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吴春华 《考试周刊》2013,(22):27-29
本文在比较中美高中作文文体教学及其相应评价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内容效度和效标效度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及在作文评价中的运用,从淡化文体教学和淡化对驾驭文体能力的评价两个角度分析了我国中学作文评价的效度。  相似文献   

2.
一、淡化了文体意识,客观上助长了韩寒现象的再现。初中生进中学之前,已在小学学了六年语文,接触的多数是记叙文,训练的也基本上是记叙文,因此记叙文的理念已深深地根植于他们的大脑之中。进入初中以后,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初中生以写记叙文为主,高中生以写议论文为主。故初中生写作文时,多数喜欢写记叙文。遇到话题作文文体不限,率先选用的文体就是记叙文。久而久之,其他文体得不到强化训练,文体意识就渐渐淡化了。当然有个别学生特别喜欢写小说,或特别喜欢写议论文,或特别喜欢写诗歌,那么当文体不限时,他们首选的文体就是自己擅长的“拿…  相似文献   

3.
标题 (题目 )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 ,教学文体、文学文体、实用文体、杂交文体在标题的拟制上有着不同的要求和特色。随着时代的发展 ,标题制作中出现了大量运用修辞方法、格式上多用复式形式、淡化显示文体的功能及标题与内容相悖离的现象 ,这些都是拟制文章标题时所要注意的  相似文献   

4.
高考话题作文的“文体不限”或“文体自选”被不少一线语文教师简单片面地理解为“淡化文体”甚至是不要文体。这种理解及其实践已渗透语文教育的全过程,蔓延到整个语文教育领域。语文读写教学必须接受文体的规范和制约。因为只有辨析文体,才能准确理解文本内容和把握作者的言语意图,掌握正确的读写方法。文体的淡化或强化,必须从不同学段和学生的学情出发,必须遵循语文读写教学规律;淡化文体不能“一刀切”;“淡化文体”还要处理好识别多体、擅长数体与自由写作、创新写作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淡化文体"但不能"淡"没了文体意识,要消除因"淡化文体"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必须正确认识"淡化文体"的真正内涵和"淡化文体"与文体意识的关系;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增强文体意识,遵循读写结合的原则,在阅读中了解和掌握文体特征,在写作中进行严格的文体基本功训练,规范文体要求;在低年级的作文考试中,体现出阶段性的学习训练重点,体现出不同年级的侧重点。  相似文献   

6.
正一、对课改语文教学"淡化文体"的反思1.淡化文体的成因分析"淡化文体"的提法大致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从提出到泛滥有其复杂的背景和原因。首先,"淡化"提法的事与愿违。当时,中学作文教学出现了以应试为目的的模式化倾向,中考和高考作文的命题与测评过分看重和强调文体。于是,学生可以不考虑所写内容是否真实,是否有真情实感,只要按照作文题目要求,"填充"甚至是"凑成"相应文体的模样就可以得高分。久而久之,  相似文献   

7.
"淡化文体"但不能"淡"没了文体意识,要消除因"淡化文体"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必须正确认识"淡化文体"的真正内涵和"淡化文体"与文体意识的关系;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增强文体意识,遵循读写结合的原则,在阅读中了解和掌握文体特征,在写作中进行严格的文体基本功训练,规范文体要求;在低年级的作文考试中,体现出阶段性的学习训练重点,体现出不同年级的侧重点.  相似文献   

8.
目前,在语文教学和考试中,有一种"淡化文体"的倾向,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那么,语文教学应该如何看待文体问题?能否简单地说"淡化文体"?如果不是,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又应该怎样体现文体意识?下面这一组文章在不同层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阐释,希望对老师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9.
目前,在语文教学和考试中,有一种"淡化文体"的倾向,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那么,语文教学应该如何看待文体问题?能否简单地说"淡化文体"?如果不是,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又应该怎样体现文体意识?下面这一组文章在不同层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阐释,希望对老师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高考作文改变了以往命题作文的方式,不再限定文体,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擅长。这无疑有利于学生发挥其才能,同时也是促使作文教学走出僵化、教条模式的有力举措。但随之兴起的“淡化文体”的风潮却值得警惕。我们认为,“淡化文体”如果是指面对所给的材料和话题,可以选用多种文体,那么它有充足的理由。如果把“淡化文体”看作是不要文体规范,那就大错特错了。古往今来的文章大家多赞成文章要有规范。刘勰提出:“才童学文,宜正体制”。倪思也认为:“文章以体制为先”。他们所说的“体制”,就是文体规范。现当代作家、学者,如鲁迅…  相似文献   

