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阮籍的《咏怀》诗是魏晋时代诗人创作完全个性化、心灵化的代表。诗人特别善于运用各种精彩纷呈的意象曲折地表达其思想感情。而最能体现诗人在残酷的黑暗现实中徘徊、苦闷、孤独无望心境的则是其中一组“失路”意象。这组意象充分表达了诗人在“进退失据”、无路可走的现实中仍不懈地探索人生之路的曲折追求。  相似文献   

2.
该文通过对中国作家曹禺《原野》中"云"的意象和美国作家奥尼尔《琼斯皇》中"月"的意象的解读和比较分析,探讨两部作品的内在意蕴,考察不同文化背景下两位作家在价值取向和审美态度上的异同,探讨在现实生活和理想生活之间精神自由的主题,激发人们追索现实背后深处的人生、人性和人的生命存在的奥秘,从而体现了虚幻与现实的戏中"戏"的主题.  相似文献   

3.
"路"作为阮籍《咏怀诗》中的代表意象之一,是阮籍作品的一个显著的特征。本文通过阮籍对"世路"态度的转变,对"天路"无限的企盼,还有最后陷入"失路"的泥沼这三个层次分析阮籍内心情感复杂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4.
1920年代文学青年的室内"硬写"表达了以"写作"谋生的一般性创作焦虑;体现了在"五四"落潮后这一特定的时代语境下,随着文学领域的日渐独立化、专业化和狭小化,作家对文学如何实现自我安放、如何介入现实人生的关切和思考;反思了对文学与人生的关系这一命题。丁玲1928年至1931年间的作品,描写了一系列青年作家的室内生活及"硬写"的焦虑。重审丁玲笔下作家的"硬写"现象,将有助于我们更具体、微观地把握1920年代的"硬写"赖以产生的时代语境以及作家在"自我"重构中对文学与人生的关系这一命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作家和作品都体现出一种浓烈的用世情结:希望在政治上为世所用,以实现人生价值。从这一情结出发,作家作品都体现出一种两面性。本文围绕古代作家的用世情结和在作品中"达"、"穷"两个方面的表达,列举了大量现象,试图从独特的角度概括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6.
作为世界文坛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博尔赫斯从不着力于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而是善于使用极具个人特征且形象化的意象来表达对宇宙、对人生的哲思。迷宫、书籍、沙漏是其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意象。《两个国王和两个迷宫》中的沙漠迷宫,诗歌《沙漏》中记录时间的沙漏和《沙之书》中像沙子一样的无限之书,它们都是作者塑造出的以沙子为构成元素的关于"无限"的原型。这些原型或实或虚,但都体现出作者面对无限之物时进行的人生哲思。  相似文献   

7.
黎族题材的小说创作,作家从民族生活的外部回归本土,用所选取的"野竹丛"、"树"、"河"的意象,来体现出他们对自己民族身份的认定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作家通过意象来反映作品人物的内心世界,推动情节发展,并表达了他们的思考和反思,传达出民族丰富的精神内容和文化内涵。黎族作家的这些尝试虽然还不够深入,但却是非常可喜的一步,为推动黎族文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8.
“坟墓”这一意象在五四新文学作家的笔下反复出现,鲁迅、何其芳、穆时英、废名等作家都写了坟墓,并赋予这一意象不同的象征含义。有的把坟墓当作对过去生命的纪念,有的把它当作梦想和爱情的埋葬地,有的把它当作一个很美的诗情,写进风景和民俗风情画中。在大革命失败和五四运动落潮的苦闷阶段,这些作家通过不同的方式,以“坟墓”这一意象为思考的立足点,对生命价值进行叩问,面对人生的终点,寻找有意义的生命的路。  相似文献   

9.
王金茹 《华章》2007,(12):243-243
萧红小说中的"意象"大多具有多义性,尤其是"后花园"这一意象在其笔下多次出现,本文将其作为解读萧红的一把钥匙,透过这个意象,发现作家心底的一些秘密和她潜意识中的一些内容.在萧红的作品中出现"地母原型"意象不仅仅是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更多的是来自于作家内心深处的集体无意识,作家正是在有意无意间将潜意识的内容无意识地流露在自己的文字中,从而形成了一种耐人寻味的景观.  相似文献   

