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舆论对于司法审判的影响已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的话题。一方面其有利于预防司法审判不公促进判决结果公开透明,另一方面会干扰司法独立,妨碍司法公正。阐述了网络舆论对司法审判的积极影响及其消极影响,通过分析网络舆论对司法审判的消极影响的原因提出了一些建议,引进"协商型司法正义"理念,建立和完善司法舆论网络监管条例;促进法官理性地面对网络舆论;建立网络舆论与司法审判的沟通机制;加强网民法律素质和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司法案件审判报道中出现的新闻媒体与法院审判工作冲突的情况,究其实质是记者采访权与独立审判权之间的冲突。分析司法案件审判中记者采访权的内容和界限以及法院在审判活动中如何保障记者采访权的问题,提出了司法案件审判中做好新闻采访报道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舆论通过媒体对司法活动进行监督,是在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包括司法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被提出并不断加强和发展的,近年来,审判公开制度的大力推行以及新闻舆论监督的日趋活跃,促使司法与媒体之间的冲突趋于明显和频繁。对司法独立与媒体监督二者之间的关系及冲突的协调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在司法实践中,由于判决不公、报道不当等原因,出现了网络舆论干预司法判决的现象,甚至"媒体审判",具体案例有云南李昌奎案及赛锐27刀捅死女孩案、药家鑫案及药父诉张显侵犯名誉权案、彭宇案翻案及小悦悦案等。这对我国法制社会建设进程是很不利的,会产生超越监督界限、增大法官压力,引起舆论争议、浪费优质资源,损害司法权威、降低司法公信力等危害。网络干预的始作俑者是司法不够公正,并且网络的力量确实帮助部分受害者获得了公平,但这并不能说明网络干预就是完全正义的。司法判决的唯一依据是且只能是法律和事实,要减少网络舆论对司法判决的干预必须从源头做起,需要每个司法工作者都做到严格执法、秉公执法。  相似文献   

5.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整个世界变得更加透明和公正。法院所审理的各类案件往往涉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其丰富的内容及审判过程的本身就具有巨大的新闻价值,因而不可避免地成为网络报道及网民讨论的焦点之一。网络除体现其报道的新闻性外,还充分体现和发挥了其民主及监督职能,并且从一定程度上还影响着司法的权威。而审判独立原则最基本的要求是审判权的行使不应受到外界的干扰,二者与生俱来有冲突与矛盾,这种冲突往往会损害司法的权威,我们必须消弭审判独立与网络民主的冲突,促进二者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网络舆情与司法公正的冲突,具体表现为:网络舆情的非理性与司法理性、网络舆情的道德性和司法活动法律性、网络舆情的自由性与司法独立性之间的冲突。只有在健全相关网络法律法规,完善司法制度、确保司法理性,提升公众网络媒介素养,规范网络舆论行为等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网络舆情与司法公正的真正平衡及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7.
我国法学理论界对权利冲突的界定存在着广义与狭义知识产权权利冲突两种观点.本文对此作了深人辨析,主张采用广义冲突说,并从司法审判的角度分析了法官解决知识产权权利冲突时的审理认定步骤.  相似文献   

8.
微博舆论非理性包含舆论主体的非理性和舆论本体的非理性。微博舆论非理性的出现有社会、商家和用户媒介素养的原因。其形成过程包含舆论客体的出现、舆论主体非理性的出现以及舆论本体非理性的出现。舆论非理性对社会的危害体现在制造谣言、造成侵权行为、用媒体审判代替司法审判,乃至上升为违法犯罪行为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网络舆论作为当前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从构建公众社会话语权、培养公众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发挥舆论监督等方面,有效促进了政治参与和司法公正的建设。然而,由于网络舆论所具有的开放、匿名、免责特性,本身无可避免地有一些缺陷和偏差,过度泛滥和缺乏引导将对司法理性与独立造成冲击。因此,处理好"影响性诉讼"和"媒介审判"与司法独立和理性之间的关系,需在完善舆论监督和公众监督与司法公开和对待媒体的正确态度中找到平衡。"影响性诉讼"与司法公开地互动,逐渐让网众养成对法律的尊重和对司法理性与公正的更成熟理解。  相似文献   

10.
郭德刚事件由公众人物与媒体之间的司法纠纷演变成一场有关公共道德和社会风气的大讨论。传统媒体在事件中大都持批评郭德刚的立场,网络舆论则经历了由"倒郭"到"挺郭"的转变,造成传统媒体和网民立场差异的根源是公众对传统媒体舆论监督的越位及公权力介入公共讨论的不满,以及网络舆论的"反沉默螺旋"效应。郭德刚事件凸显了权力与公众冲突时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角色差异。  相似文献   