11.
目前,在语文教学和考试中,有一种"淡化文体"的倾向,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那么,语文教学应该如何看待文体问题?能否简单地说"淡化文体"?如果不是,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又应该怎样体现文体意识?下面这一组文章在不同层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阐释,希望对老师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2.
中学语文教学无论怎样改革,文体教学和学习应该是一个始终不变的观念和思路。但在语文课程改革的今天,语文教材中的文体意识逐渐淡化。学生的话题作文中也经常出现“四不像”的表现形式。从语文教师自身来说,文体意识也并不是特别明确,许多教师对每种具体文体的渊源流变和发展变化了解得不是很清楚,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淡化文体”但不能“淡”没了文体意识,要消除因“淡化文体”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必须正确认识“淡化文体”的真正内涵和“淡化文体”与文体意识的关系;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增强文体意识,遵循读写结合的原则,在阅读中了解和掌握文体特征,在写作中进行严格的文体基本功训练,规范文体要求;在低年级的作文考试中,体现出阶段性的学习训练重点,体现出不同年级的侧重点。  相似文献   

14.
目前,在语文教学和考试中,有一种“淡化文体”的倾向,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那么,语文教学应该如何看待文体问题?能否简单地说“淡化文体”?如果不是,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又应该怎样体现文体意识?下面这一组文章在不同层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阐释,希望对老师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5.
一、以“创新”为由头,淡化文体训练近年来,高考作文试题“自选文体”的写作要求体现了开放性的特点,但也容易使师生产生一种错觉,以为“自选文体”就是淡化文体,不要文体。于是,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有的教师指导作文“大撒把”,具体到学生作文则是“把杂耍”。如此一来,学生作文中的“非驴非马”“四不像”现象就司空见惯了。看看当下的写作实际,有多少高中生达到了这样的目标:“记事物记清楚了,说道理说明白了;没有语法上的毛病了,没有论理上的毛病了;这就是像样。至于写得好,那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叶圣陶《中学国文学习法》)如今,不少…  相似文献   

16.
中学语文“淡化文体”教学的倾向,致使学生的文体知识匮乏、文体意识淡薄、文体能力不足,这引起了语文教学界的普遍关注,一度成为语文教学讨论的热点问题,有关刊物曾集中编发了讨论文章。随着“新课标版”高中《语文》教材的普遍使用,如何加强文体教学,  相似文献   

17.
随着高考改革的实施,高考作文也由原先的"材料作文"转为"文体不限"的话题作文。从高考作文"文体不限"所引发的消极现象入手,合理分析"文体不限"要求下对文体的不同解读,论述文体对高考作文写作的重要性,最后得出"文体不限"并不意味着文体意识将会被淡化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中学语文教学无论怎样改革,文体教学和学习应该是一个始终不变的观念和思路。但在语文课程改革的今天,语文教材中的文体意识逐渐淡化,学生的话题作文中也经常出现"四不像"的表现形式。从语文教师  相似文献   

19.
朱红芳 《语文天地》2013,(12):67-68
议论文作为高中作文核心文体之一,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是反观我们目前的高中语文教学,教师淡化了议论文的阅读指导与写作训练,学生也普遍觉得议论文枯燥乏味。  相似文献   

20.
随着语文教育的发展和课改工作的进行,近年来高考作文的文体淡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淡化文体”的呼声也是愈喊愈烈,并有盲目地发展为狂潮之势,“淡化文体”成为人们议论高考作文命题标准的热门话题。以2006年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标准为例,除天津卷和湖南卷要求写成议论文之外,其他各地命题要求都是“文体不限”或“文体自选”,和以往规定一种特定文体标准相比,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它把教师和学生从“文体中心”论中解放出来,打破了作文教学中出现的以应试为最终目的的模式化倾向,教师不再把各种文体的不同特点以固定的模式和框架“一刀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