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教师有无学问,似乎不是个问题,哪有教师没有学问的?没学问的也能吃教师饭?若这样考虑问题,本文就没啥可说的了。本文标题并未论及现在的数学教师有无学问,这类能惹人上火的问题我不沾,我也不会定义“学问”二字,原因有二,一是没那水平;二是没那必要。你就当没有前提的闲句(比闲话用的字少,故称“闲句”)一样看,又不是命题,无所谓真假。因没有定义“学  相似文献   

2.
教师有无学问,似乎不是个问题,哪有教师没有学问的?没学问的也能吃教师饭?若这样考虑问题,本文就没啥可说的了。本文标题并未论及现在的数学教师有无学问,这类能惹人上火的问题我不沾,我也不会定义“学问”二字,原因有二,一是没那水平;二是没那必要。你就当没有前提的闲句(比闲话用的字少,故称“闲句”)一样看,又不是命题,无所谓真假。因没有定义“学问”一词,故什么是有学问的教师就不好说了。通常,对于某人是否有学问,大部分人是通过点头或不点头来表达看法的,只表意而不言明。  相似文献   

3.
教师有无学问,似乎不是个问题,哪有教师没学问的,没学问的也能吃教师饭?若这样考虑,本文就没啥可说的了一本文标题并未论及现在的数学教师们有无学问.这类能惹人上火的问  相似文献   

4.
细读苏东坡那八十来字的《记承天寺夜游》,我顿生疑惑:一是起首句“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具体得近乎哕唆,依我之见,此句只需一个“夜”字即可.但古人一向强调炼字,问题似乎没这么简单:二是收束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闲人”是自嘲语.还是悟道语?带着这样的疑惑,我一面咬文嚼字,一面广搜博求.终于认定“闲”字是理解本篇文字之锁钥,下面是我的解读:  相似文献   

5.
一日,上初二的儿子中午放学一回到家,就唉声叹气地说:“老师今天出的作文题太难写了,我一节课也没写出一个字,不知道写什么。”“什么作文题?”我忙问。“××的制作,说明文。”儿子连回答带补充道。作为教师的我,没好气也没太经意地说了一句:“这题有啥难的,好好想想。”  相似文献   

6.
爱的奉献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参加小学青年教师“我的追求”征文演讲活动的青年老师都深深地知道这一点。但“爱”不是高昂的表白,也不是狭隘的付予。它是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高尚情感,教师的爱是渗透着党和人民对于青少年一代寄予无限的爱,是教师对于事业,对于祖国和民族无限忠诚的爱。奉献爱,就意味着要有一种爱的奉献精神,没有奉献精神,“爱”仅是一句空话。  相似文献   

7.
教育的艺术     
王淦生 《湖南教育》2004,(22):31-31
读文学理论,记住了一位西方文艺评论家说过的一句话:分析一个人物,不仅要看他做了什么,更要看他怎么做。此言也正与我国民间的那句俗谚“把戏人人演,各有巧妙不同”不谋而合。细思之.这“巧妙”二字中实在是蕴涵着无穷的学问。三百六十行中的那些为数不多的“状元”们的成功秘诀恐怕也正在于这“巧妙”二字。教师作为“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作为“人类灵魂的  相似文献   

8.
作为成人,有时我们会很主观地用成人的标准来判断孩子的言行,没意识到孩子不是缩小了的成人,其感受应该得到成人的承认。一天吃午饭时,小瑾坐在一张没有摆放碗筷的桌子旁边。我好心地对她说:“这儿有碗,到这边坐下吃。”“就不!”她生硬地说。我愣了一下,不知她为什么发脾气。“这儿有碗,你坐那儿怎么吃呀?”“不吃就不吃!”她这么一说,我也生气了。“你没看见碗放在这儿吗?”“你没看见我坐在这儿吗?”我一句,她一句,弄得气氛很紧张……这件事后,小瑾对我产生了敌对情绪,我说什么她都假装没听见。对此我很苦恼,也很后悔…  相似文献   

9.
所谓“三抓”,是指背诵古诗文时要抓住领头字、领头句和过渡句。一般的诗文往往都有几层意思,每层又都有个领头句,抓住它,就像抓住了一串珍珠的丝线,能引出一串句子来。句与句之间,往往还有领头字,抓住它,背诵时就能使上下句连贯起来。在段与段之间,时常有过渡句,抓住过渡句,就能使上下段连贯起来。因此,“三抓”是背诵的好方法。领头字,不仅散文中有,古诗词中也有,尤其在词中领头字更常见。如南宋词人陈人杰的《沁园春》中首句的“谁”字和次句的“怅”字,都是领起字。在以上二句中,我们抓住了“谁”和“怅”字,基本上就记住了上片的词意。…  相似文献   

10.
等待缘分     
都说女孩子首先要得有气质;如果气质不浓,内秀也不错;如果算不上内秀,至少也得有学问;如果学问低浅,有颗善良的心也可以;如果心也不算怎么善良,体贴还过得去;如果体贴也不会,总得能干耐劳些;如果这些也不行,那只能等缘分了。 我想我只能等缘分了。 曾问室友:”我有气质吗?”她们个个像看傻瓜似的看着我,半天才吐出间隔性的两个字一个音,“有,有。”有时候,在特定的环境中,“是”就代表“不是”,“爱”就代表“不爱”。就像她们这时候说的“有”就是“没有”。 我一直以为内秀就是沉静,腼腆,我也一直以为我是内秀的。  相似文献   

11.
不少人认为孔乙己教写“回”字是想卖弄学问,对此我有不同看法。其一,教“回”字能显示孔乙己的学问吗?这“回”字可是咸亨酒店经常用的,孔乙已应该知道酒店的伙计都能说,也大都会写。教一个别人能说会写的字,能显示教者的学问吗?孔乙己真要显示他的学问,可以随便背一段文  相似文献   