11.
浅论中国传媒与司法和谐共处的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园 《唐山学院学报》2009,22(1):44-44,45-47
传媒的存在是为了实现言论自由,司法的存在是为了实现审判的公正,可以说两者是殊途同归的,最终追求的价值都是公正和正义。在实践中,传媒与司法之间总是存在冲突。拟从二者应有的关系入手分析二者冲突的原因所在,进而试着分析实现二者和谐共处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郭德刚事件由公众人物与媒体之间的司法纠纷演变成一场有关公共道德和社会风气的大讨论.传统媒体在事件中大都持批评郭德刚的立场,网络舆论则经历了由"倒郭"到"挺郭"的转变,造成传统媒体和网民立场差异的根源是公众对传统媒体舆论监督的越位及公权力介入公共讨论的不满,以及网络舆论的"反沉默螺旋"效应.郭德刚事件凸显了权力与公众冲突时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角色差异.  相似文献   

13.
以郭某诉李某离婚纠纷一案为样本,分析了社会转型时期在涉少审判中法官应彰显的司法智慧,指出对于涉少案件法官应充分把握案件情势,多方调动优势资源,柔性改进庭审程序,有效化解冲突隔阂,以“为民司法、能动司法、和谐司法”的价值理念推动新时期涉少案件的智慧审判。  相似文献   

14.
本文阐释了司法工作者网络媒介素养内涵,从历史文化积淀、网络媒体特性和社会经济发展三方面分析司法工作者媒介素养产生的背景,提出司法工作者应树立网络舆情意识、培养网络媒介素养、促进网络舆论与司法良性互动的媒介培养途径,在保障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同时,对网络舆情进行合理引导,提升司法公共形象,推动司法公信.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媒体审判"、"舆论审判"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社会现象。舆论和司法看似对立其实是统一的,因为它们都为保障社会正义;但舆论与司法的关系又是复杂和微妙的,很多案件刚刚发生,社会舆论就积极介入。如"宝马车撞人案"、"邓玉娇案"等,社会舆论一次次将司法部门推上风口浪尖。如何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解决现阶段媒体与司法之间的矛盾,促使它们和谐,是本文将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我国《刑法》对贪污罪与挪用公款罪的规定及相关司法解释是明确的,但由于现实案件的具体性和复杂性以及新旧体制转型时期观念的变革和冲突, 在审判实践中,贪污及挪用公款案件的认定仍存在许多复杂问题,为服务司法审判,作者对贪污罪与挪用公款罪的认定予以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17.
新闻媒体作为社会公共资源,凭借自身特有的优势,在短时间内可以形成强大的"舆论风潮",甚至僭越司法职能展开声势浩大的"舆论审判"与舆论监督。新闻媒体的"舆论审判"与舆论监督有效途径包括建立新闻监察制、构建报网互动制、开辟"舆论监督"版、设置电视沟通栏等。"舆论审判"与舆论监督具有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引领舆论方向、彰显社会正义、扩大知情权、提升舆论力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法治化进程中,现代传媒与司法经常会发生碰撞,"媒介审判"、新闻权不自由等问题就由此产生。一方面司法机关认为媒体报道干预正常的司法审判,有损法院的独立性;另一方面,媒体认为法院武断地阻止对争议案件的报道,损害了其作为媒体的采访权与报道权。试以现代传媒与司法的冲突现状作为切入点,分析问题的成因,进而提出现代传媒与司法理想的良性互动模式,实现二者共同保障人权。  相似文献   

19.
新闻媒体作为社会公共资源,凭借自身特有的优势,在短时间内可以形成强大的"舆论风潮",甚至僭越司法职能展开声势浩大的"舆论审判"与舆论监督。新闻媒体的"舆论审判"与舆论监督有效途径包括建立新闻监察制、构建报网互动制、开辟"舆论监督"版、设置电视沟通栏等。"舆论审判"与舆论监督具有化解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引领舆论方向、彰显社会正义、扩大知情权、提升舆论力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另类人生     
苏格拉底与傅雷在这世上,死得最为平静而细致的人,我以为要算苏格拉底和傅雷。史载,当苏格拉底面对古雅典不公平的法律审判时,舆论以及司法都为他打开了一道越狱之门,他却选择了法律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