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据瑞典皇家科学院 10月 7日宣布 ,拥有俄罗斯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科学家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俄罗斯科学家维塔利·金茨堡以及拥有英国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科学家安东尼·莱格特由于在超导和超流体理论研究领域所做出的开创性贡献 ,而分享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阿布里科索夫 192 8年生于莫斯科 ,现拥有俄罗斯和美国双重国籍 .他 1951年在莫斯科物理问题研究所获物理学博士学位 ,现为美国伊利诺伊州阿尔贡国家实验室著名科学家 .他成功地从理论上解释了二型超导体同时具有超导性和磁性 ,即在强磁场中仍具有超导性能的现象 .金茨堡 1916年生于…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对超导体中间态的热力学特征研究中,使用了超导体的双体结构物理模型,所讨论的结果与实验结果一致,且通过与实验结果对比发现该模型在研究所有类型的超导材料时都具有普适性.  相似文献   

3.
简要叙述了MgB2超导体的超导机制、超导特性及其应用,重点介绍了目前MgB2单晶体生长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高压合成MgB2超导体单晶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4.
国际     
2003年10月7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拥有俄罗斯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科学家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俄罗斯科学家维塔利·金茨堡以及拥有英国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科学家安东尼·莱格特,以表彰他们在超导体和超流体理论上作出的开创性贡献。2003年10月上旬,  相似文献   

5.
瑞典皇家科学院 1 0月 7日宣布 ,将 2 0 0 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拥有俄罗斯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科学家阿列克谢·阿布里科索夫、俄罗斯科学家维塔利·金茨堡以及拥有英国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科学家安东尼·莱格特 ,以表彰他们在超导体和超流体理论上作出的开创性贡献 .早在 1 9世纪 ,人们在研究电学时就发现金属之所以能导电是因为其中存在着自由电子 .自由电子在原子间穿行的过程中 ,由于电子和原子间的电磁力的作用 ,会引起原子振动 ,这就是电阻的成因 .大量原子的振动在宏观上导致了热量的产生 .如果电流足够强 ,那么产生的热量就可以使金属熔…  相似文献   

6.
超导体有两个重要的特性,分别是超导电性和抗磁性.本文试图通过高中物理中有关超导体的典型例题来阐述这两种特性及超导体的应用,进而说明超导体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并以此文纪念超导现象发现100周年.  相似文献   

7.
对于2 1维BCS型超导体与自旋密度波共存的系统,在平均场近似下,应用含温度格林函数方法得出了超导相变温度Tc与自旋密度波序参量M的关系。对典型系统作数值计算表明,在这类超导体中,自旋密度波将降低相变温度Tc,说明目前发现的高Tc超导体是不同于BCS型超导体.  相似文献   

8.
根据超导体的双体结构模型、A15化合物超导体的结构特征 ,分析了A15化合物超导体的超导电性机理 ,肯定了A15化合物超导体的超导电性取决于构成超导体的1-ω部分的A元素和ω部分B元素的性质特征的观点 ,进一步阐述了双体结构中元素A、B的性质及其相互作用对超导电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超导体进行了详细论述,旨在加深人们对超导体的认识,同时为我们以后更好地利用超导及超导体提供条件.共列举了(Bi,Pb)22223相超导体、HT27超导托卡马克、YBCO超导薄膜三种形式,并对它们的发展情况和运用中出现的困难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对真空超导的利用前景和优势也作了相关的叙述.  相似文献   

10.
超导体有两个基本特性.一是零电阻,就是说在一定的温度之下,超导体可以在无电阻的状态下传输电流.超导体的另一个基本特性是完全抗磁性,也就是说超导体处于超导状态时,可以完全排除磁力线的进入.  相似文献   

