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西域图记》是研究隋唐时期中外交通的重要史料,惜在南宋时亡佚,现存七则佚文,其中一则保存在《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中,其书序言讲述成书过程、篇章结构、主要内容。唐初《西域图记》残缺不全,且诸国题记次序错乱。《隋书》纪传编撰者将《西域图记》残本作为《西域传》的基本史料,并且保留原样,不作修正,以致今本《隋书·西域传》西域二十国编排混乱,与《西域图记》序言中四十四国及其以交通位置系国的叙述不符。  相似文献   

2.
《隋书·西域传》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就《隋书·西域传》的体例、所载西域里数和资料来源进行了讨论。认为:按照交通路线,《隋书》所列西域各国编次是混乱的,传文出诸不谙西域事情的编者之手;传中所见西域里数堪与前史印证者不多,说明其有独立的资料来源,可能只是利用了大业三年前获得的数据;在史料来源上,只是依据档案编撰,而无意复述裴矩《西域图记》,同样也没有采用韦节《西蕃记》。  相似文献   

3.
查阅和分析了《钦定西域同文志》、《西域图志》等西域文献中所记载的乌苏蒙古语地名及其含义和来历,回顾乌苏蒙古语地名的历史、沿革及当今的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4.
魏丹霞 《考试周刊》2011,(53):31-32
作为一部不朽的巨著,《大唐西域记》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很多研究者从不同方面探究了其价值,如西域政治、民俗、地理,尤其是《大唐西域记》对印度史学的贡献,但很少有人探究它作为散文的艺术特色及其对后世散文的影响。本文着重从散文的角度来研究《大唐西域记》,希望拓宽散文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5.
文章主要探讨两个问题,一是阐释《西极天马歌》《鸟孙公主歌》为西域屯垦戍边诗的萌芽;二是论述隋代西域屯垦戍边诗的特征,认为隋代杨素的《出塞》(其二)为亲历西域之作,从而突破了魏晋六朝同类作品的创作传统。  相似文献   

6.
唐代高僧义净所著《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是一部重要的著作,王邦维先生所著《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校注》一书,是目前海内外唯一的一部全面校勘整理注释的著作,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但由于《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语言典雅,版本异文复杂,要想完整准确解读,殊为不易。论文考察了大量相关资料和版本,对《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校注》的标点断句和文字校勘提出了一些商榷补充意见。  相似文献   

7.
正史“西域传”从严格意义上说始于班固的《汉书》。“西域传”按“国”立传、记述诸国之先后取决于各国在交通线上的位置的体例均由班固开创,而为魏晋南北朝正史“西域传”所遵循。出于唐人之手的《晋书》、《周书》、《梁书》和《隋书》等,则不再沿袭此例。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说明《山海经》所载神话应属于西域昆仑神话范围,进而梳理屈原诗歌所采用的《山海经》神话素材,以此说明西域古代文化——昆仑神话对屈原诗歌的影响。同时也说明了西域文化在战国中后期,已经深入影响了中原文化。  相似文献   

9.
《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的设置》为《唐朝时期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一课教材的一小节,通过叙述唐朝时候中央和西域地区的联系,着重说明唐王朝对西域的管辖情况。这既是本课教材的重点之一,又是本课教材的难点所在。西域之名始见于《汉书·西域传》,指我国甘肃玉门关(今甘肃敦煌西北)和阳关(今甘肃敦煌西南)以西,包括新疆在内的广大地区。教材在《西汉的强盛》一  相似文献   

10.
新疆地名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地名研究源远流长,大致上可分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汉代至清代。最早对新疆地名研究可追溯到汉代的《史记·大宛列传》,曾记述了张骞入西域的片断。对西域作系统论述的还是以《汉书西域传》为先导。此《传》记述了西域诸国的方位四至,民族地理等情况。可以说它是后来各史《两域传》之蓝本。另外,汉代还有张骞撰的《出关志》,记有许多新疆地名的原始资料。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语体学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将语言现象置于语体的视域下进行研究,更容易接近特定语言的客观事实。《史记·大宛列传》、《汉书·西域传》、《大唐西域记》是汉唐两代西域史地文献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通过对三部著作中叙事语言特征和叙事内容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出汉唐西域文献中叙事语体和说明语体由杂糅走向分流的语体自觉痕迹。  相似文献   

12.
《大唐西域记》是中古到近代过渡时期的重要语料,对研究唐代语法具有重要的语料价值。文章运用穷尽式的统计方法,以《大唐西域记》中全部"故"字用例为考察对象,将语法功能同语体相结合,对本书中的"故"作定量定性的分析,旨在揭示《大唐西域记》中"故"字的语体语法特征。  相似文献   