10.
"亭"作为一种独特的意象,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出现频次较高,不同时代的作家赋予了"亭"不同的思想文化内涵。宋代曾巩将自己的人生际遇、家国情怀及审美情趣寄托于亭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亭"意象。本文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通过对曾巩诗中的"亭"意象进行探究,进而初步解读这一独特的文化符号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欧蕾 《现代语文》2010,(2):108-110
现代派作家卡夫卡在《变形记》中通过主人公格里高尔一觉醒来变成了一只甲壳虫的故事,采用寓言式风格,人变成甲虫这一荒诞不经的审美意象,表达出多层寓意,影射了当代社会人们所处的险恶的生活处境,从而显示了作家对现实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哲理思考,也使作品具有寓言式审美意象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2.
梦是贯穿着意识与情感的虚幻世界,是文学创作的重要推动力。作家通过梦的建构曲折而生动地表达出人生意识、情感意识、文化意识,描绘出一副完整而丰富的人生图景。《云斋广录》所辑录的北宋传奇作品共十三篇,其中涉及梦意象描写的有八篇。这些梦意象内容、类型多样,对小说结构及表现方面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悲秋是中国古代文人特有的情结,悲秋意象也是古代文学作品中传统意象。究其源头,在《诗经》、《离骚》等作品中已见端倪。真正开始大量使用悲秋意象始于宋玉的《九辩》,一系列动植物、山川、地理、天文都被赋予了情感的内涵,特别是秋天衰飒的景物成为文人表达失志、感伤等人生悲情的重要载体。从表达意象上来看,宋玉的《九辩》开创了文人悲秋的先河。  相似文献   

14.
"玫瑰"是叶芝象征体系诗歌中涵义丰富的象征体之一,并作为叶芝诗歌中重要的象征而频频出现。在"玫瑰"这一象征体中,作家的创作心理和创作的目的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玫瑰"这一意象除了具有作品表面所提到的爱和美的象征外,还有一层对"玫瑰"意象的更深层次的涵义:即强烈的爱尔兰民族情结。诗中叶芝用这种特殊的方式表达了对爱尔兰民族的关注和热爱。  相似文献   

15.
该文通过对中国作家曹禺《原野》中“云”的意象和美国作家奥尼尔《琼斯皇》中“月”的意象的解读和比较分析,探讨两部作品的内在意蕴,考察不同文化背景下两位作家在价值取向和审美态度上的异同,探讨在现实生活和理想生活之间精神自由的主题,激发人们追索现实背后深处的人生、人性和人的生命存在的奥秘,从而体现了虚幻与现实的戏中“戏”的主题。  相似文献   

16.
在古典文学作品中,往往存在着很多意象。这些意象不仅仅指表面的事物,更是在长期的文学渲染下成为了一种精神符号,表达着特殊的情感态度。狐就是其中一种常见的意象。狐作为一种意象出现在古典文学作品中,体现了人类对这一动物特点的基本认识,也体现了不同社会文化的特征。因此,研究狐意象是分析比较中日古典文学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在李白和劳伦斯的作品里,"月亮"的意象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中国古代的天才诗人和英国现代的文学巨匠都通过各自的"月亮"表现了巨大的人格力量和深刻的哲理精神.本文将就这一意象的不同内涵及造成这种不同的深层原因展开分析,以揭示作家主体性格与作品意象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飞鸟意象在白桦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白桦笔下的山雀、雄鹰、雁阵、精卫等意象在给作品增添了强烈的艺术审美的同时,也具有丰富的社会思想内涵。而且其中某些飞鸟意象是白桦的自我写照,并体现出作家深远的心灵寄托。白桦这种浓厚的飞鸟情结,缘于他对于爱与自由的执着追求,而他的不平凡的人生经历也为该情结的形成提供了重要契机。  相似文献   

19.
先锋派小说家格非在其小说中经常透露出一种内在的焦虑与困惑,这一种困惑与突围的矛盾体现在诸多的文本意象中,天井意象即为其中较为突出的一种。在格非长篇小说《人面桃花》等作品中,天井意象从一个新的角度呈现了格非小说内在的主旨,同时凸显了先锋派作家在精神困境中求突破的创作心理。  相似文献   

20.
佐拉·尼尔·赫斯顿是美国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黑人女性作家,她的代表作《他们眼望上苍》开创了黑人女性文学的先河。赫斯顿在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对于人物的刻画和主题的表达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骡子、梨树、服饰、命名等象征的分析,诠释作品中所体现的黑人两性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