11.
诺贝尔物理学奖已成为国际社会中地位最高、影响最大的自然科学奖项。许多物理学研究机构、院校乃至国家均以能获得此项殊荣而引为自豪,其获奖者被视为民族英雄,深受本国人民的爱戴和仰慕。但是.人们也深深地为诺贝尔物理学奖历史薄上的瑕疵而感到困惑和遗憾,诸如将其奖项授予根本站不住脚的研究项目,而一流的成果却被该奖拒之门外;对奖励项目的选择严重不当,偏重于纯物理;以及迟来的奖赏等等。从事物理学研究的学者们应该勇于追求获奖殊荣,但也不要将诺贝尔物理学奖看得过于神圣和高贵。  相似文献   

12.
诺贝尔奖是世界影响最大的奖项,获得诺贝尔科学匀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进入21世纪,强大的中国已经离诺贝尔奖不远了。  相似文献   

13.
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取得诺贝尔基金会的同意,设立诺贝尔经济学奖,自1969年首发至今共35届,全世界共有53名来自不同国家的经济学家获此殊荣。本文将获奖者的国籍、性别、出生年代、毕业学校、所获学位、获奖原因、应用数学的程度等基本情况整理为35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基本情况一览表,根据此表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得出了一些初步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诺贝尔委员会在10月上旬宣布了今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诺贝尔奖是为“改善人类生活”而设.被看作不同领域中顶尖成果的证明.获奖者同时还获得1000万瑞士克郎(约合130万美元)奖金。虽然已经有6位华裔诺贝尔获得者,但该奖通常都是被欧洲人、美国人和日本人摘取。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一百多年诺贝尔化学奖生命科学领域获奖成果进行统计分析,重点介绍20世纪化学学科在生命科学领域中的重大发展及其主要研究方向,并探讨化学学科在生命科学领域部分获奖成果的意义,以加深对诺贝尔化学奖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Haim Eshach 《Science & Education》2009,18(10):1377-1393
This paper introduces a novel strategy for teaching physics: using the Nobel Physics Prize as an organizational theme for high school or even first year university physics, bringing together history, social contexts of science, and central themes in modern physics. The idea underlying the strategy is that the glamour and glitter of the Nobel Prize story may attract and motivate high school students to open-up to scientific topics and thus be spurred to pursue science. The two major arguments for the method are that if presented in story form Nobel Prizes naturally incorporate the philosophical and historical aspects of science and therefore enable teaching about science as well as teaching science itself; and that such instruction implements case-based teaching principles, which is how humans naturally think, learn, and remember. Finally, the paper presents the storycase of the Nobel Prize Einstein received for his discovery of the law of the photoelectric effect as a concrete illustration of classroom implementation.  相似文献   

17.
以百余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集体传记为研究对象,注重分析了激励这些科学精英成功的精神力量是:扬理性风帆、废功利思想、立创新意识。并指出我国本土要想摆脱诺贝尔物理学奖零的历史记录,必须首先从塑造科学精神做起。  相似文献   

18.
从日本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看创新人才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日本历年来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情况,分析了日本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成功的社会因素、高等教育因素和个人因素,分别在社会环境营造、高等教育发展和个人综合素质培养方面,提出培养我国拔尖创新人才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简要地论述了爱因斯坦在20世纪的物理学中,所作出的巨大而显赫的贡献。然而就连这样一位超越时空的科学泰斗,居然也屡遭诺贝尔奖委员会对他的冷遇与"嘲弄",从而揭示了诺贝尔奖也存在着不公正性。并将此结合诺贝尔物理学奖百余年的辉煌,谈谈我们的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20.
大学科研队伍应当成为中国冲击诺贝尔科学奖的先锋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如数学、生命科学、化学、物理学等领域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科学研究中仍然存在一些诸如急于求成和担心失败、过分强调研究条件、缺少合作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科学家应当在正确研究方法指引下,通过不懈努力,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辉煌成就并获得诺贝尔科学奖。大学是优秀人才聚集的地方,为自然科学研究创造了一支活力较强、敢于创新的人才队伍,发挥着既是培养科学家的摇篮,又是科学研究主力军的作用。大学科学研究队伍应当成为中国冲击诺贝尔科学奖的先锋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