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叙述转向"的背景下,媒体纪实叙述呈现出普遍情节化和情节复杂化的征候。从"陈述"到"叙述"的转化,就是这种"情节化"倾向的重要表现。经过"情节化"处理的媒体文本在为受众提供信息之外,又生成了某种审美特质。推而广之,媒体文本可以大致划分为"信息文本"与"审美文本"。在叙述学视野下考察"新闻价值"问题,可以发现:"可述性"与"叙述性"都是决定"新闻价值"的变量。情节化叙述可以提升庸常事件的"新闻价值"。  相似文献   

2.
"情节"略论     
对情节的认识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有三种情节观:传统情节观,形式主义情节观和结构主义情节观。三种情节观是在不同的文学现象、不同的理论背景下形成的。哲学研究逻辑出发点的变化带来了叙事重心的变化,从而使得叙事学研究对象有了变化,最终赋予了情节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3.
赛珍珠短篇小说主要表现在东西方文化交叉的大背景和在情感与家庭矛盾纠葛的小背景下生活着的人,注重文化、情感活动中人的命运、性格、心理等方面的展示。在创作方法和技巧上,她致力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刻画、情节结构的布局安排、叙述方法的变化运用。这使她的短篇小说闪耀着独特的光彩,散发出独具的幽香。  相似文献   

4.
与经典叙述学侧重逻辑、符号分析,忽视叙述驱动力不同,保罗.利科选择回到亚里士多德:叙述首先被界定为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智慧即"叙述智力"的体现,具体化为"情节编排",即将纷杂的事件与细节编织为一个可理解的故事,这一过程贯穿创作与阅读,构成叙述活动的核心动力;在阅读环节,读者的情节编排使意义的传递和理解成为可能,通过获取"叙述身份",读者得以更新经验,重塑身份及价值世界,叙述于是与生活世界发生交互影响,进入伦理领域。  相似文献   

5.
与经典叙述学侧重逻辑、符号分析,忽视叙述驱动力不同,保罗.利科选择回到亚里士多德:叙述首先被界定为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智慧即"叙述智力"的体现,具体化为"情节编排",即将纷杂的事件与细节编织为一个可理解的故事,这一过程贯穿创作与阅读,构成叙述活动的核心动力;在阅读环节,读者的情节编排使意义的传递和理解成为可能,通过获取"叙述身份",读者得以更新经验,重塑身份及价值世界,叙述于是与生活世界发生交互影响,进入伦理领域。  相似文献   

6.
虚拟既是当代艺术作品情节内容的特征,又是情节的表现手段.文章主要以当代绘画作品为例,阐述当代艺术在虚拟美学的影响下,艺术家通过选取个人化倾向题材内容,利用各种数字媒介和大众流行文化资源,运用游戏化和隐喻的叙事方式,形成了具有艺术家个人丰富想象力的虚拟情节特征.  相似文献   

7.
闽南作家杨少衡的新近之作《金瓦砾》以其富有寓意的情节结构,精巧的人物设计以及独特的话语叙述,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充满戏剧色彩的本世界里,进而在貌似通俗的小说本下蕴含着化重建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8.
弗兰克"空间转向"上的理论贡献主要是通过三种时间"空间化"来完成的。三种时间"空间化"分别是场景时间空间化、情节时间空间化和"纯粹时间"空间化。弗兰克的三种时间"空间化"有逻辑顺序,其空间化的程度按照从福楼拜到普鲁斯特、从客观到主观逐渐增强。场景时间空间化和情节时间空间化是"一体两面"的,情节时间空间化是场景时间空间化的"内面","纯粹时间"空间化却是场景时间空间化、情节时间空间化的"内面",是叙述时间的直觉化、心理化的结果。场景时间空间化、情节时间空间化侧重于客观技巧层面,"纯粹时间"空间化侧重于主观感觉层面;场景时间空间化、情节时间空间化是具象的,"纯粹时间"空间化是抽象的。更为重要的是,这三种时间"空间化"叙事理论具有前瞻性与实践性,影响了很多小说家的创作,取得了丰硕的创作成果。  相似文献   

