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科学史方面相关的作品开始不断增多,然而质量却不断遭受批判,研究重心主要在一阶的科学史研究上。本文通过重点分析以阿伽西为代表对波义耳案例的科学史研究,并对比其他科学史家笔下的波义耳研究,立足于科学编史学的维度来探讨科学史重建的合理性。本文认为,基于不同的哲学立场,不同的科学史作品都是对科学历史的某个侧面进行描述,都是“真实”历史的某种简化、某种单一化,只强调突出某个侧面。只有意识到科学哲学对科学史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利用”科学哲学为科学史服务,从而带来对科学史更多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主要从本体论和认识论这两个维度,梳理科学史与科学哲学之间的关系。通过阐述科学史在科学哲学研究中地位和作用,强调科学史的史实和案例研究,对于匡正自然辩证法领域的思辨倾向、促进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我于20世纪60年代末学习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内在论的科学史和价值中立的科学哲学受到兴起的科学社会史的挑战。我放弃了单纯的科学主义,开始批判地看待科学。对科学和技术的批判成为70年代出现的科学技术元研究的重要内容。从1970年以来,我在韩国许多大学开设了STS以及科学史、科学哲学方面的新课程,积极参与了环保相关的民间运动。目前主要集中于国际层面的科技伦理研究。  相似文献   

4.
科学史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是科学史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而科学史与哲学的关系则是科学史与相关学科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史与哲学的关系实质上主要体现在科学思想史与哲学的关系上。文章从历时性、共时性、互动性多个层面全面、系统、深入地揭示了科学思想史与哲学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分析了二者具有密切关系的原因和依据,并凸显了二者关系研究的意义,以引起学术界同仁对此问题的重视与关注。  相似文献   

5.
科学史研究的语境分析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科学史研究在方法论上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这一过程标志着科学史研究的成熟。本文认为科学史研究在经历了最初的内史方法和过渡时期期的外史方法后,20世纪80年代后走向具有综合化和整合化的语境分析方法。语境分析方法的形成,标志着科学史的研究走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语境分析方法主要有内外史统一方法、“辉格”与“反辉格”统一方法、历时共时方法、科学思想史与科学社会史统一方法和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统一方法。  相似文献   

6.
<正>为促进中国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的发展,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与科史哲奖基金会理事会(筹)联合设立"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奖",旨在奖励科学史与科学哲学领域的青年著作,促进青年学者的学术进步与职业发展。本届奖项的评奖范围为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正式出版的科技史、科技哲学、科技社会学或相邻领域的学术专著;获奖人的年龄(以出版年为准)不超过  相似文献   

7.
现象学运动中的新科学哲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的发展中 ,技术不仅被科学史所忽视 ,而且占主导的科学哲学以数学 -逻辑的模式来解释科学 ,也忽视了科学中技术的作用。在现象学运动的背景下 ,逐渐产生了以实践 -知觉模式来解释科学的新科学哲学。尽管不同的新科学哲学家对科学的解释还存在差异 ,但他们有一点是共同的 ,即重视技术在科学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世纪以来我国科学史学科发展迅速,学术地理版图变化剧烈。很多高校建设科学史系,是为建制化的科学史。建制化之外还有很多学者从事科学史研究,主要一支是原自然辩证法建制的队伍,后来分化为科技哲学和STS等。由于自然辩证法的历史渊源,中国的科技哲学(加STS)是一个大学科,人数众多。而科学史则是一个小学科。但是在美国,科技哲学是一个小学科,科学史则是一个大学科。美国高校建制化的科学史系也不多,相当一部分科学史学者身在历史系。而国内历史系则少有学者从事科学史。并且,国内科学史界与历史学界交流不多。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国内科学史界呈现多样化趋势。科学史需要走出去,关心历史学,尤其是关心全球史和环境史。科学史与环境史的结合,有望开出一种新的科学史或文明史。  相似文献   

9.
迈克尔·鲁斯(Michael Ruse,图1),1940年出生于英国伯明翰,1970年获布里斯托尔大学博士(哲学专业)。他曾在加拿大圭尔夫大学任教35年,现任佛罗里达州立大学露西尔·韦克迈斯特(Lucyle T. Werkmeister)哲学讲席教授、科学史与科学哲学项目主任。他是加拿大皇家学会会员、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员,获得过挪威卑尔根大学荣誉博士学位、伦敦大学学院荣誉科学博士学位等。他创办了《生物学与哲学》期刊,现为荣休主编。研究领域为生物学哲学、伦理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在相关领域著述颇丰。  相似文献   

