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书画同源"是中国书法与中国画合称的术语。可以看出中国画和中国书法关系密切,两者的产生和发展,相辅相成。在画史上,以先秦诸子的所谓"河图洛书"为书画同源的依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说,"颉有四目,仰观垂象。因俪鸟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这是最早的"书画同源"说。  相似文献   

2.
"书画同源"一语最早来自于元代画家兼书法家赵孟的诗句:"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学术界对此命题的争论从未停息过,但无论是从形而上的艺术性格,还是从形而下的历史发生上去追溯二者间的关联,认为书出于画,或画出于书;认为欲画精诣必先工于书,或善书者必善画;甚至认为书优于画,或画优于书都是草率的。书画虽然在创作的媒介材料上趋同,在艺术精神的给养上相通,但其二者之间也有相异之处。  相似文献   

3.
“书画同源”这句话是正确的,但不能因为“同源”而误解为“同流”。所谓“同源”主要是指书法起源于象形文字;因为象形,也就有了图画的意味。在最早的时候,情况的确是这样。但如果因此而认为汉字至今仍有象形的特点、以及把象形看作中国书法成为艺术的根本原因,那却不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4.
"书画同源"是中国古代绘画理论的重要美学命题之一,它的提出不仅给中国绘画创作和书法创作开创了一个"互渗,融合"的审美情境,尤其是为文人画审美趣味的最终形成做出了不可抹杀的理论贡献,而且也为绘画理论和书法理论的整合和创新开拓了新的契机。本文立足传统历史文化和中国古代理学思想,阐述了作者对"书画同源"理论观察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5.
陈池 《当代教育论坛》2008,(14):124-126
"书画同源"是书法与中国画最重要的关系,这也是中西画的重要区别之一.研究书法与中国画的关系,对于研究中国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书法与中国画的关系,以及书法对中国画的影响作了系统的分析,并对中国画的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国书法和绘画有着历史的渊源,并在发展中,互相融合、互相促进、互相补充,使二者在诗、书、画、印的结合方面、工具方面、视觉方面、笔法等方面有相通之处。本文仅从以上几个侧面,去认识书画相通的内在规律,使人们在学习书画过程中,能够获得一点启发。  相似文献   

7.
中国自古就有"书画同源"之说。中国画和中国书法之所以关系密切,可以追溯到文字的起源上,原始图画就是表意的文字符号,而且绘画和写字的工具都是"文房四宝",一支毛笔用"写"代"画",自然地把书法的"笔墨意趣"和自由的"图画造型"融合,两者相辅相成。在书法教学中,应以生为本,注意学生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将笔法与墨法有趣融合。  相似文献   

8.
苏轼与文同共同创立的湖州竹派,标志着从北宋开始的文化转型中的一个重要倾向。苏轼以其精于诗、文、书、画的全方位艺术修养,为中国绘画提供了丰富而又新颖的艺术经验和理论观点,并使书画一体的艺术实践在墨竹绘画中得到了定形。苏轼创造的“湖州竹派”这一中国画艺术的新形态,打开了中国文人画的大门。  相似文献   

9.
“万”字     
《小学语文教学》2006,(7):57-57
汝有田舍翁,家资殷盛,而累世不识之乎。一岁,聘楚士训其子。楚士始训之搦管临朱,书一画训曰“一”字。书二画训日“二”字,书三画训日“三”字。其子则欣欣然掷笔,归告其父日:“儿得埃,儿得矣!可无烦先生,重费馆谷也。请谢去。”  相似文献   

10.
"书画同源"是书法与中国画最重要的关系,这也是中西画的重要区别之一。研究书法与中国画的关系,对于研究中国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书法与中国画的关系,以及书法对中国画的影响作了系统的分析,并对中国画的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瑰丽璀璨、五彩缤纷的大千艺术世界中,有一个历史悠久的线条王国——中国的书法与绘画。诸多艺术美学之间,存在着不可分离的密切联系,它们互相依赖,互相影响。中国的书法与绘画之间的关系尤为密切。诸如“诗、书、画”三绝、“书画同源”、“书画用笔同法”之说,即是人们对艺术这个庞大家族中“书”与“画”具有最近的“血缘”关系的  相似文献   

