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古时期尤其是中古的中后期是汉语方位词系统形式演变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汉语方位词的结构类型面貌与现代汉语已基本一致,但还有一些结构类型仍然处于形成期;这一时期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双音方位词种类增多,特别是后加“边/面/头”的复合式双音方位词的迅猛增长.而这类方位词已经开始成为与单音方位词对立和互补的一支力量.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汉语中,方位词,特别是单语素的方位词,总是粘着于前,它的结合面一般都很宽。所以,根据这两个特点,不难把方位词同一般性的名词,特别是表处所的名词区别开来。《世说新语》(以下简称《世说》)的语言虽然比较接近中古初期的口语,可是毕竟跟现代汉语差别太大。在古代汉语中,方位词并不总是粘着于前的,它往往单用。《世说》中的方位词既有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又有和现代汉语一致的地方。所以,在确定《世说》方位词的范围的时候,我们除考虑“普遍地具有后附性”这一语法特点外,还要从词义上进行类比。比如说,A、B两个表处所的名词是同义词,虚化程度相近,A被认为是方位词,那么B也可以认为是方位词,尽管B的结合面很小甚至没有后附的用例。  相似文献   

3.
<洛阳伽蓝记>是中古重要文献,考察了<洛阳伽蓝记>中的方位词及方位表示法,并与上古汉语方位词及方位表示法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4.
笔者在欣赏王维诗的时候,惊奇地发现他的山水诗,大量地运用了方位词,而且大多成为描摹山水的名句。诗人往往只通过几个精当的方位词,就勾勒出一幅特定的优美图画来,形神毕肖,栩栩如生,真如苏轼所说是“诗中有画”。一、王维山水诗中方位词使用的情况王维现存诗歌的数目,据《王右丞集》计有479首,其中古诗150首,近体诗282首,外编47首,这其中还收有别人与之酬和诗32首,除去这32首,王维诗现存为447首。本文统计的方位词,即以之为据。笔者在统计时,按如下几条原则进行: 1、方位词有的兼有动词用法,当它作动词用时,不按方位词(已属另外一个词,  相似文献   

5.
本文着重论述了杨守敬针对《水经》作者、郭璞《水经注》、郦道元《水经注》“互受通称”说、郦道元《水经注》版本、郦道元《水经注》在历史地图编绘中的价值及《禹贡》中出现的“异地同名”现象等问题,所提出的一系列独到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以《新疆图志·古迹志》为语料,从句法角度对《新疆图志·古迹志》中的方位词进行定量定性分析,归纳出《新疆图志·古迹志》方位词共24个,分别是"东、西、南、北、前、左、右、上、下、中、内、外、间、旁、侧、边、底、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东西、左右、上下前后",共使用215次。《新疆图志·古迹志》方位词的句法功能主要有:方位词作主语;方位词作宾语;方位词作状语;方位词作补语。通过对照《醒世姻缘传》《红楼梦》和《儿女英雄传》,发现《新疆图志·古迹志》在方位词使用数量和句法功能上存在差异,主要是由于特殊的成书时间和方志语言的特殊性造成的。  相似文献   

7.
考察北魏郦道元(?—527)的《水经注》,可以从两个角度出发重构《水经注》的文本生态,以求阐明此巨著之意义与价值。其一将郦道元的作品置于经注传统的语境脉络中,一方面强调注经者所面临的局限,另一方面也指出注疏相对于原始文本的创造潜力;其二,让郦道元的著作与同时代的南方山水写作进行对话,强调该著作在空间感知和空间表现方面的独特模式。由此提出,郦道元基于帝国想象,构建了一套由江河组成的基础设施体系,这套江河系统可以被视作以人工运河来佐助自然江河的中古隋唐政体的有力象征。  相似文献   

8.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是我国历史地理学科的经典文献,近10余年有多种校点本面世:1984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袁英光、刘寅生整理标点的王国维校本《水经注校》,王国维手校本以朱谋(土韦)本《水经注笺》为底本,对校了宋、明《永乐大典》本和明清诸名家版本,“对于研究郦学史的人,此书的价值是很高的”,但编校讹误较多,已有人撰文辩正;1989年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段熙仲点校、陈桥驿复校的杨守敬、熊会贞注疏年《水经注疏》,该书“对前代的《水经注》研究作了一个划时代的总结”,“杨守敬和熊会贞对《水经注》的研究可以说是对乾隆以来郦学研究的全面总结和发展,他们的研究成果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199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陈桥驿校点本《水经注》,该书以《四部丛刊》本覆殿本为底本(殿本实以赵—清本为底本),兼采《永乐大典》本、全祖望校本和其他诸多版本之长,代表了明清郦学考据学派的全部成就;1995年岳麓书社出版谭属春、陈爱平点校本《水经注》,该书以王先谦合校  相似文献   

