文献   

10.
中国历史上有著名的两父子治水——鲧和禹。父亲鲧治水几十年没有结果,而其子禹则只用几年就使洪水驯服,治理卓有成效。究其原因,关键在于二人治理方法不同。水看似柔弱实则刚猛,鲧用“堵”只能使洪水平静一时,而不能治其本,最终还带来更大的灾难。而禹深入了解水的本性,对症下药,疏而不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治水大有类似之处。  相似文献   

11.
数千年来 ,“鲧盗息壤”被作为神话故事传播 ,“息壤”被解释成能大能小可随意变化的神物 ,鲧治水失败被尧舜殛杀的故事亦被载入史藉。其实这些都是远古史实在代代口耳相传辗转播衍中讹变的结果。根据史料揆情度理 ,从水利工程的知识和原理考察 ,可知息壤不是地壳变动中涌长出来的自然物 ,也不是神话传说中的堙水法宝 ,而是远古人们在治水中创制的装载着石块、泥包、沙袋的竹木笼和藉之建成的防护堤 ;鲧为造息壤窃用神庙里的铜礼器成为尧舜为政治需要而殛杀他的藉口。因当时和后世的史家为尊者讳 ,为圣人讳等多种原因 ,这些历史真相逐渐被湮没。今天我们应还其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2.
<正>他是一个可笑的人,总用套子包裹着自己的一切;他是一个可悲的人,给人带来阴影的同时,自己也惶惶不可终日;他是一个可恨的人,顽固地死守着教条,维护着反动势力。他,就是契诃夫笔下的别里科夫。"套子"是他的标志,保守是他的灵魂,故步自封的结果便是消失于人间。由此可见,大胆创新才是王道。创新就是换个角度解决问题。从前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水灾。尧派鲧去治水,鲧沿袭旧法采用"堵"的方法,被堤坝拦截的洪水反而更加  相似文献   

13.
《山海经》云:“鲧窃帝之息壤以湮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何为息壤?郭璞注云:“息壤者,言土自长息无限,故可以塞洪水也。”“汉元帝时,临淮、徐县地踊长五、六里,高二丈,即息壤之类也。①”郭璞将息壤解释为因地壳变动而涌长出来且能够无限生长的形如堤圩一类的自然物或神物,笔者就此谈一点浅见,与通家共酌之。  相似文献   

14.
论至鲧,必论鲧治水;论鲧治水必由洪水谈起。然洪水到底有多大,汉族究竟有没有洪水神话,鲧治水体现了怎样的人文主义情怀,这种情怀又是以何种方式体现,该文从鲧治水之前的洪水谈起,继以类比鲧与酒神,通过两者之间的共性类比,从而揭示鲧之死的悲壮性。  相似文献   

15.
流行音乐进入课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尧舜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水灾,洪水冲塌了房屋,淹没了庄稼,夺取了生命。尧派鲧去治水。鲧用堵的方法,造堤修坝,水来土挡。结果猛涨的洪水冲塌了堤防,水灾闹得更凶,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后又派禹去治水。大禹吸取了其父的教训,采用修河道通水流排水的办法,后经十年时间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治水成功,而被人民拥戴为帝。  相似文献   

16.
帝与鲧     
主持人小夫子:天帝是缺乏温情的"冷血天帝",鲧、禹是充满大爱的"热血青年"——《帝与鲧》的故事予你全新的阅读体验。大禹治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復(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山海经·海内经》)  相似文献   

17.
鲧禹治水是中国著名传说之一,传统解释认为鳅因治水方法不当而被杀,禹吸取其父失败教训,治水方告成功。本文在原始文化背景上提出新说,认为鲧乃古代人们治水时的“人祭”牺牲品,鲧是水神,以之作“人祭”意味着杀死旧神创造新神,鲧剖腹生禹即水神之再生。  相似文献   

18.
传说上古时期,洪水泛滥,百姓受灾。鲧受命治水,花了九年时间修坝筑堤,壅塞百川,结果水未堵住,使百姓遭受更大损失。舜继而命鲧之子禹继续治水。禹总结了经验教训,变“壅塞”为“疏导”,治服了洪水,为百姓解了忧。我们在进行学校思想教育工作时,是否能从这个传说中得到一点启示呢?常见有这种情况。某同学骂了人就被不分青红皂白地训斥一顿;某同学因上课看小说,被老师当场没收撕毁……这样不讲清道理,不注意引导的粗暴做法,不仅不能使学生认  相似文献   

19.
鲧死于治水说流传甚广,为各类史著、教材、读物所采用。实际上,治水决非鲧死之确因,而是鲧以洪水为武器与舜争天下,结果遭诛。  相似文献   

20.
小学语文教学疏导六法胡德星(浮梁县鹅湖镇京山小学)相传远古时期曾发生过一次特大洪水,为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鲧受命治水,但由于方法不妥,始终没有制服洪水。他的儿子禹总结了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堵"为"疏",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治水如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