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职学生就业普遍存在着就业数量高,流失率高;就业质量低,满意度低的"两高两低"现象。这既有企业与社会以及学校人才培养机制的原因,也有学生个人的职业素养、职业精神方面的原因。中职学校应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潜能和未来发展趋向,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与岗位,培养基本的职业素养与职业精神,增强就业竞争力,以达到提高就业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中职学生刚从初中升入职业学校,对社会职业、就读专业了解不多。在中职学校,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为中职学生的择业和就业指路引航,有助于帮助学生清晰定位,知悉自己最大的职业潜能,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为顺利就业、职业转换乃至成功创业创造条件,促进职业成功。  相似文献   

3.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又使得中职德育越来越受到重视,鉴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如何能够更好地适应企业对职业人的要求,不断地培养高素质适应社会的人才,本文从德育教育方面着手,通过对中职学生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对以"就业为导向"的德育工作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面向职业"意即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中职教学作为我国教育事业中的重要板块,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而语文教学作为培养学生语文基本功的学科,能够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是培养综合型人才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当前中职语文在教学中仍然存在问题,文章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探讨了中职语文在"面向职业"理念下的教学改革策略。  相似文献   

5.
正职业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所以职业学校应该注重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的建立,也就是要将职业指导与就业服务结合起来。中等职业学校应通过系统综合的方法,帮助中职学生正确认识社会需求、获取职业信息,培养中职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使学生根据社会需要、职业要求和自身优势选择职业、适应职业,获得长足发展。职业学校要为中职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就业服务和终身教育规划。一、中职学校建立完善就业指导与  相似文献   

6.
正中职教育是以就业为目的的教育,是应用型人才的摇篮。而中职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也具有明确的职业导向。这是与其他教育形式的不同之处。因此,中职学校的德育应紧紧围绕"职业特色"这一特点,以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为目标,从树立学生的职业理想、培育学生的职业道德、塑造学生的职业形象入手,提高中职学生对职业身份的认知。一、我的未来我做主———树立职业理想学生的未来由学生自己做主。作为中职生,普遍存在纪律松散、缺乏信心、随遇而安的心理,认为没能升入高中,就  相似文献   

7.
中职教育有别于普通教育,其根本特征是必须在有限的三年时间内将学生培养成一个合格的职业人。因此,中职园艺专业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综合的职业能力,特别是提升职业素养。基于此,围绕如何培养中职园艺生的职业素养进行阐述,以期帮助中职园艺生顺利就业。  相似文献   

8.
技能教育培育"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技能和就业能力中职学校要为社会和企业输送合格的技术人才,就应把技能培养放在首位,而在技能培养时应把培养的目标与社会发展、社会所需、企业所需紧密地联系起来,为企业培养实用型、技艺型人才,帮助学生能就业、好就业,顺利推荐上岗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被社会及企业接纳,也只有这样,中职学校才能发展与壮大。  相似文献   

9.
当今,受整个教育招生环境和社会就业形势影响,中职生源多数是文化基础知识差,纪律松懈、行为习惯不好的学生,而用人单位对职业学校输送人员职业道德的要求却越来越高。当下,在中等职业教育工作中加强学生职业意识培养就成为中职学生就业时能否迅速适应岗位,为社会接纳的关键。本文从职业意识的几个构成要素出发,深入中职学生职业意识现状,进一步探讨中职学生职业意识培养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职业教育倡导"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模式,高度重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针对社会需求和岗位需求,从中职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实践能力培养、专业教师素质、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入手,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始终贯穿于中职教育的整个过程,多头并进,努力培养中职学生良好的综合职业能力,加强中职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是中职学校应该采取的途径和策略,是有效促进中职学校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相似文献   

11.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绝不是被动的"知识存储器",也不是被动的"技能机器人"。学生走出校门后能否实现从校园人到社会人的成功转型,在校园中对学生从校园人到社会人,成为社会人的转型教育该怎么做,教育能为学生的职业起步和职业发展做怎样的准备,以帮助其实现积极的就业。  相似文献   

12.
职业生涯规划是伴随人一生的职业需求和发展要求。中等职业教育是一种基础的职业指向教育,一方面从社会需求来说是为社会培养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初级职业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对受教育者来说是为其从事某特定职业而实施的教育。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使中职学生从入学伊始就逐步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尤为重要,也就是说,探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中职层面相当关键,如何在中职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邱锦梅 《成才之路》2023,(16):65-68
中职教育是我国综合教育的重要组成,教育特点是职业化倾向,教育内容及教育方向都趋向于社会就业,教育重点是职业素养培养,需要结合中职学生年龄特点、学习能力、职业规划等,对职业素养培养策略进行不断优化与调整。文章以中职英语专业为例,对工匠精神的实质内涵进行分析与确定,探析中职英语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情况以及培养问题,并提出以工匠精神为引领的职业素养培养策略,以推动中职英语专业教育发展,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相似文献   

14.
中等职业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心是根据中职生特点、了解企业需求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劳动观念、职业意识、敬业精神、职业责任感教育和促进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养成,培养学生成为企业所需要的合格技术人才,这是当前中职学校就业工作的根本。  相似文献   

15.
培养中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是时代的需要,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同样要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中职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从"实用性"和"训练性"出发,重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让学生在走出校门迈向工作岗位时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的能力,在社会上成为有用的人。浅析了中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优势,并探讨了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考试周刊》2017,(75):6-7
职业能力对于中职学生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因为中职学生在完成学业后将直接走向社会,面对工作,如果缺乏良好的职业能力必然会对他们的就业以及未来的发展产生影响。因此,培养与提升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一直被各个中职学校所关注。创造力对于中职学生而言是十分重要的能力,它能够帮助中职学生完善自身的职业素质,提升自身职业能力,让自身符合企业提出的各个要求,能够为自己争取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在以后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中职学校需要重视创造力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运用创造力,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以及自身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7.
殷山明 《职教通讯》2012,(18):25-27
中职电子专业教学除了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外,更要重视学生职业素养培育。作为职业学校校园文化组成部分的中职电子专业文化怎样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服务,怎样与社会、企业接轨,是电子专业教学从课堂延伸到学生校园生活、全方位提升学生电子专业职业素养面临的难题。吸纳企业文化,实施专业文化校企共建,是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要途径。我们通过"以生为本",重构中职电子专业文化发展平台,初步取得了一些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中职学生职业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其中学校教育的影响举足轻重。根据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特点,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的知识、技能,特别是劳动者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的要求,在中等职业教育工作中加强学生职业意识培养就成为中职学生就业时能否迅速适应岗位、为社会接纳的关键。针对中职学生职业意识的特点,学校应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努力解决好理想、能力和方法问题,从小事抓起,把职业意识教育贯穿于从学生人学到毕业的全过程,贯穿在每个教学环节中,使学生潜移默化地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相似文献   

19.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专业和职业发展与需求,培养就业创业能力与自我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教育.在对中职学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问卷调查中,让我看到了中职学校学生在职业选择、职业期望、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存在的局限与不足.对中职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进行研究和探讨,希望在原有德育教育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能结合当代中职生的特点和思想实际,以就业为导向,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渗透到学校各教育环节中去,使学校德育教育更能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的成长成才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经济全球化如今已经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企业也渐渐把业务扩展到国外。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培养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专业技能人才,所以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成为中职教育的核心内容。本文叙述分析了中职学校英语教育的现状与漏洞,以及改进的方法与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