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荣 《语文天地》2010,(12):83-84
一、前言在语文课中,诗歌是一种最精致、纯粹、优美的文体,代表着高品位的文学趣味。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出一个人人文素养的高低。尤其是古诗文,更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国学修养的功底。  相似文献   

2.
著名诗人杨万里晚年的诗歌创作,不但讲究"活""妙"之法,而且追求诗歌的余韵。他善以画家、作家的二重身份来观照审美对象,用流畅典雅韵味馥郁的基调将诗歌的"生""活""味""韵"表现得隽永精致。他在作诗时,专注"捕景捉物",强调诗歌在明志达意的同时要不失诗歌之"余韵",这不仅指诗歌的"言外言,意外意",还指诗歌情之"余韵"。  相似文献   

3.
昭通诗人麦芒的诗歌短小精致,创作上有他的独到之处--善于留白,他的诗歌创作的留白艺术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意象留白、语言留白、结构留白.  相似文献   

4.
论“兴”的美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兴”作为中国古典诗学的核心范畴,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包含了丰富的美学思想,体现了中国诗学重精致、主精致的整体特征。具体而言,“兴”具有直觉性、圆融性、超越性三大特点。“兴”是中国古典诗歌民族精神的表征。  相似文献   

5.
基于王维与华兹华斯的诗歌语料分析,从图形/背景理论的"空间关系"和"时间事件"角度分析两者所代表的汉英诗歌语言,发现汉语诗歌多通过"空间关系"体现图形与背景,而英文诗歌不仅使用"空间关系",而且运用"时间事件"加以体现。本文认为这与汉语的空间性特质及英语的时间性特质息息相关,这也体现了汉语的空间性思维及英语的时间性思维。  相似文献   

6.
<正>朱光潜先生在《谈读诗与趣味》中说:"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诗比别类文学较严谨,较纯粹,较精致。"然而在诗歌教学的课堂上,往往是解题、释义、理解、总结,使原本摇曳多姿的诗歌走上了"程式化"的道路。经过几年的摸索实践,我总结了从事诗歌鉴赏教学的得失,并探索了高中诗歌有效教学的  相似文献   

7.
绝句的精美     
绝句是诗歌的精粹,是最凝练的语言,属文学精华。绝句精美无比,其精美体现在三方面:精粹美、精致美和精妙美。文字简练,时间节限,于简省笔墨中感精粹美;结构灵活,空间节省,在疏宕布局间显精致美;刻画细腻,细节生动,从细微生动处见精妙美。这也是绝句成为文学经典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8.
"随学而导"体现在课堂教学的"精致"和"灵动"。"精致"源于教师的课前准备,"灵动"源于课堂的随机生成。五个"精"是关键,即制定目标的精准、挑选素材的精心、设计过程的精巧,处理偶发的精当,点评学生的精妙。  相似文献   

9.
王健 《语文天地》2012,(16):38-39
诗歌是一种重要文学样式,它的特点是概括性地反映社会生活,含有丰富的思想情感,语言精炼而形象,意境广阔而深邃,并有一定的节奏韵律。中学诗歌教学,应体现诗歌的这种体裁特点。一、注意诗歌的炼字诗歌语言凝练,主要体现在字、词、句的锤炼上,所谓"言约意丰"。在诗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解、领悟诗歌语言的凝练体现在炼字、炼词、炼句上。唐朝诗人齐己的《早梅》诗,初稿中有"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一句。郑谷将其中的  相似文献   

10.
岩峰的诗歌和散文源于他对生命的独特体验和心灵感悟,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真诚的灵魂,尤其是爱情诗歌,古典韵味绵长,意境空灵,语言精致、丰润,有着叙述的张力和审美空间,构成了"有意味的形式",创造了一个自足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11.
相较于传统诗歌写作,1990年代诗歌书写反映出了明显的"祛魅"特征。这种"祛魅"主要体现在诗歌立场"祛魅"、诗歌主体"祛魅"、诗歌表意"祛魅"三方面。上述几点"祛魅",既有有效性和合理性的一面,又有各自的缺陷和偏颇。对以上"祛魅"进行剖析,可为1990年代诗歌的"生魅"和"失魅"辨析出依据和理由。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理念下的诗歌教学,要体现提升审美情趣、形成情感体验、积淀诗意语言的特点.笔者努力尝试发挥"走近诗歌--品味诗歌--创作诗歌"三部曲教学法在诗歌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我"在诗歌中经常使用代表不同的含义,本文通过对美国诗人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的分析,指出"我"在诗歌中体现的不同意义,同时指出"我"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前不久参加了北京市东城区北京五中分校杨春林校长办学思想与办学实践研讨会,很受启发。杨校长和她的团队提出并践行"精致教育",不仅很有新意,也是求实精神和创新精神完美结合的产物,更是北京市东城区"精品教育"思想的生动体现。我体会,北京五中分校"精致教育"的提出是基于三个基本考虑─一是从初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出发,提出"精致教育"思想。截至2010年底,全国初中在校生为5279.33万人,  相似文献   

15.
综合性是诗歌写作现代性的重要表现之一。新时期现代汉语诗歌写作的综合性也体现在诗歌"形式"方面。具体来看,文体样式的综合、结构组合的综合是这种综合的主要表征。  相似文献   

16.
在新诗尚未有百年的历程时,诗歌界已出现了"新诗百年"的提法,体现了诗人、诗歌研究者的"百年情结"。纪念"新诗百年"的活动层出不穷,有诗歌研讨会、朗诵会及诗歌奖等,成为近年诗歌界的重要事件。纪念"新诗百年"活动,它应该对诗人、诗歌及新诗研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闽文网举办的首届"刘邦诗歌奖"为今后的诗歌奖活动提供了借鉴意义,树起了标杆。  相似文献   

17.
优秀的诗歌作品,不仅语言精致优美,而且往往包含丰富多彩的感情。语文课堂也会因为诗歌的润泽而显得更加精彩。巧用诗歌,带入情境;品诗悟境,浮想情境;仿写诗歌,抒发情感,恰当地将诗歌这一元素运用到语文课堂中,可以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8.
宋庆福 《海外英语》2012,(14):165-167
诗歌翻译是文学翻译的一种,创造性叛逆在诗歌翻译中体现尤为明显。该文从译者主体性出发,拟从四个方面比较和评述诗歌翻译中创造性叛逆的运用:"归化"、"异化"、文化误释以及意象传递等。最后分析得出由于文学翻译中存在创造性叛逆,诗歌是可翻译的。  相似文献   

19.
正古诗词是一种重在抒情表志、体现意境的文体。在诗词品读的过程中,人们会注意诗歌的情境,"情"指的是诗歌能表达作者的情感,体现作者的志向,而"境"指的是诗歌的文字所展现出一种别样的意境,它能促使阅读者产生共鸣。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古诗词时要注重从情和境入手,在感受诗歌意境的基础上感受诗歌中的情感。一、图,激发情感体验唐代诗人白居易认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组织学生阅读古诗词时要注意这一点。可以  相似文献   

20.
如果给文学来一次选美的话,古典诗歌应是当之无愧的"大美人"。而就是面对这样的"大美人",高中学生不知所措,把诗歌简单化、枯燥化,诗歌的美感体现不出来,自然考试的分数也不会太好。如何更好的品读诗歌呢?笔者以为有以下三点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