10.
高度在于哲学爱因斯坦说:“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事实上,人类任何创造活动都离不开哲学的指导,我们只要掌握了哲学,就仿佛进入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那种境界,思想观念将是至高无上的。深度须入史学吴彤教授指出:“缺乏科学史意识的科学研究活动是盲目的,缺乏自觉的科学史意识的科学研究活动则是浅薄的。”我们回顾一下科学史,每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在发表演说时,都肯定科学前辈的探索功绩,并从中寻找借鉴、启迪与感悟。因此,所有发明…  相似文献   

11.
<正>访问整理者按范岱年(1926-),科学哲学家、科学史家。浙江上虞人。194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随即考上该系研究生,并加入中共地下党。1949年5月,到杭州军管会工作。1952年9月调入北京,历任中国科学院《科学通报》编辑室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自然辩证法研究室副主任,中科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副社长、副主编、主编等职,曾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理事兼科学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主要研究科学哲学、中国现代科学史和美国科技史。译校过恩格斯、爱因斯坦、海森伯、薛定谔的哲学和科学论著,译校了  相似文献   

12.
侯剑华  王唯  郭燕 《现代情报》2014,34(11):126-130
根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相关论文的分布情况,将1957-2012年期间我国科学哲学元研究划分为3个时期.利用CiteSpace软件对每个时期的研究文献的关键词进行计量和可视化分析,发现在3个时段中,我国科学哲学元研究的热点主题呈现渐次多元化的变化趋势.从传统科学哲学元研究到科学史视角下的科学哲学研究,再到"中国化"的科学哲学元研究.对近年来我国科学哲学元研究主题的分析,展现出社会科学哲学、多元化科学哲学及后现代科学哲学等研究是当前我国该领域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3.
库恩的科学发展因素理论及科学发展观董丽,柯伟库恩是自逻辑经验主义以来又一个开辟科学哲学研究新领域的人。他认为,无论是逻辑经验主义的归纳法还是波普尔的证伪法,都不足以解释科学家接受一种理论的必然性问题,而只有把科学史、科学心理学和科学社会学结合起来进行...  相似文献   

14.
HPS教育由萌芽与诞生发展成为科学教育的核心经历了四个主要阶段:马赫从历史与哲学角度来“理解科学本质”,萨顿使科学史以学科身份步入科学教育,库恩将“科学史与科学哲学”作为共存体纳入科学教育,建构论学者增加并强调科学社会学对科学教育的意义.在历史、哲学与社会学情境中理解科学,有利于科学及科学研究事业走向民主与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15.
对科学编史学一些基本理论问题的系统阐述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在历史研究领域的应用,它是拉卡托斯的三大学术成就之一,作者从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的关系、内史与外史的划分及其相关性、科学史研究的检验标准等三方面介绍了拉卡托斯的科学编史学思想,并做了简要的评论.  相似文献   

16.
新书推荐     
<正>《心智、语言和机器——维特根斯坦哲学和人工智能科学的对话》徐英瑾◎著人民出版社2013年10月结合当前人工智能研究的实践,覆盖知识表征、人工感知模块设计与自然语言处理,尝试从积极立场出发,系统研讨维特根斯坦哲学与人工智能科学之间的关系。本书荣获2015年首届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奖。  相似文献   

17.
科学意象作为一种心理图像,在科学创造和科学认知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功能和作用。文章在科学史和科学哲学对科学意象的研究基础上,从心理学的角度对科学意象的有关研究进行了综述,评介了科学意象的个体心理差异性研究以及科学活动中科学意象的心理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8.
袁维新 《科学学研究》2008,26(2):249-254
 科学发现是贯穿于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创新活动。关于科学发现的过程,历来是科学学、心理学、科学哲学等学科研究的中心课题。本文拟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从创造心理学、科学哲学、科学知识社会学、科学史等方面对科学发现的过程与本质作点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由柯瓦雷开创的西方科学思想史流派在科学史发展中具有上承“内史”、下接“外史”的关键作用。柯瓦雷以现象学、历史语境方法和科学、哲学与宗教相结合的整体主义认识论为基础,对西方科学思想史进行了成功的哲学建构,形成了科学思想史研究的柯瓦雷范式。  相似文献   

20.
拉卡托斯作为科学哲学历史主义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科学编史学研究纲领的提出对促进科学哲学与科学史的关系的研究具有重大贡献。文章试图从认识论解释学有关文本的观点与拉卡托斯科学编史学研究纲领之间的内在关联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加深对这两种理论特别是对后者的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