9.
郦道元的《水经注》在中国编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该书的编辑体例和编辑特色也与一般的经典名著风格迥异。在编辑体例上,《水经注》采用的是编创合一的编辑体例,将编辑、著述和创作融合在一起。另外,《水经注》的文字多达 32万字,比《水经》原著多了将近 30倍,这种现象,在中国古代的编辑史上,是极为罕见的。郦道元在编辑和撰写《水经注》的过程中,利用各种机会,进行实地考察,不仅搜罗了大量的古代典籍和相关的文献资料,辑录了 350多种古代金石碑刻,引用了 437种书籍,而且还对《水经》本身作了大量的考证、补充与注释工作。因此,广引博证、校考并重是郦道元编撰《水经注》的又一重要特色。  相似文献   

10.
《水经注》所记水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水经》三卷,旧题汉桑钦撰,据清儒考订,乃三国时人之作,作者不可考。北魏郦道元嫌《水经》的记述过于简略,“虽粗具津绪,又阙旁通”(郦道元《水经注》原序),乃为之作注,“因水以记地,即地以存古”(王先谦《合校水经注序》),撰成《水经注》四十卷,成为一部近三十万字的综合性的地理学巨著。《水经》,顾名思义,它乃是一部以水道为纲的地理著作。因此,搞清楚《水经》记写了多少条水,郦道元补写了多少条水,《水经注》又共记写了多少条水,当是每一个《水经注》的读者感兴趣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现代大学章程的源头可追溯到欧洲中世纪,除了学界公认的中世纪欧洲的教权与皇权所颁发的特许状、诏书及谕旨外,中世纪大学诞生前的学者行会章程,作为地方权力当局的自治市颁布的法令,以及大学诞生后其内部的学院、同乡会等组织的章程,都是大学章程的最初源头.从中世纪大学章程最初出现到逐渐实现制度化,这一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学术性因素的动因,即中世纪大学章程的生发逻辑反映了大学作为一个学术共同体的组织逻辑,即学术本位的逻辑.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把中世纪大学作为现代大学的“原点”,从文化的视角对中世纪大学及其运作进行了分析。基督教文化是贯穿整个中世纪的主线,基督教的影响也贯穿于中世纪大学组织运作的整个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13.
中世纪的大学理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大学起源于中世纪,大学理念也从此得以萌发。在中世纪大学产生时,大学是探索普遍学问的场所,是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学者的社团。中世纪的大学理念对后世大学理念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制度变迁的视角,主要从大学组织内部运作、大学组织与外界的关系两个方面考察了中世纪大学向现代转型的阶段与过程,对比分析了中世纪大学与现代大学的区别,并在结论部分指出了中世纪大学制度变迁的渐进性特征。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中古文学(汉—唐)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8月18日至21日在首都师大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召开。与会中外专家学者就当前中古文学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各自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进行了热烈而又和谐的讨论与评议。内容涉及中古文学史研究、中古文学与文化关系研究、文献文本、考证及辨伪研究等方方面面。会议为今后中古文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拓宽了道路。  相似文献   

16.
中世纪神学对西方法治传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世纪的神学大一统压制了所有学科的发展,法学也不例外.但在这个黑暗的年代结束之后,法治的时代随之而来.法治不可能是凭空诞生的,事实上,它正是在中世纪神学的基础上自我异化而产生的.中世纪神学在间接和直接的两个层面上,对于西方法治传统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西欧中世纪一般被认为是一个化衰落的时期,甚至“黑暗”的时期,并且把造成这种“黑暗”和“化倒退”在原因完全归处于基督教会。事实上,在西欧中世纪早期(公元5-11世纪),教会的活动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为西欧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基督教是古典化的主要继承,它在客观上促进了中世纪早期西欧化的复兴,奠定了中世纪西欧教育的基础,促进了西欧各民族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8.
苏珊·雷诺兹是当代英国著名史学家,她从集体行为和集体意识的角度重新界定了共同体概念,因而扩大了共同体的含义。从这个角度,她把中世纪看作是由诸多共同体构成的社会。按这一认识,中世纪的领地、城市、王国本身,都是某种共同体。这种意义上的共同体与中世纪社会基本制度的关系并非二元对立,而是内在统一的。共同体在不同程度上维护着共同体成员的共同利益,体现着共同体成员共有的价值观念,但共同体并不是挣脱了封建制度和权力强制的自由、平等的小社会。中世纪人对王权的认同和对王国的归属感,以及王国政府对社会成员的集体行为和集体意识的依赖,表明各王国也呈现出共同体的很多特点。雷诺兹的诸多认识挑战了有关中世纪共同体问题研究的整个学术传统,向人们展现了另一个中世纪,富有启发意义,同时也留下了一些有待进一步探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中世纪大学是现代大学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考察其产生的因素可以让我们了解在中世纪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它的成长历程。中世纪大学的产生不仅得益于具有世俗化倾向的希腊哲学与科学的逐渐重现,而且与城市的兴起有着重要关系。城市的兴起使得市民阶级对世俗知识需求增大,同时由城市兴起而产生的行会制度为教师法团的形成提供了蓝本。在教权与王权斗争的缝隙间中世纪大学获得了发展的良好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