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人常用"凤头"来形容一篇作文好的开头,"凤头"是说作品开头要像凤凰的头那样精彩亮丽,引人注目。笔者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课余时间笔耕不辍,好写下水作文,其中尤以写优秀人物的作文居多,而且也很重视这类文章的开头,下面就是笔者从平时习作中总结出来的写人作文的几种开头方法。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改革全面推进,作文教学不断深入的今天,要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作文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写作文的方法,还要教给学生修改习作的本领。俗话说:钢不厌千锤炼,文章不厌千回改。从某种意义上说,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修改习作是作文教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引导学生修改习作时,笔者重"炼"习作自改之功,取得事  相似文献   

3.
新课标的修订,新教材的使用,将为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相当重要的一个方面。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老师把作文教学的中心放在文章写法的外在规律上,诸如开头结尾、结构层次、规范语言及记叙抒情、议论推理等,而对学生的写作内驱力的关注和培养重视不够。作文教学模式单一:布题——习作——讲评。评改只重结论,忽视过程。作文教学一直陷入"费时多,见效慢"的困境。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习作教学,受教学大纲提出的"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条理清楚,详略得当"要求的影响,加之教师传统地从"术"方面入手,以"破题立意——导拟提纲——范文引路——学生仿写"为模式,对学生进行写作技巧和方法的概念传授,机械地按"扣题定位引下文,承上陈述详重点,照应开头点升题"三段式进行作文教学,似乎每一个习作步骤和流程都"科学"设定,可是,学生的习作水平还是上不去。教师为应对期末考试,便急着使用教师范文引路,结果又导致学生文章成人化和文学化,否则,学生习作时又不知从何下笔,心中一片茫然,于是恐惧作文的心理便产生了,更有学生"谈习作而色变"。为了避免这一现象继续蔓延,让学生真正做到"我心任飞翔,我手写我心",笔者谈谈自己的肤浅看法,仅供商榷。  相似文献   

5.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强化开放意识,才能指引学生作文回归本真。唯有向生活开放,让学生思维开放,让学生情感开放,才能使我们学生的习作更加彰显主体的生命本色、习作内容的生活本色、习作形式的生态本色。文章联系当前作文教学严重偏离课标的倾向,从"本真"的视角深入探究作文教学。  相似文献   

6.
李勇 《小学生》2013,(2):49-49
生活化作文教学是将习作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习作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作,在习作中更好地生活。而现实生活中提起习作,学生害怕,教师头痛。教师指导得有板有眼,从选题一直到开头结尾,语言车载船装,但学生作文依然是假话连篇,让人沮丧。看到这些习作,  相似文献   

7.
每一位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都把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但是,"教师教学难、学生作文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小学作文教学。如何在困难中不断学习实践探索提高们的小学作文教学呢?对此,本文从以下方面进行了阐述。1从低年级抓起,培养习作兴趣习作虽然在三年级才开始,但是笔者却以为习作指导应从  相似文献   

8.
正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作文尤其如此,好的开头能快速博得读者的青睐。对于小学生写作而言,从习作的谋篇布局考虑,重视开头,步步为营,方为行文提分的良策。从教学实际出发,笔者认为以下几种技巧新颖明了,事半功倍,值得尝试。  相似文献   

9.
亲爱的同学们,从本期开始,我们开辟"新课标作文"栏目,内容全部来自于我国现行各版本小学语文教材的作文训练。这样,大家又多了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如果在平时学习中,觉得这篇习作还不错,就可以寄给我们,别忘了在文章开头注明教  相似文献   

10.
杨彪先 《文教资料》2010,(36):105-106
本文从阐述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入手,针对如何改变作文教学现状进行了探讨,指出作文素材随处可见、习作机会无处不在,作文教学必须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习作,在阅读中习作,在想象中习作,在活动中习作,这样作文教学才有依附,才不会游离于生活之外。  相似文献   

11.
蔡春龙 《中国教师》2013,(14):42-43,56
小学生的"自能作文"能力需要在习作实践中培养,这就要让习作课堂成为"学习的场所",即学生在课堂上开展探究性习作实践,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探究性习作教学,最终让学生学会运用习作方法构建习作体系,具备"自能作文"能力。一、引导学生与"素材"对话,发展"规划习作"能力在习作教学中,"素材"主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对学生而言,  相似文献   