13.
徐松的《西域水道记》是清代西北历史地理学最为重要的著作之一。这部著作最终在道光十九年由两广总督邓廷桢刊刻流行,与徐松、邓廷桢之间亲密的友谊有关,也与他们共同的经世意识有关。其后的林则徐在陕西巡抚任上给予徐松崇高的评价,也与他在遣戍西域期间对《西域水道记》的深刻印象有关。围绕着《西域水道记》,徐松与邓廷桢、林则徐这三位先后遣戍伊犁的文士的交谊,体现了清代西北历史地理学兴盛的重要人文因素。  相似文献   

14.
关于西域都护的建置时间,在古代史籍中记载不一,各级教科书的说法也不一致,有的取神爵三年(前59年),有的取神爵二年,《汉书》中又有地节二年(前68年)之说.那么,西域都护究竟建置于何年呢?《汉书·百官公师表上》:"西域都护加官,宣帝地节二年初置,以骑都尉、谏大夫使护西域三十六国."《汉书·郑吉传》则说:"自元狩之际,张骞始通西域,至于地节,郑吉建都护之号."以上所载,西域都护始建于地节二年,即汉遣郑吉为使者校尉出屯渠犁的时候.使者校尉是汉边郡的屯田校尉.徐天麟在《西汉会要·职官二·屯田校尉》下注说:"《西域传》云:武帝通西域,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外国者.至宣帝置都护,匈奴益弱,不得近西域,于是徙屯田于北胥鞬、莎车地.屯田校尉,始属都护."汉置使者校尉在西域屯田,固然主要为屯田积谷,供应汉驻西域军队及商使;另一方面,因屯田区地近匈奴,而西域诸国与汉之关系也时近时离,尚不稳固,使者校尉一般又兼有军事性质,它是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农官.而西域都护是西北地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本职为职都尉谏大夫,都护是其加衔),主掌管西域的军政事务及督率屯田  相似文献   

15.
两汉时期西域的基本范围是指敦煌以西、葱岭以东、天山南北一带地方,相当于今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域同祖国内地的联系开始于遥远的历史年代。据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117“西域土地内属略”,唐虞、三代均有交往;《山海经·大荒西经》、《穆天子传》对葱岭以东的山川形势  相似文献   

16.
以《大唐西域记校注》提供的版本异文和佛经音义书出具的引用异文为材料,利用文献学、训诂学、辞书学等方面的知识,对《大唐西域记》中一些有价值的异文进行了考辨。  相似文献   

17.
段会宗第二次出任西域都护的年代问题历来存在争议。笔者以传世文献为基础,结合出土汉简材料进行认真考证,认为应是《汉书》和《资治通鉴》记载有误,段会宗至早于公元前21年方再次出任西域都护。  相似文献   

18.
《百官公卿表》载中垒校尉“掌北军垒门内,外掌西域”。颜师古注云“掌北军垒门之内而又外掌西域也”。清人王念孙《读书杂志。汉书第三》云:“西域当为四城……西四城域字相似,又涉下文西域而误耳。”今人多从颜说。如陈直《汉书新证》 (增订本) 一书即认为京城警卫由城门校尉负责,无需中垒校尉再司其事;武帝时无专职西域之官,正由中垒校尉兼之。今按:颜、陈之说均误,王说  相似文献   

19.
<正>张晖撰文《龙源探索与西域龙文化》比较集中地介绍了西域的龙文化遗迹与传说。他认为,欧洲的龙文化也极有可能是由中国经西域传入的。早期阶段是夏商周三代时期,中国的龙文化通过先民的迁徙,经西域大地辗转传播到中亚甚至西亚,古希腊人通过与中亚及西亚民族的接触而吸纳了龙文化。再晚阶段是匈奴自西域西迁把龙文化带往欧陆。《史记》  相似文献   

20.
《张骞出使西域图》在初中、高中教材中曾4次被用作插图,大部分师生从未感觉到这幅图有什么问题。实际上,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的时候,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国,然而张骞、汉武帝却是光头、袈裟一派佛教装束,由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图》这幅佛教感应故事画“篡改”了历史。文章对《张骞出使西域图》详作考释,探究佛教感应故事画为什么要“篡改”历史,我们应当如何在教学中吸取类似的教训,并指出,以图证史,一要了解史料作者及其所处时代,二要注意辨别史料的真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