9.
小说作为文学作品的一种类型,从其肇始到今天,展开了多种多样的文体实验。这些开拓和尝试使小说艺术离传统小说艺术观念越来越远。以此为着眼点,以情节、心理情绪、叙述实验三种艺术模式来分析小说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的艺术演变。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情节结构、叙述方法、人物刻画等方面着手,探讨了后现代主义作家冯尼戈特代表作《五号屠场》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1.
情节作为刑法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对整个刑法理论和实践体系都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拟从情节的定义入手,对刑法中的情节及相关概念进行整理。刑法中的情节指能够影响犯罪行为和刑罚发生、发展、变化和消灭的具体情况。依据情节在司法审判定罪量刑中的功能,可以分为定罪情节和量刑情节两类。定罪情节与量刑情节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相似文献   

12.
笔者试从叙述学角度对《大浴女》进行一番探访,分别从情节结构、不可靠叙述、评论性干预三方面来考察作者与作品之镜所观照出的“第二自我”之间隐秘而持久的对话,以求更深入地探讨作品的内涵及其价值。  相似文献   

13.
徐Xu小说的美感来自作家对审美距离的把握,他通过叙述时态,人称的选择,小说社会环境的隐蔽和情节的虚化,突转与巧合,并用象征的手法或象征化的整体叙述等来调适审美主客体之间的距离,从而使作品的通俗性故事具有了现代性思索与情感意蕴。  相似文献   

14.
情节犯是指以刑法分则中明确规定的“情节严重(情节恶劣)”作为基本犯既遂形态犯罪构成的定量因素的犯罪。情节犯的情节属于定罪情节;情节的具备,表明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已达到成立犯罪所需要的程度。法定情节的具备只是意味着情节犯的成立;至于是否成立既遂,尚需要看情节犯的其他要件是否全部具备。情节犯存在未遂形态。  相似文献   

15.
反讽叙述是将作为修辞的反讽从语句层面扩展至文本层面,特殊的情节模式是其形成机制之一。第一,隐含的叙述。可追溯至明清小说评点中的"春秋笔法",当隐含义否定表面义时即产生反讽。隐性进程虽也涉及双义的处理,但它属于解释漩涡。第二,情景反讽。文学艺术中的情景反讽是作者有意使用的一种叙述策略,其本质是通过事态的意外转折形成人物意图和结果的巨大反差,从而实现增强批判力度、蕴含人生哲理、强化喜剧效果等功能。反讽的内涵非常丰富,综观其从古至今的发展,大致可归纳为六种,即转义辞格、美学理论、结构原则、话语策略、文化形态和生存立场。  相似文献   

16.
本文指出犯罪情节具有合法性和相关性两个基本特征,并就犯罪情节的两大基本种类———定罪情节和量刑情节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作了全面的比较与阐析,从而为犯罪情节在刑事司法审判活动的科学运用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瑰丽的都市梦幻--海岩小说创作漫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岩已经成为当下的—个文化品牌。最近几年他的小说连续垄断畅销书榜首,成为当下最为流行的小说之一。现代情节的精心构造、理念化的人物塑造以及与当代审美文化的暗相契合使海岩小说营造了一个瑰丽的都市梦幻,这也使他难得地把小说的商业性和思想的深刻性几乎完美的结合起来,深得读者和制片商的青睐。  相似文献   

18.
戏剧情节论     
戏剧情节概念的内涵在历史上曾以重“内容”或重“形式”为区别点,经历过复杂的演变。戏剧情节结构模型可分为两类,其静态模型融“内容”与“形式”为一体,由“本事”、“情节”与“情节分布”三层次而构成;其动态模型依据情节分布的进展与延宕所建立。戏剧情节的结构形式则包涵了情节分布的展开程序与完形程序。  相似文献   

19.
"科名前定"的情节在明代通俗小说中屡见不鲜,它用"奇梦"之类描写来预示情节的发展,制造悬念或是捏合各种杂凑情节.同时,小说中"功名前定"也有现实化与世俗化的解释,于是,也出现了若干解构"科名前定"的故事.  相似文献   

20.
论定罪情节     
定罪情节是决定被告人的行为是否决定构成犯罪的各种情况,犯罪构成事实是定罪的重要情节,但是,还要看其他定罪情节,主要有法定情报和酌宝情节,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定罪量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