12.
王杏 《考试周刊》2012,(10):43-43
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教好作文,但长期以来许多老师对如何上好习作课深感困惑,不少学生也发出"作文,作文,写到作文头就疼"的感叹。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往往是用成人化的习作标准要求小学生习作,总认为所谓作文就应该写一些"有趣的"、"有意义"的东西,导致学生作文中存在着假、大、空的现象。老师讲得多、深、透,难免千人一面。一些教师把学生习作的标准定位在一些优秀作文选上,一上作文指导课就读范文,或者不厌其烦地指导,甚至如何开头,怎样结尾,中间又是怎样,都要反复强调。结果是教师指导越细.学生的思维就限制得越死,写出的文章难免千篇一律.有的学生甚至失去了习作兴趣。  相似文献   

13.
提起作文,学生害怕,教师头痛。教师指导得有板有眼,从选题一直到开头结尾,语言车载船装,但学生作文依然是假话连篇,更是干巴巴的,让人沮丧。看到这些习作,仿佛面对着一潭死水,怎么也透视不到学生那朝气蓬勃的影子。我认为这是传统习作教学远离学生生活禁锢学生个性,忽视习作教学中人文性使然。因此只有在实践中借助“人文性”思想武器,摒弃传统习作教学。  相似文献   

14.
三年级的学生习作,处于低年级写话与中年级习作的过渡期,教师的指导尤为重要。文章从"主题作文"教学入手,多写、多练,保证学生习作的数量。精心挑选学生习作中典型的作品,通过"谈作文"的方式,让学生畅所欲言,学会修改,提高习作质量。可采用多样的评价方式,办班刊,发奖状,领"稿费",让学生收获习作的快乐,提高学生习作的兴趣和水平。  相似文献   

15.
引导学生进行作文的评后修改,是习作训练的重要一环。然而,长期以来,这个习作训练环节却普遍存在"弱化"的现象,影响、制约着小学作文教学质量与水平的提升。因此,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有必要引入"二次习作",并加强管理与研究,采取"可操作性的‘二次习作’方法"、"自主性的‘二次习作’训练"、"激励性的‘二次习作’评价"和"过程性的‘二次习作’展示"等指导策略,以有效引领学生做好习作评后修改,提升习作质量和能力,促进小学作文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批改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无论是“批”还是“改” ,都应把着眼点放在培养学生修改文章的能力上。我们说文章不厌百回改。在某种意义上 ,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 ,而是改出来的。修改文章的能力是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在作文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作文的方法 ,还要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本领。一、投影批改法教师通过幻灯投影 ,将一篇或几篇习作中计划修改的部分 ,如作文开头、结尾的修改 ,段落层次的修改 ,字词句的修改等放映出来 ,组织学生反复观察、对比、评论 ,提出修改意见。运用这种方法修改作文 ,有实例 (投影的习…  相似文献   

17.
阎永锋 《同学少年》2012,(10):12-13
想要写好作文,开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除了应该学习并掌握写好开头的方法,更应该了解并谨记作文开头的一些禁忌。具体说来,作文开头有"八戒"。一戒篇幅过长如果开头写得太长,既可能给人"头重脚轻"之感,让文章结构显得不够合理和匀称,又会影响到对重点内容的书写,进而影响作文的质量。特别是考场作文,大多有字数限制,如果开头部分过长,主体部分必然受到影响,这样一来,"内容具体"、"重点突出"等要求就很难满足了。那么,作文开头究竟写多少字为宜  相似文献   

18.
正"文章不厌百回改。"好的文章不是一气呵成的,而是反复修改出来的。习作评改是学生习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得很明确:"培养学生习作修改能力,在修改中得以提高习作水平。"但是,我发现目前的习作评改仍然是教师在唱主角。许多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批改学生的作文,他们用自己的眼光来欣赏学生的作品,教师也认为自己辛苦批改作文是理所当然的。然而,这种工作方式换来的成效并不高。教师包办批改习作,与新课标提出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相悖的。所以,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习作教学不仅仅是指导学生"写",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评"与"改"。在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勇于创新,跳出熟悉的教学模式,把作文批改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千方百计地让学生主动参与习作的"评"与"改"。  相似文献   

19.
作文是中考的重中之重,而好的开头往往对一篇作文的成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本文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简述了一套提升作文开头技巧的训练方法,本套方法既包含了作文开头的各类技巧,又阐述了如何在训练中掌握这些技巧。  相似文献   

20.
作文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农村中小学作文课堂的沉闷和学生习作的虚假呆板一直困扰着语文教师的心.本文由观摩名师习作教学反思农村作文指导课缺乏灵动与活力的原因,并从创新作文格局、丰富指导方法、多元化作文批改等方面阐述了使农村作文课堂充满生机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