12.
杜万山 《文教资料》2009,(13):48-49
书法与绘画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之间有着很深的渊源,彼此相互影响,共同发展。虽说书画同源,但二者毕竟是不同的艺术形式,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别,要很好地了解和学习书画艺术,就要对二者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基本的、系统的了解。本文着重从书画的工具与材料,书画的形制与表现形式,书画的审美要素,书画的用笔与用线,书画之间的结合与书画家的表现,书画的师法与传承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3.
中国书法和绘画的联系与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历来有“书画同源”之论.从书法和中国画的起源来说,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历史渊源.远在新石器的时代,我们的祖先已经用“兽毛制作的毛笔、以黑线在彩陶上构成种种神态生动的动物纹校和符号;至春秋时代绘画才始从纹样符号中独立出来”.文字与绘画都起源于刻画符号,后来汉字是朝着符号化.抽象化的方向发展,已经完全与绘画(或象形)脱离;并形成独立的体系.绘画则一直朝着状物的方向发展,也形成了独立的体系.“书以言情、画以状物;两者已经分道扬镳.问题是我们理解的“源”并不只是起源之“源” 的关系,即是“书与画异形而同品”的关系.这种关系、最突出地体现在笔墨上.书与画各自形成了自己的门类,但在笔墨上确是共同的,无论书与画、皆以笔墨为“灵魂”的,没有笔墨也就没有书法与绘画.二者的区别在于;书法对笔墨的运用更强调技巧与法度,对线的运用更趋精纯,几乎是线的艺术.而绘画对线的运用更强调灵活性与丰富性.似不如书法对笔墨更重技法,注重表现造型.书法与  相似文献   

14.
汉代扬雄在《法言·问神卷第五》中指出"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即书法蕴含着作者强烈的思想情感和精神品质。在书法教学过程中,融合情感教育,对提高学生的笔墨感悟有着重要的意义。以学习颜体"竖画"为例,通过了解颜真卿的人物品格,去感受颜体竖画的劲挺厚重;再通过笔墨神韵的感悟,去了解颜真卿的人文情怀。由"寄情于书"到"以书写情",让学生逐步把握颜体书法的整体风貌,达成颜体的竖画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5.
"书画同源"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它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中国文字与绘画在起源上有相通之处;二是指书法与绘画在表现形式方面,尤其是在笔墨运用上具有共同的规律性。中国画特别是其中的写意画是充分运用书法艺术的笔墨要求来塑造形象和表达意境的,"书写性"的用笔是写意画的基本绘画语言,离开了书法的用笔,就很难言中国画了。  相似文献   

16.
书法与国画     
清代书法家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对书法与国画的笔墨技巧是相同的曾作过精辟的概述。他说:"字画本自同工,字贵写,画亦贵写。以书法透入于画,而画无不妙;以画法参入于书,而书无不神。故曰:善书者必善画,善画者亦必善书,自来书画兼擅者,有若米襄阳(米芾),有若倪  相似文献   

17.
形象性与意象性是书画同源或书画同体的精神实质.汉字的书写从实用功能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艺术表达,其书写性特征又与绘画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最终将中国传统文人绘画推上了重视笔墨趣味、不拘于形似超越形似的写意高峰.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说"工画者多善书",表达对当时宫廷画家缺乏激情、只求形似、毫无意韵的绘画样式的不满,提倡一种快意书写、将书法用笔的气势与力度融合于绘画之中的艺术风格,通过对吴道子艺术的赞美,赞赏一种书写性重要的文化意趣,也为后世的文人画家提供了从事绘画实践的理论基础,阐明了绘画与书法用笔辩证统一的关系与"合法性"基础,促进了唐代"水墨之变"局面的形成.随着用"笔"与用"墨"技巧的进一步融合,文人画笔墨范式与趣味基本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18.
石涛《画语录》以“一画”论构成画学理论体系,“无法而法”方法论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既与“一画”之道同源同体,一以贯之,又与“一画之法”相辅相成,合为一体,将老庄道家哲学思想落实在绘画艺术理论及其方法论阐发上,形成以“无法而法”为中心所展开的哲学方法、艺术创作方法、绘画笔墨技法的道—法—技理论构成,贯穿渗透在其“画道”“画法”“至法”“洪规”“大法”“了法”“变化”等范畴、命题、观念中,构成其方法论系统及其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对中国古代绘画美学及画学理论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中国画与汉文字书法的一脉相承关系,书与画的相通之处与创新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板桥受骗     
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为乾隆年间进士,曾任山东潍县知县,辞官后以卖画为生。他是清代著名的诗人兼书画家,其诗、书、画皆精,人称"三绝",深为当世推重。他的诗歌讲求真情,豪放而慷慨;书法融隶、楷、行、草为一,号称"六分半书";尤善画兰花、墨竹、怪石,秀丽而苍劲。无论诗文、书法、丹青,每有一作品出来,人们无不争相求购。他有个怪癖,就是酷嗜狗肉,认为狗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