12.
太虚幻境薄命司的册子上给王熙凤的判词有“一从二令三人木”之句,脂本此处还有“拆字法”三字批语.怎样破译?说者各异,真是五花八门,异彩纷呈.笔者不想旁征博引,太掉书袋,因为那不一定是实事求是作学问的方法.最好还是从雪芹那里找一些方法吧.先看一下,判词第一句“凡鸟偏从末世来”,不用引经据典,稍有文字知识者一看就能知道,“凡鸟”两字就是王熙凤的那个“凤”字(繁体)拆开而成的.这已是大家公认的.那么,我们对第三句判词“一从二令三人木”也用同样简明的方法来解一下.“从”字的繁体写法是光写二个双立人(彳),不管是立房卧,反正双就是两个;这就先有两个人了.再在右边的上半边,横着并排字上两个“人”字,这又是两个人了.然后在这两个“人”字的下  相似文献   

13.
我曾经听过这样一则故事:从前有一位老人,他有两个儿子。老人去世后留给两个儿子的唯一遗产是堂前的两块匾,上面分别写着“学”和“问”二字。大儿子拿走了“学”字匾,二儿子取走了“问”字匾。从此,大儿子只学不问,二儿子只问不学,结果,两人都没有什么成就。这时兄弟俩才明白父亲堂前挂着“学”“问”二字匾的真正含义。于是,只弟俩勤奋学习,遇到不懂的问题请教对方或其他人,终于成为饱学之士。听了这则故事,我感触颇深,学问,学问,  相似文献   

14.
写“名师自述”的文章.真是汗颜.我绝不是名师。我只是觉得一个教师,教好课,是应尽的义务.是本分。有一句格言叫“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由此类推:“不想当名师的教师不是好教师。”志当存高远.当然很好,但生活的逻辑并非如此.没有历练.没有教训.没有反思,没有积累,想~蹴而就,一心只想当将军。绝不可能成为好士兵。  相似文献   

15.
小学五年制第七册《避雨》一文里有这样一句话:“青青的麦苗有一筷子高了,正赶上拔节。”句中的“筷”是第一次出现的生字。教学时,教师正音后就提问开了: “谁能讲讲,筷子是什么意思?”教室里,学生面面相觑。虽说天天用筷子,可怎么也讲不出它的定义。教师无奈,只得来个包办代替:“‘筷子’,吃饭的工具呗!”(板书)学生随之哗哗地翻开作业簿,在上面写上了“筷子——吃饭的工具”的词解。至此,“筷子”的教学宣告结束。对此,我想到识字教学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烫手的青春     
“关于我爸我妈,在这里也有必要提一句,就俩字,‘傻逼’。”他怨恨他们没有尽到做家长的责任。“没人性。比仇人还仇。每回跟他们没说几句就会骂起来。”我也是在方舟书店见到切的。切从小跟爷爷住在一块。高二时退学。某乐队主唱。他站在那里,戴着帽子,腰里挂着铁链,嘴唇上嵌着一枚银针。一看就知道他是那种典型的生于北京的比较机灵而且有点小聪明的男孩,人情世故懂得比较多。我觉得他可能比较适合“采”一下,就跟他说我帮一家杂志写稿,那本杂志里有一个关于“新新人类”的栏目,想采访一下他。他忙不迭地答应了,说如果方便可以去他家里谈…  相似文献   

17.
前几日有位同事写教学论文.欲向我索取几句经典的名言作为“装饰”。我笑了笑,随口说了几句名言算是了事。没有名言的教学论文好像就不是论文,广大一线教师这样认为,甚至有些杂志的编辑也这样认为。  相似文献   

18.
《游褒禅山记》中有这么一句:“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1983年版、1987版、1990版教材对“其文漫灭”的注释均为“碑文模糊、磨灭”、其中“其文”释为“碑文”,“灭”解释为“磨灭”,这都不难理解,还有“漫”字呢?“模糊”与“漫”字没有关系,“漫”的意思注释没有体现。其实“漫”字的解释并不难,查阅普通的辞书也可找到“遍(全、都)”的义项,而成语“漫山遍野”更足以表明“漫”字与“遍”的关系,那么“其文漫灭”直译便成了“碑文全都磨灭”。既然这么容易解释,直译句意也很清楚,为何编者对“漫”字采取回避的态度,而在直译意思之外又加上“模糊”二字呢? 其实编者也有苦衷:“漫”字若落实为“全、都”那与“独其为文犹可识”就互相矛盾;而后一分句又明确写道“独”有“花山”二字可辨认,那么碑文“灭”的就不是全部,但能辨认出来的“花山”当也不甚清楚,于是编者便把这层意思概括为“模糊”,而加到前一分句“灭”的前  相似文献   

19.
学习这个词,我们实在再熟悉不过了。学而时习之,一般我们会把学定义成接受新的知识,而把习理解成温习或与知识相关的训练。可是说到学问呢,大家好像就容易有点心虚了,似乎没有达到学富五车的程度,不敢轻易提学问二字。其实,学问,无非就是“学”与“问”嘛。所以,我们在课本里也学到了“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这样的话。太多人讨论过关于中国的学生不善于提出疑问的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现当代历史上,有几位大师一级的学者,他们讲课时,开场白妙趣横生,既风趣幽默,又折射出他们的为人风格。 梁启超:兄弟我没有什么学问 梁启超上课第一句话:“兄弟我是没有什么学问的,”稍微顿一顿,等大家的议论声音小一些了,看着天花板慢悠悠地补充一句:“兄弟我还是有学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